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心理课程与德育工作有效结合的实践探索

作者

刘建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小学 072350

心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德育工作则侧重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将小学心理课程与德育工作有效结合,能够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育人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心理课程与德育工作往往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未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因此,深入探索小学心理课程与德育工作有效结合的路径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小学心理课程与德育工作有效结合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教师了解更真实的学生

小学心理课程通过多种方式,如心理测试、课堂互动、案例分析等,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情绪状态、性格特点以及人际交往情况等。教师在开展心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敏锐捕捉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而德育工作以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思想动态为切入点,关注学生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将二者结合,教师可以从心理和道德两个层面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不仅能知晓学生外在的行为表现,还能洞悉其内在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真实需求,为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个体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心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会调节情绪、应对压力。当心理课程与德育工作相结合时,学生在提升心理素质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和意义,增强道德认同感和责任感。

二、小学心理课程与德育工作有效结合的现状分析

目前,小学心理课程与德育工作的结合已取得一定成效,部分学校开始重视二者的融合,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从课程设计维度来看,二者的结合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大多停留在表面形式。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校将心理课程与德育工作简单拼凑:有的心理健康课只是在结尾用几分钟时间生硬插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口号,未能围绕德育目标设计系统的心理辅导活动;有的德育主题班会仅通过播放一段心理学科普视频作为点缀,未将心理疏导方法与道德认知发展规律有机结合。这种碎片化的融合方式,导致课程难以触及学生深层次的心理需求与道德认知冲突,无法真正实现二者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的有机融合。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对心理课程与德育工作结合的认识不足,专业能力有待提高。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受传统分科教学思维限制,难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倾听技术、共情训练与德育工作中的价值引导、行为规范培养进行有效整合;一些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矛盾时,往往偏重道德说教,忽视背后的情绪困扰和认知偏差,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在评价机制层面,现有的考核体系严重滞后。多数学校仍采用传统的试卷测试或活动参与度统计来评价德育与心理课程的教学效果,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道德行为习惯和心理调适能力的动态跟踪评估。由于缺少科学的量表工具和过程性评价机制,既无法精准分析学生在心理与道德融合教育中的成长轨迹,也难以通过数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这种评价盲区成为制约二者深度融合与发展的关键瓶颈。

三、小学心理课程与德育工作有效结合的实践策略

(一)从课堂维度出发,渗透德育工作的内容

在小学心理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构建系统性的德育渗透策略。以情绪管理单元为例,可设计"情绪能量站"主题课程:通过《头脑特工队》动画片段赏析,引导学生识别喜、怒、哀、惧等基础情绪,结合"情绪传染实验",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愤怒情绪对群体氛围的负面影响;通过"情绪日记"实践,鼓励学生记录日常情绪波动,思考如何以同理心化解人际矛盾。在人际交往主题教学中,创新采用"道德两难情景剧"模式:创设"考试作弊被发现如何抉择""朋友抄袭作业是否告发"等真实场景,组织学生分组演绎并开展苏格拉底式研讨,深度剖析诚实守信、责任担当等道德准则的实践意义。

(二)从学科特点实践,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依托小学心理课程体验式、探究性的学科特质,构建多维德育实践体系。在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中,策划"心灵剧场"系列心理剧创作项目:学生自主编写剧本,将校园欺凌、网络暴力等现实问题搬上舞台,通过即兴表演、观众互动点评等环节,引导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尊重生命、包容差异等道德内涵。开发"社会热点心理解码"校本课程,选取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抗疫英雄故事等素材,采用焦点解决模式组织团体辅导:学生通过"价值观拍卖会""道德罗盘"等心理游戏,深入探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运用"生命线绘制"技术,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建立联结,培育家国情怀。建立"心理-德育"双导师制,邀请校外道德模范参与课程设计,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现理论认知与实践行动的有机统一。

(三)从课程编辑创新,契合德育工作的阵地

在课程体系重构过程中,构建"三维融合"的课程设计模型。目标维度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解为 12 个心理发展指标,如将"友善"细化为共情能力、冲突解决能力等可观测目标;内容维度上,开发"心灵成长故事库",收录《钟南山的成长之路》《敦煌女儿樊锦诗》等兼具心理成长轨迹与道德示范价值的案例,配合 AR 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增强代入感;形式维度上,创建"心理+德育"数字资源平台,设置"情绪管理闯关游戏""道德决策模拟系统"等互动模块,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发"红色基因润心田"校本课程,组织学生走访革命纪念馆,运用心理剧创作、口述史采集等形式,将本土德育资源转化为沉浸式学习体验,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创新阵地。

四、结束语

小学心理课程与德育工作的有效结合是新时代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当前在二者结合的实践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从课堂维度渗透德育内容、结合学科特点促进德育开展、创新课程编辑契合德育阵地等实践策略的实施,能够逐步实现小学心理课程与德育工作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刘兴羽.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整合策略探讨[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5,(01):148-150.

[2]蒋丽花.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策略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5,(01):166-168.

[3]张冬,侯翠莲.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 数字化教育教学交流会论文集(下).临沂第五实验小学;,2024: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