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启智,传承文明之美
吴娴娴
蕉岭县幼儿园 514100
摘要:在幼儿教育的宽广领域中,绘本凭借其特有吸引力,成为激发智慧、养育心灵的关键工具。作为一种图像与文字完美融合的艺术品类型,绘本不仅包含多姿多彩的故事内容,还深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教育意义。特别是当绘本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时,它便化身为桥梁,搭建起幼儿与深远历史、辉煌文明之间精神上的联系纽带。本文从多方面入手,探究如何借助绘本资源展开传统文化阅读教学。
关键词:绘本资源;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阅读;实施策略
幼儿教育初期,幼儿园扮演着引导幼儿文化认知与传承使命的关键角色。绘本,这一广受幼儿欢迎且不受年龄限制的文学载体,其内含的文化要素为幼儿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丰沛的资源与契机。借助精心筛选的绘本材料,幼儿能够跨越时空界限,与古代智慧进行心灵交流,体验传统文化的独到韵味。由此,探究以绘本为依托的幼儿园传统文化阅读教学策略,不仅是对幼儿教育内容的革新尝试,也深刻体现对文化传承模式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一、绘本互动问答,激发传统文化兴趣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于幼儿教育初期,采用绘本结合互动反问的方式,既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好奇探索欲与知识渴求,又能在互动体验中使其初步领略传统文化的韵味,为后续深入学习铺设基石。
以《年的故事》这一绘本为例,该书凭借鲜活的图像与精炼的文字,叙述中国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起源及风俗习惯。在组织阅读活动时,教师首先指导幼儿审视封面,抛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封面上的小动物是什么吗?它为什么穿着红色的衣服呢?”此问瞬间聚焦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竞相猜测,课堂氛围随之活跃。随后,在阅读推进中,教师适时中断,就绘本关键情节设问,例如:“为什么大家要放鞭炮呢?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尝试解答。有孩子答道:“是为驱赶怪兽!”另有孩子说:“是为欢庆新年!”依据互动反问,不仅促进孩子们对故事内容的深刻理解,还直观地让他们认识春节的传统习俗。因此,该方法不仅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技能,还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绘本细节解读,领悟传统文化内涵
绘本作为幼儿探索传统文化的关键纽带,其细微之处常富含深厚的文化意蕴。细节剖析,作为一种深化绘本教育价值的教学策略,强调教育者需引领幼儿在阅读时,不仅聚焦于故事情节,亦应重视绘本中如着装、建筑构造、风俗习惯等细节描绘,以期帮助幼儿全方位地把握传统文化精髓,洞悉其深层次意义。
以《嫦娥奔月》绘本为典范,此作品植根于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凭借精致的插图与感人的叙述,揭示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教学引导环节,教师首要任务是指导幼儿细致观察绘本细节,诸如嫦娥的衣着特征、月宫的奇幻景致,以及中秋之夜赏月的传统活动。同时,教师抛出启发性疑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嫦娥为什么住在月亮上吗?中秋节的时候,你们家都会做些什么呢?”这类问题旨在点燃幼儿的好奇心,鼓励他们从细微处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在阅读推进中,教师依据绘本情节,向幼儿传授相关知识,涵盖中秋节的由来、月饼的象征含义、赏月的风俗习惯等。经由这样深入的剖析,幼儿不仅把握了故事脉络,还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故事、节庆习俗等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这些实践活动在锻炼幼儿观察力的同时,也促使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领悟与感受,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及传承的使命感。
三、绘本手工实践,融入传统文化技艺
在幼儿教育的宽广范畴中,绘本不仅担当着知识传递的角色,更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桥梁。将绘本内容与手工实践活动相融合,不仅能有效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还能通过亲身操作加深对文化技艺的理解与体验。
以《剪纸里的故事》这一绘本为例,它通过展示精美的剪纸图案,生动叙述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为幼儿呈现一个韵味十足的传统文化世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绘本中的剪纸图案,并引导他们探讨每个图案背后的故事与象征意义,从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紧接着,教师策划一场名为“小小剪纸创作者”的手工实践活动。活动中,教师准备彩纸、剪刀、胶水等必要材料,指导幼儿尝试复刻绘本中的剪纸样式,同时鼓励他们发挥个人创意,创作出独一无二的剪纸作品。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适时穿插讲解剪纸的历史渊源、制作技巧及其在各类节日中的应用,使幼儿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传统文化技艺,还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联系。
四、绘本戏剧编排,演绎传统文化故事
戏剧,作为一种集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的表现形式,具有跨越时空的魔力,能引领观众沉浸于一幕幕鲜活的情境之中。将绘本与戏剧创作相结合,使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手段,亲历传统文化故事的情境,这不仅能加深他们对故事情节的记忆与理解层次,还能在情感的共鸣中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
以绘本《成语故事:狐假虎威》为戏剧创作的蓝本,此书凭借生动的插图与精炼的文字,叙述经典成语故事,蕴含深远的道理。在阅读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深入剖析故事内容,探讨角色性格特征与情节推进,为后续的戏剧创作奠定基础。紧接着,教师指导幼儿依据故事情节分配角色,构思简洁的台词与动作,并激励他们根据自己的角色理解进行创造性演绎。在排练过程中,教师着重引导幼儿揣摩每个角色的心理波动,以及故事所传递的智慧与教诲,使幼儿在表演中不仅掌握成语的寓意,还学会如何以智谋和勇气应对生活中的难题。最终,一场由幼儿自主编排、自导自演的《狐假虎威》小剧场在幼儿园精彩呈现,吸引家长与其他幼儿的观摩。这场演出不仅展示幼儿的学习成果,也促进家园合作,让传统文化以更为鲜活有趣的形式走进每个家庭,增强社会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与支持力度。
五、结语
幼儿阶段被视为智力成长与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幼儿教师应依据幼儿的学习特性,利用绘本作为教学媒介,设计并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旨在激励幼儿探索并吸纳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这一做法旨在于幼儿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指导幼儿深入阅读绘本,幼儿教师可以促使幼儿对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为进一步培育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奠定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玲,李静,张蕾.知恩、念恩、感恩:以绘本教学提升幼儿感恩教育的行动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08):131-135.
[2]雷萍.绘本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融合实践及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11):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