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小学美育实施路径的探析
王润梁 滕丹
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 黑龙江大庆 163000
摘要:新时代有必要深入探讨美育在小学教育中的现实应用问题。新时代美育的教学路径包括但不限于,清晰美育目标和性质、完善美育实施方式、以及推进美术教学中的科学评价方式。本文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西方美育思想与我国小学艺术教育现状融合,吸收美国教育学者艾斯纳美术教育评价理论,以期推动和完善我国小学美育的路径实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审美教育;小学美育;艾斯纳美术学习评价
一、引言
美育基本含义是感性教育,即保护和提升与理性相协调的丰厚感性,这是现代美育的重要内涵。中国传统的美育思想由来已久,不论是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亦或是王阳明“心学”、民国丰子恺的童心教育,传统美育思想的流变性显示出中国本土美育思想的历史丰厚性,但中国系统美育概念出现很晚,直至将西方“审美教育”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土“人格教育”结合,才在20世纪末正式出现美育学的学科。此后我国美育学大力发展,学校美育应运而生,并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逐步走向系统化、全面化、互融性,但学校美育尤其是小学美育教学和考核评价依然模糊,因此明确美育性质目标、完善美育实施方式、推进美术教学科学评价方式十分重要。
二、美育的性质和目标
席勒在1793年在《美育书简》中提出“Asthetische Erziehung”本性是感性学或者感性教育,这里的美育是国人结合本土特色的意译,理解为“情感教育”。席勒提出美育正是在现代理性占主导的教育和文化中保护和发展人的感性,使人能重新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协调平衡,重建和谐完整的人格,这就是席勒所说的“审美状态”。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高度自由自觉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状态下人是高度自由的,人的“需要”和“能力”都能得到满足,现实情况是人会受到社会和资本的裹挟分裂,不能做到充分自由自觉,所以必须让人的这两种诉求得到满足。所谓“需要”,是指人的内在追求和动力,这是人进行生产创造的源泉,“能力”是指满足这种内心追求的本领和行动,因此马克思说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本质上指的是艺术以感性形式满足人的这两种诉求。所以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与现代美育的目标从根本上是一致的。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人格的修养、情感的表达,所以西方的美育思想一经引入中国迅速本土化而演变成“情感和人格的教育”。因此王国维才说“学术无新旧之分,无中外之分,无有用无用之分……世之君子可谓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者。”他批判以功利为目的的学习,强调学习没有有用无用之分,一些看似不能直接产生现实效益的知识往往能改造人的性情,提升人的精神状态,学习不能只注重技能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因此,中国现代美育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哲学支点和中国本土“人格教育和情感教育”为思想体系建立起来的,最终是为了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包含了理性的丰厚感性,也是满足培养德智体美劳信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现实需要。
三、美育的实施方式
目前小学阶段美育主要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家庭教育,自然教育,课外活动教育等方式进行,介于我国城乡艺术教育的差异性,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各地的实际情况,总体来说偏远地区小学美育还未形成规范化教学,没有较为明确的美育实施计划。所以新时代有必要明确和推进美育的规范化实施。
首先应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基础性条件。目前小学有艺术课程国家标准,这就有了课时、师资、教学条件的基本保证,这是我国目前实施美育的基础性条件。
其次应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教师。美育教师掌握一门艺术的系统知识,对评判作品的美育价值、解读作品的审美意蕴和人文内涵都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小学教育启蒙环节,美育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创作,而是用艺术来育人。
最后应着重加强语文课程建设。语文课程是实施美育的关键途径。首先文学与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等艺术门类都有密切联系。其次,语文课程的审美性和人文性都很突出,不仅思想性强,创造性也强,特别是诗歌,它是语言创造的最高境界,有利于学生创意能力的发展。最后,语文课程课时量大,教师人员比较充足,师资质量相对较高,学生学习难度相对较低,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也比音乐、美术等课程低。这意味着,加强语文教育是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村地区开展美育的极佳途径。
四、艾斯纳美术评价理论及其对我国美术教育评价的借鉴意义
艾斯纳美术教育评价首先肯定了美术评价的意义,并且将美术评价划分为创作,批评和文化三个领域,并且相应提出了评价判断的标准,解决了“评什么”,“怎么评”,摆脱了“为评价而评价”,发掘美术评价与学生发展的内在关联,解决了“为什么评价”问题。
学习评价的意义不是为评价而评价,也更不是为了收集数据,而是通过评价达到教学目的。艾斯纳提出有三方面标准:学生与自己、学生与团队、学生与标准。
学生与自己,纵向考察,探究学生自身能力提升,将过去与现在作品记录对比,保证学生美术自信。
学生与团体,比较学生与其班级同学的表现,艾斯纳认为这种比较模式在艺术教育中会有严重缺点,其中暗含着一种分级,笔者以为,这种评价应当审慎有技巧地进行,它与学生自尊和竞争意识相关。
学生与标准,这个范围的评价是将学生与某一特定的标准对比,比如油画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构图,调色,打形。那么教师就会以此标准去衡量学生在这节课的行为,评价学生的表现,这种评价好处在于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展示自己能力并且具有明确目标。
艾斯纳美术教育评价理论的重点在于评价角色的转换,由老师控制转变为与学生共享,从实施主体看,评价应该是多主体的工作,可以转化为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五、结语
自席勒首次提出“审美教育”概念以来,美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直至我国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点,将西方“感性教育”与我国“人格教育”结合后终于形成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美育体系。同时又要结合中国城乡艺术教育现实差异这个具体国情去实施小学美育,因此要肯定学校美育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美术评价理论是美育从理论到实施落地的重要推手,我们吸收艾斯纳美术学习评价理论中的全方位、多角度、多主体的特点,将美术作为艺术的本体性与教育实践领域的规范性进行对接,结合2022年重新印发的《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标准》用于借鉴指导我国美育路径的改革实施,是一种可行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杜卫《美育学概论》202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审美功利主义》2004年人民出版社
[2] 邓铭锦,杜卫.艾斯纳美术学习评价理论及其对我国美术教育的启示[J].美育学刊,2024,15(03):64-73.
[3] 王国维《国学丛刊》1911年出版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5] 朱光潜《谈美》1932年出版
[6] 韩宜芳.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的来源及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21.
[7] 《关于全面加强和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10月颁发
作者简介:王润梁,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24研究生,艺术教育研究方向,导师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