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及其预防措施
金鹏
宁夏中桓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摘 要:本文围绕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展开,深入剖析常见的质量问题,如裂缝、强度不足、蜂窝麻面等,并详细探讨其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预防措施,旨在提高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验证预防措施的有效性,为土木工程领域的混凝土施工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预防措施
一、引言
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与耐久性。从高楼大厦到桥梁道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优劣影响着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在实际的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深入研究这些常见质量问题及其预防措施,对于提升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二、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常见质量问题
(一)混凝土裂缝
混凝土裂缝是土木工程中最为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根据裂缝的形态和成因,可分为收缩裂缝、温度裂缝、荷载裂缝等。收缩裂缝通常是由于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水分蒸发导致体积收缩而产生的。例如,在干燥环境下,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速度过快,内部水分向表面迁移速度跟不上,就会在表面产生收缩应力,当这种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出现裂缝。温度裂缝则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度差异过大引起的。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水泥水化热产生的大量热量积聚在混凝土内部,使其温度升高,而表面散热较快,内外温差可达几十度,由此产生的温度应力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荷载裂缝是由于结构承受的荷载超过其设计承载能力,混凝土内部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就会出现裂缝。
(二)混凝土强度不足
混凝土强度不足会严重影响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原材料质量不合格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水泥的强度等级不符合设计要求,或者砂石的含泥量过高,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其次,配合比设计不合理也会导致强度问题。如果水灰比过大,会使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多余的水分蒸发后留下孔隙,降低混凝土的密实度,从而影响强度。此外,施工过程中的振捣不密实,也会使混凝土内部存在空隙,无法达到设计强度[2]。
(三)蜂窝麻面
蜂窝麻面是指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状的孔洞和麻点,这不仅影响混凝土的外观质量,还可能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蜂窝麻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振捣不充分,导致混凝土中的气泡未能及时排出,积聚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而粗骨料之间的空隙未被水泥砂浆填满则形成蜂窝状孔洞。另外,模板表面不光滑、脱模剂涂刷不均匀,也可能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
三、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常见质量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原材料因素
水泥作为混凝土的胶凝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如果水泥的安定性不合格,在混凝土硬化后会继续发生化学反应,导致体积膨胀,从而产生裂缝。砂石的级配不合理,会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使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难以振捣密实,容易出现蜂窝麻面等问题。此外,外加剂的使用不当也会对混凝土质量产生影响。例如,减水剂的掺量过多,可能会导致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快,影响施工性能;而缓凝剂掺量过多,则可能导致混凝土凝结时间过长,影响工程进度。
(二)配合比设计因素
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施工的关键环节。如果配合比设计不合理,不能根据工程特点、施工条件等因素准确确定水灰比、砂率等参数,就会导致混凝土性能不佳。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重要因素,水灰比过大,会使混凝土的强度降低,抗渗性、抗冻性等性能也会下降。砂率过小,会使混凝土的和易性变差,容易出现离析、泌水现象;砂率过大,则会增加水泥用量,不仅提高成本,还可能导致混凝土收缩增大,产生裂缝[3]。
(三)施工过程因素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搅拌、运输、浇筑、振捣等环节都对混凝土质量有重要影响。搅拌时间不足,会导致混凝土各组分混合不均匀,影响其性能。运输过程中,如果混凝土发生离析,未进行二次搅拌就直接浇筑,会使混凝土的质量下降。浇筑过程中,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过大,可能会导致混凝土离析。振捣是保证混凝土密实性的关键工序,如果振捣不及时、不充分,混凝土内部的气泡和空隙无法排出,就会出现蜂窝麻面、强度不足等问题。此外,施工缝的处理不当,也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薄弱环节,影响整体质量。
四、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常见质量问题的预防措施
(一)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
在选择水泥时,应选用质量稳定、符合国家标准的水泥产品,并对其进行严格的检验,确保其强度等级、安定性等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对于砂石,要严格控制其含泥量、泥块含量和级配,选择级配良好、质地坚硬的砂石。外加剂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要求,通过试验确定其品种和掺量,并确保其质量可靠。在原材料进场时,要进行严格的检验和验收,不合格的原材料不得用于工程建设。
(二)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根据工程结构特点、施工条件和环境因素等,进行科学合理的配合比设计。通过试验确定最佳水灰比、砂率等参数,确保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强度和耐久性。在配合比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原材料的特性,如水泥的品种、砂石的级配等,以优化配合比。同时,要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对配合比进行适当调整,如在夏季高温施工时,适当增加缓凝剂的掺量,以延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在冬季低温施工时,采取加热水或加热骨料等措施,保证混凝土的入模温度[4]。
(三)加强施工过程控制
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配合比进行配料,并确保搅拌时间足够,使混凝土各组分混合均匀。运输过程中,要采取措施防止混凝土离析,如选择合适的运输设备、控制运输时间等。在混凝土浇筑前,要对模板进行检查,确保模板安装牢固、表面光滑、脱模剂涂刷均匀。浇筑时,要控制混凝土的自由下落高度,避免离析。振捣过程中,要采用合适的振捣设备和振捣方法,确保振捣充分,使混凝土内部的气泡和空隙排出。同时,要注意振捣时间,避免过振导致混凝土出现离析、泌水现象。对于施工缝的处理,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在施工缝处先凿毛、清理干净,然后涂刷水泥浆或铺一层同配合比的水泥砂浆,再进行混凝土浇筑,确保施工缝处混凝土的结合良好[5]。
五、结论
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的安全与耐久性。通过对混凝土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如裂缝、强度不足、蜂窝麻面等的分析,明确了其成因主要包括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过程、养护及环境因素等方面。针对性地采取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优化配合比设计、加强施工过程控制、做好养护工作以及应对环境因素影响等预防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项目特点,综合运用这些预防措施,并不断总结经验,加强质量控制,以确保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达到高标准。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持续提升混凝土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昊,张鹏.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控制研究[J].广东建材,2025,41(01):149-152.
[2]晋菁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质量问题的聚类分析[J].中国水泥,2025,(01):103-105.
[3]朱永敏.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在桥梁施工中的施工质量问题[J].汽车周刊,2024,(12):141-143.
[4]许悦.陶粒混凝土施工技术及质量提升研究[J].江苏建材,2024,(04):43-45.
[5]章健,刘家永,张宁柯.沥青混凝土在道路施工中的应用研究[C]//《施工技术(中英文)》杂志社,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2024年全国工程建设行业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2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