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模式构建

作者

储卫民

江苏新纪元电力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214200

摘要: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造价控制是确保项目经济效益和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传统造价管理模式因缺乏实时数据支持和动态监控能力,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项目环境。基于BIM技术的造价动态管理模式通过构建三维信息模型,将设计、施工和成本管理深度融合,实现全过程的造价控制与优化。本文针对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现状,提出基于BIM技术的动态管理模式构建策略,包括成本数据集成、施工过程监控和成本变更实时调整。通过实证分析,验证该模式在提升造价管理效率和成本精准控制方面的有效性,推动工程造价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关键词:BIM技术;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

一、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理论基础

(一)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核心优势

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实现信息的全面集成和全过程动态管理。通过三维可视化模型的构建,BIM技术能够直观展示工程项目的各个构件和施工流程,使工程造价信息与建筑模型紧密结合。在预算编制和成本控制环节,BIM技术能够快速提取工程量和材料清单,避免人工计算误差,有效提升预算精度。在施工阶段,BIM技术通过实时数据更新和进度跟踪,实现成本变化的动态监控和调整,确保项目造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基于BIM技术的数据集成能力,可以实现多方协同和数据共享,提升项目各参与方在造价管理上的信息透明度和决策科学性。BIM技术的成本分析功能能够对不同方案进行经济性比较,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造价浪费。

动态造价管理模式的概念与特点

动态造价管理模式是在建筑工程全过程中对造价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的管理方法。其核心特点是利用实时数据和动态调整机制,将预算、施工、验收等各阶段的成本变化纳入统一管理框架。动态造价管理强调实时性和灵活性,能够根据施工进度和市场价格波动及时修正成本控制策略。与传统静态预算管理不同,动态模式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有效降低成本超支风险。通过建立动态成本监控体系,可以在施工现场实时获取物资消耗和工序成本变化数据,实现快速响应和调整。在项目变更频繁的情况下,动态造价管理能够迅速评估变更对成本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整方案。

BIM与造价管理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BIM技术与造价管理的深度融合是现代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变革的核心方向,能够显著提升造价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实际工程中,由于施工工艺复杂和材料价格波动,传统的静态造价管理难以应对多变的施工环境和项目需求。BIM技术作为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够通过三维模型和参数化设计,实现施工成本的精准计算和动态调整。融合BIM技术能够使造价管理由单一的数据处理转变为综合的数字化管理,有助于全过程造价管理目标的实现。通过BIM模型的数据联动和集成化管理,可以实现从设计、预算到施工和结算的全流程成本追溯和监控。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工程量计算和成本分析的准确性,还能在项目变更时快速调整预算和成本计划。

二、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模式构建策略

(一)BIM模型构建与成本数据集成机制

BIM模型构建是基于BIM技术进行造价动态管理的首要环节,其核心在于实现模型信息与成本数据的深度集成。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将建筑构件和工程量信息完整录入BIM平台,形成统一的数据模型。在模型构建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构件参数、材料特性和施工工艺,以确保模型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成本数据集成方面,通过建立成本数据库,将材料价格、人工费和机械费用等实时更新,确保成本信息的动态准确性。为实现成本数据的自动提取和关联分析,应构建成本计算规则库,使模型中的构件属性能够直接匹配造价数据。

动态成本监控与实时调整策略

动态成本监控是BIM技术下造价管理模式的核心环节,通过实时跟踪和灵活调整,确保项目成本处于可控状态。在监控机制上,采用传感器和物联网设备采集现场施工数据,将工程量变动和物料使用实时上传至BIM平台。通过BIM模型对比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分析偏差原因和变化趋势。监控指标涵盖人工费、材料费和设备费等,重点监测施工过程中超支和异常消耗情况。为提高监控效果,应设置成本预警机制,当成本超出阈值时自动触发报警提示。实时调整策略包括成本纠偏和预算调整,在发现超支趋势时及时调整施工方案或材料选型,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建立动态调整预案,确保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响应成本变化,防止因管理滞后导致的成本失控。

施工过程造价控制与变更管理模式

施工过程造价控制是BIM技术动态管理的核心任务,通过精准成本核算和实时变更管理,确保预算控制目标的实现。在施工环节中,利用BIM平台对材料消耗和人工工时进行动态监控,确保各项成本支出符合预算要求。为提升控制效果,构建施工阶段成本核算模型,将实际成本与预估成本进行逐项对比,找出成本超支环节。在变更管理上,BIM技术能够实时反映设计变更和现场调整对造价的直接影响。通过变更模块的集成管理,对变更申请、审批和执行进行全过程跟踪,确保变更对预算的合理性和合规性。施工变更的成本评估应基于模型调整后的工程量和工艺复杂性,避免因盲目变更造成成本失控。施工进度变化和材料价格波动是造价控制中的风险点,实时分析成本变动对工程进度和项目整体效益的影响,确保变更管理的科学性和经济性。

基于BIM的成本预测与经济性评估方法

基于BIM的成本预测是动态管理模式的重要环节,通过历史数据和模型分析,科学预测工程造价变化趋势。在成本预测中,利用BIM模型的参数化特性,对不同施工方案进行经济性模拟分析,优化方案选择。预测模型应综合考虑市场价格波动、材料替代性和施工难度变化,确保预测结果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在经济性评估方面,采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A)方法,评估项目在建造期和运营期的成本表现。通过BIM平台进行不同成本场景的仿真计算,分析节能措施和绿色建材应用对长期经济效益的影响。评估过程中,结合现金流分析和盈亏平衡点计算,预测项目投资回报和成本收益比。在施工阶段,动态更新预测模型,根据实际成本数据调整评估结果,确保成本预测的实时性和经济性合理性,全面支撑工程决策科学化。

全过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集成平台建设

全过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集成平台是BIM技术应用的基础,能够实现多环节成本数据的集成管理和实时更新。平台应具备数据采集、分析和展示功能,支持造价信息的统一录入和动态监控。在技术架构上,采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造价数据的快速处理和多维度分析。平台模块划分应包括预算管理、成本控制、变更管理和经济性评估,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和数据共享。平台的核心是建立开放性数据接口,支持多部门协同和信息互通,消除数据孤岛问题。为提升操作便捷性和管理效能,平台应具备用户权限分级和数据加密保护功能,保障造价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在施工现场,通过移动终端实时上传数据,实现远程监控和动态调整,确保造价管理的实时性和可操作性。

结束语: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模式为传统造价管理注入了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创新理念,实现了造价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动态调整。在工程实施过程中,BIM技术通过三维可视化和参数化模型构建,实现了成本控制的全过程贯穿。该模式不仅提升了工程造价管理的精准性,还增强了施工阶段的成本监控能力和应对变更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耿欢.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造价标准化管理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2024,44(04):130-135.

[2]黄碇碇.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研究[J].建筑理论,2023,43(09):15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