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技推广站参与西藏高原旱作农业的模式研究
巴桑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瓦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854600
引言
西藏高原旱作农业受制于高寒气候、水资源紧缺、土壤贫瘠及生态环境脆弱等自然条件,长期以来以低投入、低产出和经验型管理为主要特征,制约了农业效益的提升与农牧民收入的增长。在新时代农业现代化战略背景下,如何通过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旱作农业生产方式转型,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基层农技推广站作为连接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的关键纽带,承担着技术引进、试验示范、知识培训和信息传播的重要任务。通过探索推广站参与旱作农业的有效模式,不仅能够推动科学技术在高原地区的应用,还能促进农牧民科技素养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实现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和农牧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西藏高原旱作农业的基本特征
西藏高原旱作农业作为典型的高寒山地农业类型,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作物结构、耕作制度、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经济功能等多个方面,具有突出的区域特殊性与复杂性。首先,从自然环境特征来看,西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较高,气候条件冷凉,年均气温偏低,昼夜温差显著,太阳辐射强烈,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总体不足,农业生产高度依赖自然降水条件,抗旱能力不足,水资源匮乏成为限制作物产量和稳定性的根本因素。其次,从作物种植结构来看,西藏高原旱作农业以青稞为核心作物,兼有油菜、豌豆、马铃薯、燕麦等耐寒耐旱作物,形成了以粮食作物为主体、兼顾经济作物与饲料作物的多元化种植模式,这种模式既满足了农牧民的基本口粮需求,也兼顾了畜牧业对饲草资源的依赖,呈现出粮牧兼顾、农牧循环的结构特征。第三,从耕作制度来看,旱作农业以低投入、低产出为主要特征,土壤耕层浅薄、有机质含量不足、养分循环缓慢,易受风蚀与水蚀影响,导致耕地质量提升缓慢,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育成为农业发展的长期难题。第四,从生产方式来看,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生产规模普遍较小,机械化水平不足,传统经验型耕作方式占据主导,农牧结合特征突出,作物秸秆和副产品多作为牲畜饲料或农田还田利用,形成相对封闭的物质循环系统,保障了农牧业的互补与延续性。最后,从社会经济与文化功能来看,旱作农业不仅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产业,也是维护区域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同时承载着高原民族传统农耕文化与生态文明的价值意义。
二、基层农技推广站参与西藏高原旱作农业的模式
(一)以科技示范为核心的旱作农业试验示范模式
在西藏高原旱作农业发展过程中,基层农技推广站通过构建以科技示范为核心的试验示范模式,能够在真实环境条件下检验先进栽培技术、优良作物品种和改良耕作制度的适应性与稳定性,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该模式的核心在于依托试验田、示范点和科技园区,开展多点、多年的系统对比试验,重点围绕青稞、豌豆、马铃薯、油菜等高原主栽作物,探索不同密植方式、地膜覆盖、深松整地、秸秆还田以及高效施肥等技术措施的综合效应,并通过产量、品质、抗逆性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合本地生态条件的高效栽培模式。在此基础上,农技推广站发挥桥梁作用,组织农牧民参与现场观摩、田间讲解和实地操作,使科学成果以直观方式转化为可操作的生产经验,增强农牧民对新技术的理解和接受度。通过试验示范模式,不仅能够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还能够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提高旱作农业整体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以技术培训为载体的农牧民能力提升模式
农牧民的技术能力水平直接决定农业生产效率与科技成果的推广效果,基层农技推广站通过建立以技术培训为载体的能力提升模式,成为增强农牧民科学素养与生产技能的关键环节。该模式强调以需求为导向,根据农牧民在实际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播种不规范、施肥不合理、水分管理不足及病虫害防治不科学等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涵盖新品种识别与应用、土壤改良与肥料运筹、抗旱节水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及农机具规范操作等方面。在培训方式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集中授课、田间讲解、现场实操、入户指导和分层次培训相结合,既帮助农牧民掌握关键环节的技术要点,又提升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推广站还通过建立农技服务小组和技术指导网络,强化培训后的跟踪指导与效果评估,确保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以技术培训为载体的模式,既提高了农牧民对先进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为旱作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与知识支撑。
(三)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信息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工具,西藏高原旱作农业因地理环境复杂、区域分布分散和信息传递滞后,更加需要依托信息化平台提升推广效率。基层农技推广站通过建设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的推广模式,能够实现农业科技信息的快速传播与精准服务。该模式利用移动终端、远程视频、农技服务APP 和在线数据平台,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以图文、视频和互动课程的形式传递给农牧民,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提升农技推广的覆盖率与时效性。同时,信息化平台可实现气象数据、土壤墒情、病虫害监测等动态信息的实时采集与推送,为农牧民提供灾害预警与决策支持,增强生产的科学性与前瞻性。推广站还可借助信息化平台建立农技专家与农牧民的双向交流机制,及时解答生产疑问,反馈技术应用效果,推动科研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信息化平台,基层农技推广站能够有效提升服务的精准度与智能化水平,实现农业科技推广由单向灌输向互动共享的转变,促进西藏高原旱作农业的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
结语
西藏高原旱作农业的发展实践表明,基层农技推广站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建立科技示范模式,能够实现先进技术的本地化应用与成果转化;通过实施技术培训模式,能够提升农牧民的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通过依托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科技信息的快速传播与精准服务。三种模式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促进旱作农业生产效益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未来应进一步强化农技推广站的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与信息化支撑,推动形成符合高原特色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为西藏高原旱作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与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韦泽秀,卓玛,彭君.西藏农业抗旱研究进展[J].西藏农业科技,2025,47(03):1-5.
[2]2025 年青稞生产技术指导意见[J].青海农技推广,2025,(02):2.
[3]王尚文.西藏高寒旱区青稞水氮高效利用机制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