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策略

作者

赵静

涿州市柳河营学校 072750

引言

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融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认知体系获得进一步发展,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学校必须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融合的路径,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提供良好教育环境。

一、融合的必要性

当前教育实践中,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具有多重现实意义。从课程特点来看,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丰富的文本内容为劳动教育提供了自然的渗透空间。教材中涉及劳动场景、劳动者形象的篇目,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劳动的正确认知。从学生发展角度,这种融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学习与具体的劳动实践相结合,能够增强学习效果。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通过相关劳动活动加深体验,这种知行合一的方式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

从教育目标实现来看,二者融合能有效落实“五育并举”的要求。语文教学侧重人文素养培养,劳动教育注重实践能力提升,二者的结合既能丰富语文教学形式,又能提升劳动教育的文化内涵。这种互补优势使学生在知识学习和品格培养上获得双重收益。从教学实施层面,这种融合具有可操作性。语文课程标准的开放性为劳动教育融入提供了制度空间,学校现有的劳动实践场所也能为语文教学提供实践平台。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可以自然地将劳动教育目标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不需要额外增加课时负担。

二、教学实践策略

(一)挖掘教材资源,融入劳动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现行统编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都与劳动相关,这些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资源,在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自然地渗透劳动教育。以小学语文课文《悯农》为例,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锄禾日当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农民要在中午最热的时候锄地?让学生理解农民劳动的艰辛。接着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见过的农民劳动场景,或者讨论平时应该如何珍惜粮食。这样的教学既完成了古诗教学的基本目标,又让学生在理解诗歌的过程中接受了劳动教育。再比如在《落花生》课文中,讲述了许地山小时候和家人一起种花生的经历。教学时,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描写劳动过程的段落,如买种、翻地、播种、浇水等,让学生明白种植农作物需要经历哪些步骤。还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参与劳动的经历,比如帮家长种花、浇水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能理解课文内容,还能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二)创设劳动情境,增强体验感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情境创设,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体验和认知理解。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劳动价值。以《蜜蜂》教学为例,教师可采取观察 - 思考 -体验的教学模式。首先通过纪录片片段展示蜜蜂采蜜的真实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蜜蜂的工作细节:它们如何分工协作、如何克服困难采蜜。接着组织讨论蜜蜂劳动的价值,启发学生思考人类劳动的意义。最后设计小蜜蜂采蜜情境游戏,让学生模拟蜜蜂采蜜过程,体会劳动的辛苦与收获的喜悦。整个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将蜜蜂的劳动精神迁移到人类劳动认知上。

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结合《植物妈妈有办法》等课文开展种植实践活动。选择生长期短、易于观察的植物如向日葵,让学生分组负责从松土、播种到浇水的全过程。要求学生用观察日记记录植物生长变化,既锻炼观察能力,又培养责任感。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将实践经验与课文内容相联系,深化对植物生长规律的理解。这类情境创设活动的关键在于:活动设计要紧密联系课文内容,难度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实施过程要注重安全指导。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将语文学习与劳动教育自然融合,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三)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劳动技能

动技能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践活动不仅能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劳动技能。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关联性,使活动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以《纸的发明》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造纸实验。在实验前,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明白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然后准备一些废纸、水、筛网等材料,指导学生将废纸撕碎、浸泡、搅拌成纸浆,再用筛网捞起晾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直观地看到纸的制作过程,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样的活动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除了课堂活动,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劳动任务。比如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书桌,或者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洗碗、扫地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劳动,却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从简单的开始,逐步增加难度。同时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成就感。

(四)利用写作教学,记录劳动过程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记录劳动体验的有效方式。通过写作,学生能够回顾劳动过程,反思劳动的意义,从而加深对劳动的理解。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细节,表达真实感受。比如在一次校园大扫除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劳动日记。在写作前,先引导学生回忆劳动的过程:用了哪些工具?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劳动后的环境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把这些内容有条理地写下来,重点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收获。有的学生可能会写到手被磨出水泡,但看到干净的教室又觉得很值得;有的学生可能会写到和小伙伴合作完成任务的快乐。这些真实的体验和感悟,都是劳动教育的宝贵素材。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劳动作文,分享各自的劳动故事。通过互相学习,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劳动的价值。对于写得好的作文,可以在班级里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双重收获:既完成了实际劳动,又提升了写作能力。

结语

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挖掘教材资源、创设劳动情境、开展实践活动以及利用写作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培养劳动精神和综合素养。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嘉佩. 跨学科视角下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策略[J].少男少女 ,2025,9(12):18-19.

[2]高胜翠. 小学语文教育与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模式研究[J].文渊(小学版),2025(4):526-528.

[3] 王海英 . 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研究 [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9):100-102.

[4] 方倩萍. 跨学科视角下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与语文素养培养[J]. 智慧少年 ,2025(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