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单元整合的结构化教学路径研究
张娜娜
河南省三门峡市实验小学
现阶段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存在教学时间跨度大、知识呈现碎片化等教学问题,学生在散点状的学习活动中,容易形成对数学图形知识的认知断层,无法有效衔接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应采用结构化教学理念,从单元整合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图形知识的数学核心概念,助力学生构建对数学图形知识的系统化认知,并且教师还应当跟踪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评价与辅导,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
一、分析学生数学学情,统整单元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数学思维发展规律,借助课堂教学观察、作业分析,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图形学习能力差异。然后教师应统整图形与几何单元内容,制定明确的单元整体教学规划,以及分层递进的单元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应设定单元基础教学目标,初步认识图形的概念;进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解决图形问题的一般方法;拓展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图形知识的转化应用思想,让学生形成对图形知识的抽象概括认知。
例如,教师围绕“三角形的面积”开展教学时,应在课前利用教学问卷了解学生对周长与面积等相关概念的理解,以及学生所展现出的图形转化思维,了解学生对于“高”在几何中具体的意义存在理解模糊。因此教师可以积极优化后续的课程教学内容,巧妙运用数字软件动态演示图形变化的操作轨迹,形成可视化的数学思维展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单一图形的面积计算方式,还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结合图形核心概念,设计结构化教学问题
教师应引入丰富的视觉化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汲取丰富的图形知识。同时教师还应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设计结构化图形教学问题,利用图表、数学游戏、动态演示等措施,生动演绎图形的测量、变化与运动等,让学生可以准确把握单元核心要素,理解本单元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同时,教师还应当设计具有探究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切实经历数学图形变化的完整过程,有效激发学生的图形探究兴趣,逐步实现向主动探索的学习模式转变,推动学生形成数学量感和数学推理意识。
例如,教师围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开展教学时,需要统整课程的核心概念,积极采用逆向设计教学问题链的策略,构建真实的面积应用情景,涉及需要运用长方形换平行四边形土地的真实场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从情境中提取关键的数学信息,掌握如何准确比较两个图形之间的面积。教师巧妙运用数格子的方式,指导学生挖掘两类图形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熟练掌握两种图形面积的准确计算方法。不仅让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还可以提高学生探索图形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跟踪学生学习进程,实施单元教学评价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持续跟踪学生在图形与几何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分析学生展现出的学情以及个性差异。然后教师进行持续性的综合教学评价,抓住学生学习成长的线索,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不同状态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图形与几何问题的切实思考,让学生在反思中逐步形成自我成长的意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图形几何公式的深刻掌握,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图形知识应用技能。
例如,教师围绕“梯形的面积”开展教学时,应当用智能数学软件鼓励学生进行梯形面积的拼接探索,部分学生尝试沿对角线进行切割,形成了错误的拼接尝试。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推送为什么需要沿高剪开的教学微课,然后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性的方式,沿着高剪切并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掌握梯形面积的准确求解方式。教师需要准确评估学生在整体过程中的自我表现利用反思模板,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以及学习到的数学思想采用了正确解题思路,打造完善的单元整体教学评价体系。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跟随课程教育理念改革的思潮,积极探索“图形与几何”单元整合的结构化教学路径,以分析学生的数学学情为起点,借助单元核心图形概念为锚点,将教学评价嵌入学习的全过程,有效助力学生建立图形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图形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技巧。
参考文献
[1] 王义东 , 钱科英 . 结构化视域下小学数学 " 图形与几何 " 板块教学的设计及实施 -- 以 " 平行四边形面积 " 一课为例 [J]. 小学教学研究 ,2025(2):7-10.
[2] 袁良同 .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单元结构化教学的探讨 [J]. 数理天地 ( 初中版 ),2023(23):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