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探索研究

作者

姜婷婷

中共邵阳县委党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宝贵经验和重要法宝,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内在逻辑。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两个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则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植根中华文化沃土,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不断推进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而形成的现代文明新形态。它内含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现代阐释,彰显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精神追求和文明理想。“第二个结合”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历史渊源和思想资源,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一、“第二个结合”的内涵与意义

1.“第二个结合”的历史背景

“第二个结合”产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20 世纪 70 年代末,在经历了文革十年内乱之后,百业待兴、百废待举,中国面临着新的历史选择。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篇章。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从社会主义本质出发,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在此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应运而生。

2.“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基础

“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我们分析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提供了科学方法和理论基础。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篇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道路。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极大丰富了“两个结合”的理论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和论证,开辟了“第二个结合”的新境界。

3.“第二个结合”的实践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将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四个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理论探索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坚持“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强调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赋予时代内涵、丰富文明特色,在改革发展稳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就。

在实践探索上,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多次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论述,强调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在治国理政新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揉合了古今中外各种思想文化精华,体现了“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径与策略

1. 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深厚基础。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鲜明特色,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要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夯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深刻理解革命文化所昭示的民族精魂和时代价值,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要立足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立足当代中国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推进文化创新创造。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化建设,解放思想、守正创新,不断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2. 制度建设与制度优势

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党的领导全面、系统、高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完善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3.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为我国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要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要加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协同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要推进科技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依托全球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

4.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推动绿色发展,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推广绿色低碳技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当前,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第二个结合”不断向前发展,在对标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