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的束缚与超越:唯识学视角下的认知探究
赵文卓
四川大学哲学系2023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唯识学强调语言对人类认知的深刻影响及其局限性。语言通过概念化的方式帮助我们理解世界,但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对现实的主观偏见和执着。本文从唯识学中的“名言熏习”出发,探讨名言如何通过长期的熏习作用影响个体的认知模式,并探讨如何通过修行摆脱名言的束缚,达到如实观照实相的境界。
关键词:唯识学;名言熏习;假名有
语言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现象,还可能成为限制我们认知的框架。在唯识学中,语言被认为是认知的基础,它通过反复的熏习作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唯识学通过“名言熏习”的理论揭示了语言如何通过不断的作用在我们的心识中留下痕迹,进而限制了我们对世界本质的认知。通过语言的构建,我们将世界分割为各种概念和名相,这种分割往往会导致我们误以为这些概念和名相代表了事物的真实面貌,然而它们只是心识的幻象。
在唯识学中,语言的作用被视为双重的。一方面,语言是帮助我们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和理解的工具,它让我们能够将内心的感受和外部的现象通过符号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语言又可能成为认知的障碍,限制了我们超越表象、探寻事物本质的能力。唯识学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名言熏习”,即通过语言的不断熏染,心识中的认知模式和习气逐渐固定,导致我们将语言所指代的概念视为事物的真实存在,而忽视了它们的虚妄性。
名言熏习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语言的社会性与文化性。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被嵌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中,这些环境和背景通过语言不断塑造着我们的认知方式。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接受和传递语言,形成了对世界的固定理解。然而,这种理解往往是相对的,它依赖于语言的框架和文化的熏陶。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语言对世界的认知也可能有所不同。我们在某种语言环境下所习得的概念和分类方式,往往难以适用于其他语言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语言不仅仅是一个沟通工具,它更是一个思维框架,决定了我们如何感知和解释世界。
在唯识学中,语言的这种相对性和局限性被视为认知的障碍。因为语言并不能直接指向事物的本质,它只是通过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来代表某些现象。当我们习惯性地依赖语言来理解世界时,我们容易将这些语言符号所指代的概念当作现实的本质,忽视了它们仅仅是一个表象。比如,我们常常通过语言来定义物体的性质,像“桌子”这个词便是将一类具有相似特征的物体归类为一个概念。然而,桌子这个概念仅仅是我们通过感官经验和语言约定所形成的认知类别,它并不代表桌子的真实面貌。在唯识学的视角下,桌子本身并没有固有的自性,它只是通过我们心识的感知而显现出来的一个暂时存在的概念。
唯识学通过“八识”理论,进一步阐述了语言如何通过心识的作用影响我们的认知。八识中的第六识是“意识”,它负责感官信息的识别和分类;第七识是“末那识”,它强化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执着;第八识是“阿赖耶识”,它储存着所有的潜在认知模式和习气。语言通过不断的熏习作用,影响了第六识对外部现象的识别和分类,同时也在第七识中加深了对自我的执着。在这种作用下,我们习惯性地将语言所表达的概念视为事物的固有属性,忽略了这些概念只是心识的构建,并不代表事物的本质。
唯识学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对名言熏习的深入理解,帮助修行者超越语言的束缚,达到对事物本质的透彻认知。通过禅修和正念的实践,修行者能够逐渐意识到语言的局限性,从而超越语言所构建的认知框架,直观事物的空性。空性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唯识学认为,事物并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它们是依赖于因缘条件而存在的。在这种空性观照下,修行者能够摆脱对名言的执着,从而看到事物的真实面貌。
语言的局限性不仅体现在它不能直接传达事物的本质,还体现在它通过固定化的表达方式限制了我们的认知模式。我们通过语言来定义世界,然而这种定义往往忽略了事物的流动性和变化性。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会将某些事物的表象与其本质混为一谈,从而产生对事物的误解。唯识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通过破除对名言的执着,帮助修行者破除固有的认知框架,看到事物的无常和空性。
唯识学的“名言熏习”理论也揭示了语言在形成个人认知模式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语言的反复使用,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认知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影响我们如何识别和分类外部世界的现象,还决定了我们如何反应和感知这些现象。语言通过不断的熏染作用,使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固化,从而限制了我们对事物的灵活把握。在这种固化的认知模式中,我们往往习惯性地将世界分割为固定的类别,而忽视了事物的流动性和变化性。
通过唯识学的修行方法,我们可以逐渐打破这种固化的认知模式,达到对事物的如实观照。修行者通过对语言的深刻反思,逐渐认识到语言并不能反映事物的真实本质,而只是通过符号的方式构建了一个虚妄的认知框架。通过破除对语言的执着,修行者能够超越名言的束缚,看到事物的空性,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实践中,唯识学强调通过禅修和正念的方式,帮助修行者逐渐超越语言的束缚。在禅修的过程中,修行者通过专注于当下的体验,逐渐摆脱语言的干扰,进入一种直接体验事物本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语言的作用逐渐消退,修行者能够直接感知事物的空性和无常,超越对名言的执着,从而达到解脱。
语言的作用不仅仅是工具性的,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语言,我们构建了对世界的认知框架,而这个框架常常成为我们思维的束缚。唯识学通过对名言熏习的揭示,帮助我们认识到语言的虚妄性,从而促使我们超越语言的限制,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直观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修行者不仅仅是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更是通过超越语言的束缚,解脱了自我意识的桎梏,最终实现了心灵的自由。
通过对语言局限性的深刻理解,我们能够在修行的过程中逐渐解构那些固有的认知框架,摆脱对名言的执着。唯识学教导我们,语言并非事物的本质,而是心识的产物。通过禅修的修行,我们可以超越语言的限制,看到事物的空性,摆脱对世界的固有认知,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脱。
唯识学的核心思想,不仅是一种对语言和认知的哲学探讨,更是一种修行方法。通过修行,修行者能够深刻体悟到名言熏习的虚妄性,超越语言的束缚,最终达到如实观照,见到事物的真实面貌。这一过程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认识,更是一种实践上的转化,帮助修行者从固有的认知模式中解脱出来,获得对世界本质的直接体验。
唯识学的哲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语言和认知的全新视角。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理解语言如何通过名言熏习影响我们的认知,还能够通过修行逐渐超越这些影响,体验到事物的空性和无常。通过这种认知转化,修行者能够破除固有的思维框架,真正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把握和心灵的解放。
这种修行的过程不仅仅是对语言和认知的抽象理解,更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修行方法。在唯识学中,修行并不仅仅是观念上的突破,而是通过实际的禅定和修持,深入体验事物本质的过程。语言作为认知的载体,它所形成的束缚感往往是无形而深刻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性地依赖语言进行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已经深深嵌入了我们的文化与社会环境中,形成了我们对世界的固定认知。然而,唯识学通过对语言作用的揭示,提醒我们要警惕这种固化的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突破语言的束缚。
通过禅修,修行者不仅能够从表象中看穿事物的本质,还能够在体验中超越语言所构建的框架,进入一种更为直观的认知状态。这种状态不是通过语言来解释的,而是直接体验事物的空性和无常。例如,在修习“安般念”的过程中,修行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过程上,逐渐消除内心的杂念。此时,语言不再是思维的主导,修行者能在无语言干扰的情况下,体验到自我与外界的真正关系。通过这种实践,修行者能够逐渐认识到语言和概念仅仅是认知的工具,而非事物的真实本质。
通过这种超越语言束缚的实践,修行者能够逐步看到事物的无常与空性。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思维认知,而是一种全方位的体验,是通过禅定等修行手段所达到的心灵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修行者能够直接接触到事物的本质,看到它们的空性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体验帮助修行者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世界并非固有的存在,它是因缘和合的产物,而语言所赋予的分类和名相,恰恰是我们心识对外界现象的暂时性建构。
然而,语言并非一无是处。唯识学也并不是全盘否定语言的价值。在日常生活中,语言仍然是我们沟通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语言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它还反映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结构和文化背景。唯识学所强调的,是语言和名相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我们需要警觉到语言所构建的认知框架对我们思维的潜在影响,认识到这些框架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时间和环境不断变化的。当我们在修行中超越了语言的框架,进入到一种更加深刻的直观体验时,我们会发现语言只是传递和表达事物的一种方式,并不是事物本身。
这一思想同样可以通过我们对“如实观”的理解得到体现。唯识学中的“如实观”并不是要抛弃语言,而是要通过修行达到一种超越语言表象的认知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修行者能超越表面上的语言和名相,直接体验事物的本质。语言成为一种媒介,而非认知的主导。通过这种方式,修行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世界的空性与无常,逐步摆脱由语言和文化所塑造的固有认知。
在这一过程中,修行者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发生转变,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变化。在唯识学的修行体系中,心识的转变是根本的修行目标。通过语言和名相的超越,修行者能够减少自我中心的执着,减少对外部事物的固执看法,逐渐实现内心的解脱。心识的这种转变,不仅仅是认知上的超越,更是情感和行为方式的根本改变。当修行者能够超越语言的框架,看到事物的空性时,内心的执着、欲望和恐惧也会相应地消解。修行者开始真正理解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进入一种无执无着的自由境界。
这种自由并不是消极的放弃,而是对世界和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后,所展现出来的自在心境。通过唯识学的修行,修行者不仅能够超越对语言和名相的执着,还能够获得更为深刻的生命智慧。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对事物本质的认知上,更体现在对他人、对自己、对世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唯识学的修行帮助修行者从根本上转化自己的心识,使之能够真正以一种无碍、自由的方式与世界互动。
总体来说,唯识学的“名言熏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思维框架,帮助我们理解语言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世界,并如何通过修行超越这种语言的束缚,达到对世界本质的如实观照。通过对语言的反思和超越,修行者能够在实践中突破固有的认知框架,直接体验事物的空性,从而实现内心的解放与自由。这一过程并不仅限于思想层面的突破,更是心灵深处的转化,使修行者能够以更为宽广和深刻的视角,去面对生命的种种现象,达到真正的觉悟与解脱。
参考文献
[1]茅宇凡."唯识"理论中的"名言"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12.
[2] 刘莘,现代性政治哲学的问题意识与中国语境(下)[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