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化路径探究
刘畅 马玲 王鹤谣 李若彤 李京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近年来,随着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兴媒体广泛运用,融媒体已充分融入高等教育领域。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利于革新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重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融合“课堂教学+网络教学”,既让在线课堂成为思政知识传授和主流价值引导的重要渠道,又强化师生线下实体课堂的交流互动,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水平。
一、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价值意蕴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突破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弊端、重塑高校思政课教学新生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更加创新、学生主体性更加突出、教学内容更加精准。
1. 有利于突破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一方面,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式由单一转向多样化。传统思政课堂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环节,对于多媒体技术应用有限,未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升教学效果。相比之下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课堂借助融媒体平台教学工具,使得教学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以超星平台的学习通应用为例,教师通过此应用的课堂随机点名选人、发布问卷提问等创新功能,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同时APP 应用能够向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回答情况。可见,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作用下,能够突破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一改以往传统教学教师一味灌输,学生低头玩手机的沉闷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中。
另一方面,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课堂中以教师单向传授为主,其主导性教学占比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较弱,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而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通过发布线上学习任务以及媒介平台的反馈分析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及时调整线下课堂教学内容与进度。学生能够通过线上教学平台自主获取思政知识,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并且学生在自主学习后若是有疑问还可以在线给老师留言,师生能够在线上媒介平台展开交流互动,实现“一对一”教学和问题解答。
2. 有利于重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
一方面,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推动教育载体创新。在知识呈现载体上,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采用纸质教材,其所承载的知识量是固定不变的。融媒体时代知识的呈现载体更加多样化,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在线下载思政相关的电子教材、配套的教学课件以及生动形象的音视频等。在课堂教学活动载体上,混合式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师生面对面授课,翻转课堂、PBL 教学等教学活动的普及应用,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
另一方面,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优化教学环节。在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发布预习任务、课中开展情景模拟、课后线上分享学习成果等优化教学设计过程;在评价环节,教师可通过平台实时采集学生的线上参与度、互动贡献值等数据,形成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提升评价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二、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实困境
1. 教学资源供给质量欠佳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资源供给方面面临内容创新不强与缺乏精准性的困境。一方面,教学资源内容质量缺乏创新性。当前思政课线上资源存在简单移植现象,即大多数线上资源都是把纸质教材内容或网站上配套课件机械化地复制到教学平台上去,对原有教学资源的创新性加工不足,未能完全根据学生思政课堂的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适配度与时俱进的更新修改,使得教学内容呈现同质化、老旧化的问题,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能因重复性的知识灌输引发学生倦怠心理。另一方面,教学资源供给缺乏精准性。具体表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忽略学生个体差异,部分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统一将教学资源发送至教学平台,要求学生要统一进度、统一标准地完成,未能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需求的差异。二是缺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深度分析,部分思政课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虽然当前大多数融媒教学平台已具备数据采集功能,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仅有少数或一部分教师能够结合数据精准推送教学资源。三是思政教学资源更新较慢,由于资源更新赖于人工审核,时间周期长便未能及时响应社会热点(如重大事件、时政新闻),使得教学课程内容滞后于现实生活。
2. 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不足
一方面,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媒介素养不足。当前融媒体平台与智慧教学工具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思政课教师使用在线教学平台、在线教学技术的情况并不理想,缺乏对媒介工具进阶功能的挖掘,如部分教师对融媒体工具的使用仅限于基础操作,其课堂只是沉闷地展示PPT 或简单地播放视频等。还有部分教师跨平台技术整合能力薄弱,不熟悉不同媒介的技术逻辑差异,如在短视频平台发布思政内容时,未适配竖屏构图、快节奏剪辑等移动传播特性,使得内容传播效果减弱。另一方面,线上线下教学环节的衔接与互动设计失衡。线上环节已经完成部分知识传递,线下课堂应聚焦深度讨论、价值辨析,但是部分教师常常在线下课堂延续课堂讲授,对线上内容重复讲解,缺乏围绕重难点组织案例研讨、情景模拟等深度参与型活动。部分教师虽组织小组研讨,但在实际小组研讨中缺乏明确的任务分工和过程指导,使得互动停留在表面形式。
3. 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粗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较传统思政课教学评价有一定进步,但仍存在体系较为粗放的问题。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考核评价内容较为单一,集中于对学生知识目标掌握的考查,依托作业考查、标准化考试等传统方式展开评价,而对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育考查给予较少关注。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考核评价方式较为单一。部分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依旧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效的终结性评价,对于学习过程的考察较少,容易导致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这种静态化、单向度的评价模式导致评价体系片面化。
三、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化路径
1. 优化教学资源供给质量
教学资源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优化教学资源供给质量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成效的首要之义。首先,坚持对思政课原有教学资源进行创造性加工。在建设线上资源时以教材核心内容知识为依据,同时也要注重融入相关经典文献导读、社会时政新闻、热点案例等,拓宽学生视野。在此基础上,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探究学习任务、开放性辩论等,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转化能力。同时构建专项教学资源研发团队,思政课教师要熟悉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思政学科专家负责为教学资源提供专业的学科知识支撑、教育技术专家帮助团队将融媒体融入教学资源的开发中。通过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学情反馈分析确保线上教学资源与时俱进更新和覆盖,保证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达到 1+1>2 的效果。其次,多元化形式呈现教学资源。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应积极构建“文字 + 视听 + 交互 + 场景”的多元立体化资源呈现形式。高校思政课教师可借助媒介平台更新教学资源表现形式,结合时政热点构建思政课动态案例库,通过短视频纪录片、新闻报道剪辑、影视剧片段等可视化素材,还原理论的现实语境,如利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新闻报道解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政课教师还应充分利用 VR 技术呈现教学资源,如利用 VR 技术打造“虚拟实践课堂”,学生通过交互式体验“重走长征路”,将历史事件与思政理论知识绑定,加深学生的感受,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2. 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可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首先,培育教师融媒体素养,增强教师混合式教学实践水平。一方面,加强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教师队伍建设,要形成以专职思政课教师为核心,教学助理、辅导员、技术保障人员相互配合的教师梯队,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课程负责人总体规划;主讲教师负责线下授课、线上互动与课后教学评价;教学助理负责线上教学资源的更新与课程维护等;技术保障人员负责处理教学平台的突发故障与技术优化。另一方面,常态化开展思政学科混合式教学经验交流,通过教研室研讨、团队协作等形式,及时分享混合式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教学实践心得等。同时,要强化实践导向,鼓励思政课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思维模式,在实践中完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策略,增强融媒体应用能力,如鼓励思政课教师参加各类信息化教学竞赛,激发教师提升技术应用能力的积极性,推动教师将融媒体等前沿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设计。其次,创新混合式教学流程设计,促进线上线下教学环节有效衔接。在线上教学环节,学生可以预习一些难度较低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堂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教师可在教学平台发布教学资源时设计随堂提问、预习小测验等,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进而引出线下课堂讨论环节。在线下课堂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线上行为数据采集分析情况,关注学生讨论的热点问题以及疑惑点,动态调整教学节奏、案例选择。同时在完成思政课堂“面对面”知识讲授后,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适当加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感、价值感。例如通过学生“角色扮演”式情景教学法,如模拟《觉醒年代》中的五四运动辩论等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够感知的实践场域、组织小组共创答辩(学生运用课程就特定议题讨论)。
3. 构建多元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为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的后期优化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构建多元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需进一步优化考核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首先,优化考核评价内容。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考核评价内容以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为主,缺乏对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等考察,未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发展。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应构建多维度综合的评价体系,包括认知发展、能力提升、价值塑造等方面。认知发展层面侧重对学生知识理论体系内化程度的考核,能力提升层面侧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创新思维等能力的考核,价值维度侧重对学生道德修养、社会责任等素养的考核。思政课教师还应建立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评价模型,运用线上平台记录学生学习活动轨迹,例如教学资源点击阅读频次、评论区互动质量等整理学生学习行为的相关数据输入评价模型,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同时线下记录学生分组讨论贡献度、案例研讨深度等表现,通过多维度观测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的评价,实现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减少主观判断偏差,促进学生自我认知与持续改进。其次,优化考核评价主体。在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单向判定,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评价的状态。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要交互性推动多元主体协同评价,全面客观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一方面由教师主体进行评价,教师承担核心评价责任,要求教师依据明确的评价标准实施规范性的评估。另一方面由学生主体进行评价。学生主体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同辈互评和学生自评,例如在小组作业任务中,通过匿名互评小组贡献度、观点启发性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提升教学评价的育人价值。最后,优化考核评价方式。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主要依赖卷面考试或论文等大作业形式,评价方式相对单一,且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对此高校应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进行有机结合,依托在线教学平台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掌握动态化学习效果的同时,留存学习过程数据,例如线上学习时长,不同课时学习频率,后台切换次数等方面数据,为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等提供具体量化依据。在课程结束做出总结性评价前,教师通过这些过程性数据,对学生学习效果做出过程性评价,并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线上反馈交流与线下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行为。同时在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线上成绩(小测验、项目作业)+线下成绩(课堂参与、情景模拟、纸质考试)等对学生作出总结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化路径探究,要顺应融媒体发展趋势,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不断与时俱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磊 , 汪萍平 .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之思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2,(12):119-126.
2. 阮云志 , 王静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 - 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探 [J]. 高教学刊 ,2024,(17):102-105.
3. 刘瑞娟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现实反思及路径选择 [J].科教导刊 ,2022,(24):98-101.
4. 曾杰丽 .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进路 [J]. 科教导刊 ,2022,(03):105-107+155.
5. 周月 .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 [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9):152-155.
基金项目:2024 年度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DJSZ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