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课堂实践与探索

作者

曹晓武

江苏省张家港市中兴小学  215600

在教育转型发展进程里,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已从知识技能掌握转向核心素养培育,传统课堂侧重习题训练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难以满足综合能力培养需求。项目化学习以学生为学习活动中心,推动数学知识与生活应用结合,但在实际教学中,项目选题、任务驱动、过程指导等环节仍需教师不断优化探索。

一、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的内涵与特点

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以教学要求与学生认知水平为基准,将数学知识嵌入真实生活情境任务。学生以小组协作模式剖析任务,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过程中,深化知识理解、强化知识掌握,同时培育逻辑推理、团队协作等核心素养,体现学习活动的整合性、实操性与开放性特质。项目化学习通常以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为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项目中扮演主导角色,自主制定计划、开展探究和解决问题。项目化学习注重跨学科整合,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强调成果展示与交流,学生通过展示项目成果,分享经验和体会,促进知识的内化以及能力的提升。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课堂实践路径

(一)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真实项目

项目化学习的核心要义在于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教师在设计项目时,需深度挖掘学生日常生活场景,将抽象数学知识巧妙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任务,这种设计方式能打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固有认知,让学生清晰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调用知识,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以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单元教学内容为依托,教师可设计“校园节水方案优化”项目。学生首先要分组在校园内不同区域安装简易水量监测装置,持续记录一周内洗手池、饮水机等用水设备的使用水量。接着运用复式统计表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绘制折线统计图直观呈现用水量变化趋势。在数据分析环节,学生需要对比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的用水量差异,分析造成浪费的可能因素。最后结合分析结果,从设备改进、用水习惯培养等方面,为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节水优化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熟练运用统计知识处理数据,更在实地调研和方案制定中,锻炼了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园节水方案优化”项目紧密贴合校园生活实际,将数学统计知识与现实问题深度融合。学生通过参与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到方案设计的全过程,既加深了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又提升了实践应用能力,真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有效推动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是项目化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合理的小组构建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在分组时,需综合考量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等因素,确保小组成员形成优势互补的结构。通过明确的任务分工和协作机制,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学会沟通协作,在思维碰撞中共同成长,逐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结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单元知识,开展“校园斜坡安全护栏设计”项目。将学生分成4-5 人小组,组内设置不同职责:材料调研组员负责收集适合制作护栏的材料信息,并结合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初步筛选;尺寸计算组员根据斜坡实际长度、角度,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护栏各部分尺寸;模型搭建组员利用选定材料制作护栏模型;记录汇报组员全程记录设计过程中的数据、问题及解决方案,并负责最终成果展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当模型出现不稳定情况时,小组成员需共同分析是材料选择问题,还是角度、边长计算问题,通过讨论尝试不同解决方法。

“校园斜坡安全护栏设计”项目通过明确的分工与紧密协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观点,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得到有效培养,集体责任感显著提升,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引导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思维

项目化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需通过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假设、尝试不同解决路径,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可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等方式,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搭建平台。

以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单元知识为基础,开展“校园雨水收集系统设计”项目。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圆形结构设计一套高效的校园雨水收集系统?”同时为学生提供校园地形图纸、基础设计工具以及相关案例资料。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有的从圆形储水罐容积计算出发,结合校园降雨量数据,设计合理的储水规模;有的考虑水流动力学原理,设计圆形导流槽的坡度和走向;还有的融入环保理念,设计雨水净化和再利用方案。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将数学知识与工程设计相结合,提出许多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校园雨水收集系统设计”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不仅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进行计算和规划,更在创新设计中突破常规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有效锻炼。这种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力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加强过程评价,关注素养提升

项目化学习的评价不能仅关注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科学的评价体系应涵盖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等多个维度。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多样化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开展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单元相关的“校园活动时间优化”项目时,实施多元过程评价。教师在项目进行中,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时的参与积极性、提出方案的合理性;在时间规划环节,评价学生对时间单位换算、活动时长分配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成果展示时,考量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性和方案可行性。学生自评时,反思自己在项目中的贡献、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小组互评则针对成员的合作态度、任务完成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设计包含“你在时间规划中遇到了哪些挑战?是如何解决的?”“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有哪些优点和不足?”等问题的评价表,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反思与评价。

结束语:

在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下,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课堂实践打破传统教学固有模式。教师从学生日常经历选取项目主题,让学生在小组协作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通过自主探索问题激活数学思维,运用多样化评价方式关注学习全程,助力学生核心素养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赖丽华 . 瞄准核心素养 点亮项目学习目标——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课堂实践 [J]. 天津教育 ,2025(3):14-16.

[2] 黄宝强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实践分析 [J]. 天津教育 ,2025(10):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