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在出版业中的应用:变革、挑战与展望

作者

沈继侠

武汉大学出版社 湖北武汉 430072

引言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行各业,出版业——这一承载人类知识与文化的传统领域,也迎来了深刻的变革。人工智能不仅优化了内容生产、编辑、发行和营销的全流程,更催生了全新的出版形态和商业模式。从人工智能辅助创作、智能校对、个性化推荐,到自动生成图书封面、虚拟主播推广,人工智能正在重新定义“出版”的边界。本文将从人工智能在出版业的具体应用场景出发,分析其对内容生产、版权保护、读者互动及商业模式的影响,并探讨未来“人机协同”模式下,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人才需求演变。人工智能并非要取代人类,而是成为增强创作者与出版机构能力的强大工具——唯有善用技术,方能推动出版业迈向更高效、更智能、更具创新性的未来。

1. 人工智能在出版全流程的赋能与提升

1.1.创新内容生产

出版行业内容生产的首要环节就是选题策划,其对图书出版至关重要,内容新颖有深度的选题才能抓住读者的眼球,而传统出版选题工作主要依赖于编辑自身的素养、学识和市场调研,而由于编辑自身的局限性和主观性,掌握的有效信息不全面,市场调研的样本不足,加上对事务的理解能力有限等,难以把握市场预期,不能全面而精准地反映选题的价值。因此,编辑对策划的选题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人工智能在选题创作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辅助能力。通过对图书的销量、库存以及对海量读者数据的分析,人工智能可以洞察不同读者群体的兴趣偏好、阅读习惯等,从而为编辑的选题决策提供智能化支持,使内容研发更贴合读者需求。[1,2] 对于出版机构而言,它能够助力实现个性化内容创造。例如,在网络文学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网文作者提升创作效率已成行业共识。大多数网络小说以自然人思维产品为主体,借助人工智能对其进行修改、提升以优化品质。部分出版企业还大胆尝试,让人工智能和自然人共同参与创作。

1.2.创新翻译与编辑校对

翻译和编辑校对工作一直是出版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且耗时费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显著变革。在翻译方面,人工智能对内容进行从翻译到审读的转化,在保证译文质量的同时大大压缩了翻译时间。[3]在编辑校对环节,人工智能辅助编辑校对,相比于传统编辑修改纸稿的工作效率可以大幅度提升。对一些常规错误较密集的段落,人工智能校对既高效又准确。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写作检测工具,可以防止新型学术不端行为。人工智能可以对视频画面、字幕、文字、声音等进行校对,最后自动生成审读报告,大大提高了编辑校对的效率与准确性。此外,借助算法的能力来检测语法错误、拼写错误和上下文逻辑等问题,并给出相应的修改建议,能进一步提高校对的效率和准确性,[4] 有效帮助编辑人员优化文本质量,加快出版速度。

1.3. 创新营销方式

出版行业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分析市场销售数据,了解产品销售排行、销售量和销售趋势,从而制定更为精准的产品定价和库存管理策略。同时也可以预测未来几个季度或几年内的市场反应和走势,为后续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提供有力指导。在市场营销方面,人工智能通过抓取大数据,能够构建更加精准的用户画像。通过分析读者的阅读偏好、消费习惯、社交行为等多维度数据,出版机构可以深入了解目标读者群体,生成智能化的内容推荐和分发方案,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进一步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5] 同时,人工智能问答技术可基于用户需求生成 “千人千面” 的专属营销文案,提升营销效果。此外,文生视频技术的出现让图书营销中的视频制作更加简单方便,由虚拟数字人讲解 “图书 + 课程” 的长视频将成为营销常态,直播平台推广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为出版业的营销工作开辟了新的路径。

人工智能作为企业数字化的重要驱动力,可促进出版行业进一步优化数字要素资源配置,挖掘数据语料化、知识化标引、多模态数据资源等的价值。通过对出版流程各环节数据的分析与整合,人工智能能够为出版业带来组织形式、内容生产方式,甚至发展战略的调整,提升出版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2. 人工智能给出版业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2.1. 传统图书市场更加艰难

从纸质图书市场来看,人工智能的 “剪贴” 生成能力会极大地提升快消书的出版效率和品种数,降低成本和定价,这将导致相关图书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甚至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同时,视频生成技术将会让短视频领域呈井喷式扩张,读者将在各类短视频平台更快地获取新信息、新技术、新方法,“开屏有益” 的感受可能超过 “开卷有益”。此外,高质量训练语料是高质量大模型的核心要素,而现在有些用于训练大模型的底层语料存在大量无用、错误的信息,甚至存在价值观问题,如果将此 “原材料”生成图书,让读者在阅读中认为图书并不必然可信,将给传统出版业带来更加致命的打击。[6]

2.2. 部分传统出版岗位可能被替代

专业生产内容和用户生产内容这两种模式都必须在成本、质量和规模三要素之间进行抉择,放弃其一,存在 “内容生产不可能三角” 的制约。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大规模内容生产、低成本、高质量的特点,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 “不可能三角”,导致一些依赖重复性劳动的传统出版岗位需求可能出现大量下降,给出版行业的就业结构带来冲击。

2.3. 人工智能大模型盈利困难

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最主要的条件是 “语料 + 算力”,专业语料需要购买,算力需要软件和硬件,研发投入动辄千万、亿万计。各单体出版机构推出的人工智能产品缺少通用性,工具产品形态少,商业推广应用困难。并且用户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也非常有限,这使得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出版业的盈利模式难以有效建立,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

3. 人工智能时代出版业的探索与实践

3.1. 人工智能与传统出版融合

目前人工智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变革。人工智能的终极目的是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准确性,缓解人们的工作压力,提升国家竞争力和推动经济增长。人工智能是一种技术手段,在海量的数据抓取、解读、筛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取代人的工作。一部好的图书在于拥有好的内容,而好的内容主要取决于出版人员的敏锐嗅觉、创意能力、价值判断、情感因素等综合能力,而人工智能是无法做到的。[7] 仅仅依靠人工智能进行选题和创作,可能会使选题和内容创作同质化,从而反噬出版行业。因此,人工智能是无法取代人的,人在未来的发展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人与人工智能融合,高效协同工作将是传统出版业向智能出版转型的关键。“未来组织最为核心的特点,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智能协同……以人为中心的智能协同,包括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等之间的智能协同。” [8]未来的智能出版必将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人工智能强大的创造生成能力与人类的情感理解能力深度有机融合,打造独具匠心的高价值作品。

3.2. 注重版权保护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给版权保护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辅助版权管理、侵权监测和内容确权;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训练数据的合法性等问题引发争议。[9] 人工智能在助力出版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法律法规滞后或缺失的风险。在训练阶段,大模型未经许可使用是否构成侵权,依托大数据生成的作品是否具有可版权性,版权归属谁的问题。这些问题比较复杂,目前缺乏相关的法律和说明。人工智能并不具有法律人格,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利益,而开发相关人工智能技术的编程者也是劳动者,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产品的创作生成,但为生产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今后需要完善和制定人工智能出版行业的法律法规,明确相关权利、责任和义务,对版权归属问题进行保护,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促进出版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3.3. 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给传统出版行业带来了机遇和便利,这也给出版业相关从业者带来了新的挑战。从业者需要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相关的知识和软件操作流程,定期参加相关资格与能力培训,激发从业者的潜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只有坚持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才不会被这个社会淘汰。直接从业者需要掌握1—2 种垂直领域的人工智能工具,积极参与“人机协作”试点项目积累案例经验,重点关注国际和国内组织关于人工智能版权的最新立法动态。此外,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需要共同努力,培养相关人才,组建属于出版机构的数字人才队伍。出版业的人工智能转型不是简单地替代人才,而是重塑人才价值,人类的核心竞争力将聚焦于创意判断力、伦理把控力和情感连接力。[10]

结论

人工智能在出版业中的应用已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为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变革与机遇,从内容创作的创新到营销方式的拓展,从产品形态的丰富到流程管理的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出版业的运作模式。然而,其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传统图书市场的冲击、盈利困难、法律伦理及版权问题以及岗位替代风险等。出版业需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通过加强“人机协同作用”机制、完善版权法律制度和厚植人才培养沃土,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实现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在未来,出版业应继续探索人工智能与出版业务的深度融合,在创新中寻求突破,在变革中把握机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读者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莉婧,张新新.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版流程智能再造——智能出版研究述略 [J]. 出版与印刷 ,2020,3:1-11.

[2] 石岳巍 . 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行业的应用分析 [J]. 西部广播电视 ,2024,45(8):131-134.

[3] 张凯丽 . 人工智能在出版行业的应用分析 [J]. 数字传媒研究,2024,41(10):6-8.

[4] 秦玥. 以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图书出版转型升级的路径[J]. 新闻传播,2025,14:121-123.

[5] 郭翔. 依托人工智能技术 提升图书出版效率的策略研究[J]. 采写编,2025,7:135-137.

[6] 张春雨 . 人工智能在出版行业的应用实践 . 机器人产业,2025,1:70-75.

[7] 刘长明,杨勇 . 从赋能到融合:人工智能在出版领域的应用 [J].出版广角,2024,13:10-15.

[8] 赵伟莉 . 数字化转型,还需智能协同 [N]. 新华日报,2019-09-02.

[9] 谢耘耕, 刘锐. 人工智能在图书出版发行中的应用、风险及规避策略 [J]. 出版发行研究,2021,12:49-55

[10] 王庆,赵大川,王熠,王萌,陈哲冰. 人工智能技术驱动出版业转型升级实践路径 .,中国出版,2025,4: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