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招投标制度下工程概预算的编制与优化策略

作者

赵凤娇

沈阳华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单位邮编:110031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招投标制度已成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核心制度安排。本文从招投标制度的基本要求出发,系统分析了现阶段工程概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其对招投标环节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包括动态调整预算指标、强化市场价格调查、完善定额体系、建立标准化清单体系、推广信息化管理手段等。

关键词;招投标制度;工程概预算;预算编制;预算优化;项目管理

引言

工程建设项目中,概预算是成本控制与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尤其在招投标制度下,其作用更为关键。概预算既需为招标控制价提供依据,也为投标报价提供参考。但传统编制方式信息滞后、方法僵化,难反映市场变化,影响招投标公正性,甚至引发造价失控与纠纷。因此,优化概预算编制体系,是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与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的关键举措。

一、招投标制度对概预算编制提出的新要求

在招投标制度全面推行背景下,工程概预算编制由静态审批向动态、市场导向转型。首先,预算需具备敏锐的市场反映能力,及时根据材料、人工、设备等价格波动调整控制价,防止定价失衡影响投标竞争。其次,预算内容应开放、可比,结构清晰,便于投标人识别工程量构成,有助于招标评审的公平性。再次,预算项目划分应与招标清单一致,确保编制成果契合实际,避免合同履行中的争议与调整。此外,概预算还应体现全过程管理理念,考虑设计变更、市场波动等因素,建立动态管理机制,为成本控制与风险应对提供依据。招投标制度的推行,不仅提升了预算编制标准,也促进其向科学化、精细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二、当前工程概预算编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工程概预算编制制度和方法已有改进,但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定额体系滞后,基于历史数据的定额难以反映市场实际,导致控制价参考性差。其次,编制方法传统,过度依赖经验和人工计算,效率低、误差大,难以应对复杂项目需求。此外,预算项目划分常与招标清单不一致,造成评标困难和频繁调整,影响投标合理性。预算人员市场与法律意识薄弱,缺乏对招投标、合同管理与风险控制的系统认知,难以从全生命周期视角编制预算。最后,信息化水平不均,部分单位仍依赖手工操作,缺乏数据共享与过程追溯机制,限制了预算与招投标系统协同发展。以上问题制约了预算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亟待从体制、技术与管理多方面加以优化。

三、工程概预算优化的核心策略与路径

要实现招投标制度下工程概预算编制的科学化与高效化,必须从源头入手,推动其内容、方法、制度和技术的全面优化。首先,建立动态预算指标体系,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采集各地市场材料价格、人工费、机械台班等实时信息,构建区域性、行业性价格数据库,逐步取代固定定额制,提升预算的市场适应性和控制价编制的科学性。其次,强化预算与招标清单的一致性,推动清单计价标准化改革,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与计价格式,实现预算与招标、合同、结算各阶段内容的无缝衔接,避免数据重复录入与信息割裂。再者,应完善预算编制流程,实行多级审核与交叉审查机制,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预算文件进行独立评估,提升预算成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应加强预算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其对法律、市场、财务与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其能够从工程全生命周期角度进行成本分析与控制。此外,应全面推进预算编制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建立统一的预算管理平台,实现预算数据的标准化、数字化和可追溯管理,利用人工智能辅助编制与校核,提高预算工作效率与精度。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优化预算编制过程,也能提升其在招投标管理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增强项目实施的可控性与科学性。

四、信息化手段在预算编制与招投标协同中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已成为提升概预算编制水平与招投标协同效率的关键手段。首先,通过构建工程造价大数据平台,实现材料价格、人工费用、机械设备使用费用等数据的动态采集与更新,预算人员可根据实际市场变化编制更为贴近现实的预算文件。其次,推广工程量清单计价软件、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智能报价系统等工具,可实现从设计图纸自动提取工程量信息,提高编制效率,减少人为误差,提升预算精度。同时,BIM技术可在施工前模拟施工过程,帮助识别设计缺陷与施工冲突,进而对预算进行预警和调整。再者,将预算系统与电子招投标平台对接,实现招标控制价、招标文件、投标报价、合同价格等数据的贯通,推动预算管理从孤立化向系统化、集成化发展。此外,应用区块链技术可增强预算数据的安全性与可追溯性,保障预算文件在招投标过程中的公平与公正。智能化技术还可应用于投标报价分析、预算风险预测、施工过程动态对比等方面,为预算管理提供多维度决策支持。信息化不仅提高了预算编制的效率与准确度,也为实现招投标全过程的透明、规范与可控提供了坚实基础。

五、实现预算管理与招投标制度融合发展的机制保障

为确保工程概预算与招投标制度的有机融合与高效运行,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保障体系。首先,应从政策层面推动预算编制制度与招投标制度的协同立法,明确预算在招投标过程中的地位与职责,规范控制价的编制依据、审批流程与调整程序,避免因制度不匹配引发管理真空与责任争议。其次,应强化监管机制,建立预算质量评价体系,对预算编制单位和人员实施信用评级与业绩考核,对预算编制中的弄虚作假、误导报价等行为实施严厉惩处,保障预算数据的真实、全面、可比。再者,应构建跨部门协同机制,打破发改、财政、住建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数据互通、政策统一和标准协同,推动预算、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的联动协作。同时,应加强项目业主对预算工作的主导能力,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岗位或部门,对预算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管与决策支持,确保预算在项目各阶段发挥应有作用。此外,应加快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高校、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动培养复合型预算人才,构建理论与实务并重的人才梯队,为预算工作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撑。通过上述机制建设,可形成预算编制与招投标制度深度融合、互为支撑、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为工程项目高质量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结论

在招投标制度广泛实施和工程项目管理日益精细化的背景下,工程概预算的地位愈发突出,其编制质量不仅关系到项目投资控制的科学性,更直接影响招投标工作的公正性与有效性。当前概预算编制仍存在市场适应性弱、编制方法落后、数据来源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其在招投标制度下的功能发挥。本文通过对招投标制度对预算编制的新要求进行解析,指出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包括动态定额、信息化管理、人才建设、制度规范等在内的优化路径。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工程概预算将在招投标体系中发挥更加全面和精准的支撑作用。为此,行业各方应进一步强化协同合作,推动概预算管理向智能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实现建设工程全过程成本控制与科学决策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少锋.建筑工程概预算的影响问题及控制策略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22,(10):73-75.

[2]刘阿媛.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概预算编制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22,20(16):127-129.DOI:10.16673/j.cnki.jcfzdx.2022.0242.

[3]陈静.建筑工程概预算对造价影响及控制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1,(13):162-163.DOI:10.13487/j.cnki.imce.02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