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作者

卢伟

商丘市睢阳区毛堌堆镇中心小学476000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将语文知识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综合素质成长。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关键策略,与新课标的理念高度契合。

1 生活化教育理念的内涵

生活化教育理念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载体的理论体系,旨在破解教育脱离生活实际,异化为知识灌输工具的现实困境。其核心主张是教育内容应从生活需求中动态生成,通过个体经验与社会实践的深度交互,实现知识习得与生活应用的有机统一。该理念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根基,形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实践维度,最终指向在生活中重构教育,在教育中赋能生活的良性生态。一是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源于陶行知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本土化改造,主张教育内容应由学生生活经验动态生成,而非教师预设的固定知识体系。其本质是“教育的生活化”与“生活的教育化”的双向互动。二是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理念以教育场域重构为核心,主张打破制度化教育的空间壁垒,将社会转化为动态学习的生态系统;强调教育不能局限在学校场域,应引导学生在社区服务、文化实践中实现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养。教学实施层面则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拉近社会与学生、社会与教育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进而服务社会。三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情况,还应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将知识内化为能力,使其成为一种实质性的经验。

2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2.1 注重课前导入,增强生活化教学意识

课前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对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关键作用。教师要提高生活化教学意识,运用生活中的元素进行课前导入,可以拉近学生与课堂内容的距离,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教师可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自然风景或经典故事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细节,进而引出教学主题。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能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还能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知识、提炼知识的意识。同时,生活化导入为师生提供了更多共同话题,使课堂互动更加自然顺畅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生活见闻或分享生活感悟时,可展现亲切的一面,学生也更易敞开心扉、积极回应,从而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课为例,课文生动描绘了乡村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与景象。教师可结合文本内容实施生活化的导入活动。针对课文第一自然段对乡村中瓜架的描写,教师可抛出话题:“同学们,日常生活都品尝过哪些种类的瓜?是清甜多汁的西瓜、软糯香甜的南瓜,还是清爽可口的冬瓜?大家知道这些瓜是如何生长的吗?”并引导学生围绕瓜的味道、种植方式、生长状态等展开讨论,逐步将思维导向课文中与“瓜架”相关的内容。此外,考虑到部分学生有乡村生活的经历,教师可鼓励学生分享在乡村的花丛中嬉戏,在乡村喂养小动物、欣赏落日、聆听虫鸣等体验,以此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乡村生活图景,激发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自身生活经历为切入点参与话题互动,通过生活化的导入活动增进师生情感联结,助推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

2.2 将语文学习延伸至校外——知行合一

将语文学习延伸至校外,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又能够促进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鉴于此,教师可借助组织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丰富多样的校外活动来达成这一目的,还可以依据地方特色开展相关课题研究项目,使学生充分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于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品格。例如,在教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这一课时,教师可把课堂学习跟实际参观体验融合起来:课堂之上,借助详细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知晓故宫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以及其在中国文化里的关键地位。基于此,教师可组织一场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前往故宫博物院,抑或是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馆等,使他们亲眼看到那些仅在书中见过的珍贵文物。这般实地访问能让学生直观地领略到中国古代建筑之美,激发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3 情感迁移设计,符号情感向生活智慧的转化

生活化教育理念虽强调“教学做合一”,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因过度依赖符号化认知而陷入“意识遮蔽”的困境。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教材中的生活化符号,却因缺乏身体参与和实践内化,难以感知符号背后的情感内核。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传递生活化元素,引导学生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充分体现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教师需帮助学生感受课文情感,实现知识与情感的联结,并引导他们将语文知识迁移到家庭观察、社区访谈等生活场景,完成语言建构与审美鉴赏的素养转化。

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需基于生活化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日常语言现象,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个性化阅读。这样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激发其深入思考与独特见解,创意写作练习可为学生搭建表达自我的平台,把语文学习拓展至课堂之外,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此,有望培养出有扎实语文基础,又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陈露 . 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 以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为例 [J]. 新课程 ,2025(5):137-140.

[2] 薛磊英 . 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J].语文世界 ,2025(4):16-17.

[3] 孙宇 , 赵明菊 , 丁涣琴 . 小学语文知识生活化的课后服务活动设计研究 [J]. 中小学班主任 ,2025(2):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