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深部矿产资源开采对区域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分析

作者

宋玉亭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八地质大队(山东省第八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省日照市 276800

引言

在资源需求持续增长的当下,浅部矿产资源逐渐枯竭,深部矿产开采成为必然趋势。深部开采过程中,复杂的地质条件与高强度的开采作业,不可避免地对区域水文地质环境造成冲击。深入探究深部矿产资源开采对区域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找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对保障资源可持续开发、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关键意义,这也是本研究聚焦的核心问题。

一、开采影响显现

深部矿产资源开采对区域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广泛而复杂,其中地下水位的变化首当其冲。在开采进程中,由于矿坑需不断排水以维持安全作业环境,同时为满足生产用水需求,大量抽取地下水,致使含水层水位呈现急剧下降态势。以某大型金属矿为例,历经长期高强度开采,该矿区周边地下水位平均下降幅度高达 15 米,进而在广阔区域内形成大面积降落漏斗。这种水位下降现象不仅导致周边众多井泉干涸,直接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而且使得依赖地下水补给的河流、湖泊水量大幅减少,对区域水资源平衡造成严重破坏。

水质污染问题同样严峻,成为不容忽视的环境隐患。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往往含有大量诸如铅、汞、镉等重金属物质。这些废渣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经雨水反复淋滤后,重金属逐渐渗入地下,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与此选矿环节所使用的化学药剂,如氰化物、浮选剂等,若处理不当,会随废水肆意排放进入周边水体。这些污染物一旦进入地下水系统,由于其具有极强的稳定性,难以通过自然降解过程消除,而是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最终对人体健康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构成巨大威胁。

开采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与裂缝,深刻改变了地下水的径流路径,对原有的水循环系统造成极大破坏。原本相对稳定且有序的地下水流动模式被完全打乱,部分区域的地下水补给因塌陷和裂缝而受阻,导致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剧。而在塌陷区域,地表水却会迅速下渗,引发局部水文环境的紊乱。这种水循环的严重破坏,进一步加剧了区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长期且深远的负面影响。原本郁郁葱葱的植被因缺水而逐渐枯萎,土地沙化现象日益严重,整个生态环境陷入恶性循环,修复难度极大。

二、策略有效应对

应对深部矿产资源开采对区域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需从多个维度制定科学策略。在开采规划阶段,充分利用地球物理勘探、遥感等先进技术,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展开详细勘察。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能够通过探测地下不同介质的物理性质差异,精准定位含水层的位置与分布范围;遥感技术则可从宏观角度监测区域内的水系分布与变化情况。通过整合这些技术获取的数据,构建高精度的三维地质模型,能够清晰呈现含水层分布、地下水径流方向等关键信息。

在开采过程中,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至关重要。对于废渣,可采用固化处理技术,通过添加特定的固化剂,将重金属稳定在废渣内部结构中,有效防止其在雨水淋滤作用下污染地下水。对于废水,建立多级处理系统,首先利用物理方法,如沉淀、过滤等,去除废水中的悬浮颗粒;接着采用化学方法,通过中和、氧化还原等反应,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害化学物质;最后借助生物方法,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一步净化废水。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例如采用低毒、可降解的选矿药剂,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为及时掌握水文地质环境变化,构建完善的监测体系不可或缺。在矿区及周边合理布设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点,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与分析。监测点应根据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和开采活动影响范围进行科学布局,确保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地下水环境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水位出现异常下降或水质超标等情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包括停止相关开采作业、排查污染源头、采取紧急治理措施等内容。

三、现状与未来

深部矿产资源开采与区域水文地质环境保护的矛盾,在当前开采活动中日益凸显。尽管通过采取合理规划、污染控制、动态监测等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开采对水文地质环境的破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一方面,深部开采环境复杂,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增加了开采技术实施的难度,使得一些先进的环保开采技术难以有效应用;另一方面,开采区域往往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协调各方利益、确保环保措施的全面落实并非易事。

展望未来,随着深部开采向更深层次推进,需进一步加强对开采技术的研发力度,探索对水文地质环境影响更小的开采方式。研发新型的无废开采技术,从根本上减少废渣的产生;优化开采工艺,降低开采过程中的用水量,减少废水排放。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构建更精准的水文地质环境模拟与预测模型。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历史监测数据和开采活动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为模型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水文地质环境变化进行实时模拟与预测,实现对开采影响的实时评估与预警。只有持续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才能在保障资源供给的守护好区域水文地质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家园。

结语

深部矿产资源开采深刻改变区域水文地质环境,水位下降、水质污染、水循环失衡等问题制约可持续发展。目前,通过优化开采规划、严控污染排放、构建监测体系等策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压力。未来,随着开采深度增加,需深化技术创新,研发低环境影响的开采工艺;借助前沿技术完善模拟预测,实现开采影响的精准评估。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深部矿产开发与水文地质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

参考文献

[1] 武强,董东林,刘洪林等。中国煤矿区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研究 [J]. 煤炭学报,2013, 38 (4): 549-555.

[2] 王文科,孔金玲,杨泽元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与生态环境演化关系研究进展 [J]. 地球科学进展,2004, 19 (4): 641-646.

[3] 周志芳,张治国,蔡忠辉等。矿山开采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探讨 [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 35 (3): 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