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工艺技术分析
窦钲尧 胡翔赟 张长明
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采油厂 甘肃省庆阳市 745000
一、低渗透油田的概述
低渗透油田开发难度是储层自身地质特征所引起的,其主要标志是储层渗透率大大低于中高渗透油藏,造成流体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动阻力明显增大。储层岩石颗粒分选效果差、孔喉细小且连通性欠佳,形成复杂的渗流通道网络,致使原油自然环境中流动能力微弱。这类油田普遍面临非均质性强的问题,平面与纵向的物性差异让开发过程中能量分布出现不均,地层能量若不能及时补充,易引发油藏衰竭,而常规注水途径难以达成有效驱替,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低渗透油田开发的核心技术挑战。
二、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技术
(一)注水压裂技术
低渗透储层开发起始阶段,近井区域易受钻井液污染、黏土膨胀影响出现渗流通道堵塞,常规注水难以冲破当前阻力。注水压裂技术可同步开展储层改造与注水,把注水和压裂改造相融合,借助地面高压泵组施加超过地层破裂压力的注水压力,在储层按照预定方向形成人工裂缝[1]。压力发挥作用可疏通原生微裂缝、扩大孔隙喉道的连通范围,减少注入水滤失阻力与流动的压力降,打破近井区域的污染及渗流障碍,驱动注入水往储层深部延伸,让裂缝网络与注采井网实现精准匹配,防止资源出现无谓浪费。
(二)体积压裂技术
传统压裂技术仅仅能形成单一的主裂缝,难以覆盖低渗透储层的复杂孔隙体系,原油开采利用率低。体积压裂技术依从“大排量、低砂比、大液量”的施工原则开展工作,采用高排量注入压裂液产生强烈的水力作用,带动天然裂缝拓展延伸、让岩石产生剪切滑移。人工主裂缝跟次生裂缝、天然裂缝相互交错,形成三维网状裂缝系统,把泄流形式从线性转变为体积泄流,加大储层改造的体积规模,增强裂缝导流能力与拓宽原油动用范围,特别适合天然裂缝充分发育的低渗透储层,把裂缝起裂与扩展的力学行为从张性破坏拓展到剪切、错断等复杂模式。
(三)化学驱油技术
处于低渗透储层中,原油跟岩石之间的强吸附作用以及高界面张力,让常规水驱难以把孔隙表面原油剥离下来[2]。化学驱油技术往注入水里添加特定化学剂,改变流体和岩石物理化学特性以改良驱替效果,可减少油水界面的张力、降低原油的黏附力度,同时调整注入水的流速比,阻止窜流现象出现,不同化学剂的作用彼此有别。表面活性剂可强化洗油的能力,聚合物提升流体的黏度,纳米流体实现对岩石润湿性的调控,化学驱油技术把注水开发从能量补充升级到流体特性优化,匹配低渗透油田开发中后期的要求。
三、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工艺技术的应用策略
(一)合理选择注水工艺
低渗透油田开发阶段跟储层特性的差别,表明注水工艺需依照个性化原则,储层虽有原始能量,只是渗流通道狭窄或受了污染,注水压裂工艺可疏导微裂缝、扩大连通规模,迅速构建稳定的驱替体系。天然裂缝发育现象明显的区块,单纯开展压裂或者注水易出现窜流,体积压裂与分层注水相结合的工艺组合,可精准把握裂缝走向与注水的强度,达成裂缝网络跟储层小层的对应匹配。开发到中后这一阶段,储层矛盾开始突显,调整液流方向注水可让水进入未动用区域;脉冲注水利用高频压力波动让剩余油活化,注水工艺挑选需把精细地质认识当作前提,借助储层非均质性、剩余油分布等数据作出判定,防止工艺错误匹配降低效益。
(二)优化注水参数
低渗透储层对注水参数的敏感程度高,参数有偏差的话,容易引发储层伤害和能量浪费,且在开发进行中,储层动态指标一直变化,因此需要动态优化以匹配需求。注水参数的合理性直接关乎能量补充与驱替效果,优化应依照储层动态响应做出调整[3-4]。若注水压力过低,难推动流体,若压力过高,易使非目标层被压裂或出现窜流,应实时监测地层的实际压力,结合岩石力学参数算出“有效驱替- 无伤害”临界区间,参照开发阶段调整注水强度。初期采用较高强度构建驱替体系。中后期降低注水强度,减少高渗层水窜现象,给低渗层留下能量,优化注采比需结合油藏数值模拟,引入针对注水有效系数的修正模型,维持能量呈均衡分布,随时间流逝形成优化循环。
(三)选择合适的注水剂
低渗透储层孔喉特征对注水介质要求高,注水剂选择需聚焦双重目标。基础注水剂水质处理是前期条件,储层的孔喉多数呈现微米级别,应开展精细过滤及除垢作业,把悬浮物的粒径限制在孔喉 1/3以下,降低其浓度大小,预防储层出现损伤。若储层亲油,就选用表面活性剂类注水剂,改善润湿性、降低界面张力以增进洗油效率;要是储层亲水,便选用适配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阻止黏土产生膨胀,高非均质性区块用稠化水当注水剂,增加黏滞性、调整流度比,引导水流入低渗层[5]。纳米流体乃新型注水剂,能对岩石表面性质进行改变,结合储层矿物评估是否适配,注水剂的选择需综合考量储层物性、开发阶段及成本,保障技术与经济上的可行性。
四、结语
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是一项融合地质认识、技术适配与工艺优化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创新与策略调整破解储层渗流难题。注水压裂与体积压裂技术从物理层面改善储层连通性,化学驱油技术从流体特性层面强化驱替效果,三类技术的协同应用构成了注水开发的技术核心。合理的工艺选择、动态的参数优化与适配的注水剂选用,是实现技术价值向开发效益转化的关键路径,能够为油气资源的高效动用提供持续支撑。
五、参考文献
[1]张艳妮. 油田动态分析技术在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中的应用 [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4, 44 (20): 187-189.
[2]陈宇家,王巍,任利剑,等.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低渗透油田开发动态预测 [J]. 测井技术, 2024, 48(03): 317-325.
[3]刘晓宇.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J]. 石化技术, 2023, 30 (04): 176-178.
[4]肖雄,刘珍姑. 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注水水质问题研究 [J]. 石化技术, 2023, 30 (01): 147-149.
[5]刘振国,蔺小勇. 试论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的生产特征及影响因素 [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2, 42 (23): 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