初中与职高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差异
张兴萍
内蒙古扎兰屯市雅尔根楚学校 162650
一、两种学习模式的鲜明对照
普通中学学生和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仿佛两条平行轨道上的列车,朝着不同的方向行驶。普通中学的孩子们被升学压力推着前进,日常被课堂听讲、课后练习和模拟测试填得满满当当。他们适应了老师细致的指导,习惯了家长严格的督促,如同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总能准时完成学习任务。但这种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也带来隐忧——不少同学只会被动接受任务,缺乏自主规划能力,一旦失去外界的约束就容易迷失方向。
职业高中的学习状态则像自由生长的野草,看似无拘无束却缺乏系统性。他们的课程表上专业技能课占主导,文化基础课常常被忽视。许多同学上课走神,作业敷衍,临到考试才匆忙复习。有趣的是,这些在文化课上昏昏欲睡的学生,一旦进入汽修工坊或烹饪课堂就精神抖擞,修理汽车时全神贯注,雕刻食材时心灵手巧,这种转变就像体内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控制按钮。
这种差异的形成有其深层原因。初中阶段的应试教育像过滤器,将学业优秀的学生留在普通教育体系,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带着失落感走进职校。职高相对宽松的教学管理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些学生本就欠缺的学习自律性。有的同学在实训场地找回成就感,也有的同学把管理宽松当作放纵的借口,沉迷于手机娱乐虚度时光。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大不相同:初中教师会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职高教师则更倾向于“修行在个人”的教学理念。
二、学习特质的显著差异
普通中学生和职高生在学业能力上的区别,犹如两种不同品种的植物。普通中学生的能力发展笔直向上,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上枝繁叶茂,他们善于解答数学题、背诵课文、记忆单词,能在考试中迅速给出标准答案。但这种能力有时像温室培育的植物,当遇到需要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开放题型,或是初高中知识难度陡增时,很多学生就像突然失去支撑的攀援植物,显得无所适从。数学从具体运算转向抽象思维,英语从简单句式过渡到复杂篇章,这些转变让不少初中毕业生的学习弱点暴露无遗。
职高学生展现出的能力特点截然不同。他们的文化课基础就像风雨中飘摇的芦苇,语文阅读只能抓住皮毛,数学题目常常不知从何做起,英语词汇量可能还比不上初二学生。但一进入专业实操环节,他们就像变了个人——汽修专业的学生听发动机声响就能找出问题,幼教专业的学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烹饪专业的学生随手就能雕出精美的装饰摆盘。这种“文化课差、专业课强”的表现,好比体内装着两台不同转速的马达,一个慢吞吞地转,一个飞快地跑。
两类学生都存在明显的短板。初中生通过题海战术练就的考试技巧,就像精心制作的钥匙,却开不了实践创新这扇门。他们能把物理公式背得滚瓜烂熟,但连个简单电路都接不好;能写出漂亮的英文作文,却不敢和外国游客打招呼。职高生则遇到相反的问题:他们拆装机械零件的手法老练得像老师傅,但要算个齿轮转速就傻眼;能做出美味可口的菜品,却写不出像样的菜品说明。这种能力缺失就像盖房子忘了打地基,表面光鲜的技能大楼缺少理论支撑。
升学过渡让这些问题更加突出。当初中生进入高中,学习方式从“喂到嘴边”变成“自己动手”,不少学生因为不会自主学习,成绩像过山车一样往下掉。职高生从初中升入职校后,虽然文化课变简单了,但理论跟不上实践的问题,让他们在考职业证书时频频碰壁。有位汽修老师说过:“学生五分钟就能拆装变速器,但讲不清工作原理,这就像会开车却看不懂路标。”这种能力发展的不平衡,正在成为困扰两类学生的共同难题。
初中和职高就像两种不同的培养皿,孕育出完全不同的学习模式。在初中这个“高压锅”里,升学率就是指挥棒,早读、小测、晚自习把时间切成豆腐块,教室后门随时可能闪过班主任的身影。这种环境像看不见的模子,把学生压成相似的形状——他们擅长在规定时间答完考卷,却很少去想为什么要做这些题目。有位初中教务主任说:“我们像在流水线上生产零件,每个步骤都有标准程序,但零件自己不会思考。”
走进职业高中的校园,氛围立刻变得轻松起来。实训基地里机器的轰鸣声压过了教室里的读书声,还没到放学时间,就有学生背着工具包出去实习。这里的规章制度灵活得多:学生可以染头发,上课能带手机,请假只要专业课老师同意就行。这种宽松的环境有利有弊——汽修专业的小王在这种氛围下激发了学习热情,经常自愿加练拆装发动机;但计算机专业的阿杰却整天沉迷游戏,连最基础的编程工具都用不好。就像一位职高老师说的:“我们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可有些同学还没准备好承担责任。”
课程安排的不同更能看出环境的影响。初中时的课表就像搭配好的营养餐,语文数学英语占了大半时间,音乐美术这些课经常要为考试让路。学生们天天啃书本,慢慢对新鲜知识失去了兴趣。职高的课程则像自助餐,专业技能课是主菜,文化课变成了配菜。学厨艺的同学每周要上十五节实践课,数学课却只教最基础的内容。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雕刻技术一流,却连成本都算不明白。
老师的角色也很不一样。初中老师像严格的教练,用听写、默写、周考织成一张严密的网;职高老师则像工厂里的师傅,示范完操作步骤就让学生自己练习。
四、因材施教新思路
教育初中生就像培育小树苗,要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学会独立学习。刚上初一时,可以教孩子们用不同颜色的便利贴给作业分类,学会规划时间;到了初二,让他们每天在笔记本上记下一个自己搞懂的难题;升入初三后,安排同学轮流当小讲师,给伙伴们讲解课程重点。这样一步步来,比突然让学生自己摸索要有效得多。对于职业高中的同学,可以把难记的数学公式变成修车要用到的计算口诀,把语文阅读题换成工具说明书,让书本知识变得实用有趣。上实践课时,老师要多引导学生思考原理—比如换轮胎时,不仅要会操作,还要明白轮胎花纹和刹车距离的关系,这样知识就活学活用了。还可以让两类学校的学生互相学习,初中生教职高同学做题方法,职高生带初中生动手做实验,就像小伙伴之间交换玩具,大家都能学到新本领。
总的来说,普通初中和职业高中的学生在学习特点上很不一样。初中生擅长背书考试,职高生动手能力更强。但他们都遇到各自的困难。我们要根据这些特点调整教学方法,设计适合的课程,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两类学生取长补短。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习成绩,对他们以后找工作也大有好处。
参考文献
[1]申仁洪.学习习惯:概念、构成与生成[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12-118.
[2]王泽欢. 职中与普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比较[J]. 大众心理学,1994(05):33-35.
[3]苏思慧,金盛华.学习习惯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J]. 学科教育,1999(9):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