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族声乐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初中合唱中的融合教学实验

作者

钱松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珠街街道中学 655009

一、引言

合唱作为初中音乐教育的重要载体,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审美情趣,更是传承文化、塑造品格的有效途径。当前初中合唱教学中,存在唱法单一化(多以美声唱法为主导)、民族音乐元素渗透不足、学生表现力同质化等问题。民族声乐唱法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为核心,注重语言与情感的结合;美声唱法则以“科学发声、共鸣充分”为特点,强调声音的穿透力与规范性。二者在呼吸、发声、共鸣等技术层面具有互补性,在文化内涵层面具有融合的可能性。

二、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融合理论基础

(一)两种唱法的技术互补性

1. 呼吸方法的协同:美声唱法强调“胸腹式联合呼吸”,注重气息的深度与稳定性;民族声乐(如中国传统戏曲唱法)则讲究“丹田气”,强调气息的灵活性与支撑力。融合教学可通过“深吸气 + 快弹气”的复合训练,既保证声音的持久力,又增强演唱的灵动性。

2. 共鸣腔的协调:美声唱法以“面罩共鸣”为核心,追求头腔、胸腔、口腔的整体共鸣;民族声乐更注重“口腔共鸣”与“鼻腔共鸣”,突出语言的清晰度。融合教学可通过“哼鸣- 咬字”转换练习,引导学生在保持面罩共鸣的基础上,兼顾民族唱法的咬字位置,实现“音色统一”与“字声结合”的平衡。

3. 咬字吐字的兼顾:民族声乐强调“以字行腔”,讲究声母的爆发力与韵母的延长性;美声唱法则注重元音的连贯与圆润。融合教学可采用“拼音 - 国际音标对照法”,例如在演唱《茉莉花》时,既保留“花”字的舌尖前音清晰度,又通过美声元音延长技巧增强乐句的流畅性。

(二)融合教学的文化价值

初中阶段是学生文化认同形成的关键期。通过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融合,学生既能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又能深入理解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例如,在演唱《黄河大合唱》选段时,以美声唱法的胸腔共鸣强化气势,以民族唱法的“依字行腔”传递歌词情感,实现“技法为表、文化为里”的教学目标。

三、融合教学实验设计的详细规划

(一)实验对象与方法的精心选择

本研究选取四个平行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其中两个班级(共计102 名学生)被设置为实验组,另外两个班级(共计 98 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融合教学模式,而对照组则继续沿用传统的美声唱法教学。实验周期定为 16 周,每周安排 2 节音乐课。在研究方法上,通过对照实验法对比两组学生在合唱技能上的提升情况,利用行动研究法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并结合问卷调查法(分别在实验前和实验后进行)来评估学生在音乐学习兴趣和民族文化认同感方面的变化。实验开始前,对两组学生的声乐基础和音乐感知能力进行了均衡性检验,确保起始条件基本一致;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其他变量,确保除唱法教学方式不同外,其他教学环节(如曲目选择、练习时间等)保持一致。

(二)严格把控实验变量

为确保实验结果可靠、科学,本研究多维度严格把控实验变量。首先,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曲目选择上采用相同难度合唱作品,涵盖中外经典及民族改编曲目,如《雪绒花》《彩云追南》等,避免曲目差异影响技能提升。其次,练习时间和强度一致,两组每周均安排 2次、每次 45 分钟合唱训练,内容除唱法教学外,包含基础发声、节奏及合奏协调训练。此外,通过统一培训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师在课堂管理、学生互动及反馈方式上一致,避免教师个人风格影响结果。同时,定期收集学生课堂表现数据,如参与度、专注力和练习完成度,作为协变量分析,排除学生主观努力对技能提升的干扰。通过这些变量控制,本研究最大程度确保了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可推广性。

(三)融合教学方案的系统设计

融合教学方案的系统设计以“技术融合、文化渗透”为核心原则,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第 1 - 4 周)是基础技能融合期,重点训练呼吸与发声协同能力。实验组学生先通过美声“胸腹式联合呼吸”练习建立气息基础,再结合民族“丹田气”弹发训练完成复合练习;同时引入“哼鸣定位法”,实现“共鸣统一”与“字声清晰”。第二阶段(第 5 - 12 周)为技法内化期,通过曲目实践强化技能应用。选取《茉莉花》《思乡曲》等民族特色合唱作品,要求学生演唱时运用美声元音连贯技巧与民族声母爆发力;教师采用“分句示范 - 对比聆听 - 学生互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音色差异,形成“科学发声与民族风格并存”演唱习惯。第三阶段(第 13- 16周)是文化表现期,侧重培养情感表达与文化认同。以《黄河大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作品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文化意象,用美声胸腔共鸣强化情感张力,以民族“依字行腔”传递韵味;实验后期设“创作工作坊”,鼓励学生融入地方戏曲元素,深化对民族音乐文化理解。整个教学方案通过“技术训练 - 曲目实践 - 文化创作”递进设计,让学生掌握融合唱法技能,传递民族文化内涵。

四、结束语

通过本次融合教学实验,我们不仅见证了实验对象在合唱技能上的显著提升,更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在学习兴趣与文化认同方面的积极变化。这一系列成果不仅验证了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融合教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更为我们未来的音乐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与探索,努力推动音乐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为培养更多具有跨文化素养和音乐才能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晶珠 . 初中音乐中合唱教学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J]. 学苑教育 ,2025,(20):91-93.

[2] 黄小猛 .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音乐合唱教学中的应用路径探究 [J]. 教师 ,2025,(15):104-106.

[3] 经海英 . 初中开展合唱优才课程的实践策略 [J]. 艺术大观 ,2025,(15):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