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第一学段绘本阅读中渗透德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段晓梦

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430000

一、引言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第一学段学生正处于道德发展的“他律”阶段,其道德判断多依赖于具体情境和成人权威,难以理解抽象的伦理概念。¹ 传统的德育方式若以单向灌输为主,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因此,探索符合该学段儿童认知心理特点的德育路径至关重要。

绘本作为儿童早期阅读的主要形式,画面叙事降低了认知门槛,能直观呈现道德冲突与价值选择;其故事主题多围绕分享、守信、友爱等基本规范,与儿童日常生活高度契合,易于引发情感共鸣。² 这使得绘本不再是简单的语言学习材料,而是蕴藏着丰富德育资源的“心灵养料”。将德育目标有机融入绘本阅读教学,并非额外附加的任务,而是顺应儿童认知规律、实现文道统一的自然过程,对于启蒙道德情感、引导道德行为具有独特价值。

二、绘本阅读中渗透德育的实践过程

在实践中,德育渗透应避免生硬说教,遵循“绘本为本、儿童中心”的原则,贯穿于选本、读解与延伸三个核心环节。

(一)精准选本:实现儿童经验与德育目标的对接

选本是有效渗透的基础。教师需从“贴近性”与“导向性”双维度考量,确保绘本内容既符合儿童兴趣与理解水平,又蕴含清晰的德育要点。³ 可依据第一学段需培养的核心品德进行主题归类选书:

1. 规则意识类:如《大卫上学去》,通过大卫一系列违反校规的行为及其后果,让儿童在幽默的故事中直观感受规则的必要性,理解规则是保障集体生活有序进行的基础。

2. 共情能力类:如《彩虹色的花》,通过花朵无私帮助他人的经历,引导儿童体会分享与助人的快乐,学会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绪与需求。

3. 责任担当类:如《小熊宝宝绘本·收起来》,通过小熊学习收拾玩具的简单情节,帮助儿童建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初步责任意识。

选本时应坚持“一绘本一主题”的原则,避免德育点过多过杂,以确保儿童能聚焦核心价值进行深入体验和思考。

(二)深度读解:通过画面与提问引导道德思考

教师的导读策略是激活绘本德育功能的关键。需善于利用画面细节,设计环环相扣的提问,引导儿童从故事情节走向道德判断。⁴

1. 读前预测,设置道德悬念:出示封面或关键插图,提出关联德育点的问题。如阅读《好饿的毛毛虫》前,提问:“毛毛虫每天吃这么多东西,它会感觉舒服吗?我们应该怎么吃才健康?”引发对规律生活的初步思考。

2. 读中互动,聚焦道德冲突:在故事发展的矛盾点或转折点暂停,引导儿童深入讨论。如阅读《小猪唏哩呼噜》助人情节时,提问:“小猪自己也很累,为什么还要坚持帮助山羊伯伯?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3. 读后复盘,联结现实生活:故事结束后,引导儿童将绘本经验与自身生活相联系。如读完《我不是完美小孩》,可讨论:“你觉得自己有哪些不完美但很特别的地方?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和别人的不完美?”

(三)活动延伸:促进道德认知向行为转化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知行合一。延伸活动是连接绘本世界与真实生活的桥梁,能帮助儿童将获得的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⁵

1. 体验式活动:对于侧重情感培养的绘本,可采用角色扮演、情景剧等方式。如读完《爷爷一定有办法》,儿童通过扮演爷爷和孙子,在模拟“变废为宝”的过程中深切体会亲情的温暖与节俭的智慧。

2. 实践性任务:对于侧重习惯养成的绘本,可设计生活化的“微任务”。如读完《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开展“护牙小卫士”打卡活动,鼓励儿童记录每日刷牙情况,将保护牙齿的意识转化为自觉行为。

三、实践成果分析

通过系统化的实践,绘本阅读在德育方面展现出显著成效。以教学《好饿的毛毛虫》为例,其本身讲述昆虫生长周期,但蕴含了“规律生活”、“耐心等待”、“生命成长”等德育点。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为什么毛毛虫周六吃了太多东西会肚子疼?”引导儿童讨论不规律饮食的危害;通过观察毛毛虫结茧化蝶的过程,讨论“等待”的意义。在延伸活动中,儿童绘制“我的成长毛毛虫”,每完成一项好习惯(如早睡、整理书包)就为毛毛虫添一节身体,最终见证“化蝶”的喜悦。此过程将抽象的“坚持”与“成长”化为具体、可感的体验,儿童不仅理解了故事,更在行为上表现出更强的自律性。

成果表明,以绘本为载体的德育,有效提升了德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儿童在阅读中表现出更高的参与度,能更主动地进行道德讨论,并能将绘本中的正面榜样迁移到日常行为中,规则意识、共情能力等均得到的提升。

四、反思与建议

在实践过程中,也需关注以下问题,以持续优化教学效果:

1. 避免过度解读:德育渗透应自然流畅,切忌脱离文本牵强附会。对于德育点较为隐晦的绘本,应尊重其文学性和趣味性,保护儿童的阅读兴趣为首要。

2. 关注个体差异:儿童对道德情境的理解速度和深度存在差异。教师需设计分层问题,提供小组讨论、个别引导等支持,允许儿童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内化过程。

3. 强化家校协同:德育效果的巩固需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可通过推荐家庭共读书单、举办亲子阅读工作坊等方式,引导家长掌握绘本德育的方法,形成育人合力。

四、结论

总之,绘本阅读为第一学段德育提供了一条“润物细无声”的有效路径。教师通过精准选本、深度读解和创意延伸,能将德育目标无痕融入儿童喜闻乐见的阅读活动中,使他们在感受故事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熏陶,实现道德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协同发展。未来,进一步探索绘本阅读与多学科融合、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德育新模式,将是值得深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¹ 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M]. 傅统先,译.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75.

² 松居直.幸福的种子:亲子共读图画书[M]. 刘涤昭,译. 济南:明天出版社,2007: 41.

³ 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 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 108.

⁴周兢.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6.

⁵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