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和长访 李亚茹
山东亿九电气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济宁 272200
引言
在“双碳”目标与能源革命的背景下,电力系统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集成度、实时性和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电力控制系统受限于技术架构与通信模式,存在数据交互效率低、故障处理滞后、能源调度粗放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电网复杂运行场景的需求。设计兼具灵活性与鲁棒性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成为提升电力工程运行效率、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电力工程实际需求,结合先进信息技术与控制理论,构建覆盖设备层、通信层、应用层的多层级自动化控制体系,重点研究系统架构设计、核心技术应用及工程实现路径,旨在为电力企业提供可落地的自动化控制解决方案,推动智能电网建设中控制技术的创新与实践。
一、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架构设
(一)分层分布式系统框架构建
基于 IEC61850 标准构建三层架构体系,各层级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无缝交互。设备感知层采用MEMS 振动传感器、罗氏线圈电流传感器等新型器件,支持-40℃\~85℃宽温域运行,具备 IP68 防护等级,可在特高压变电站强电磁环境下实现 0.1% 精度的信号采集。网络通信层创新采用 " 光纤环网 +5G 专网 " 双冗余通信模式,在输电线路场景部署工业级 5GCPE 设备,利用切片技术实现控制指令传输时延 ⩽10ms ,数据采集时延≤ 50ms ;在变电站内部构建 10Gbps 光纤环网,采用 GOOSE 报文实现设备间快速跳闸信号传输,满足智能变电站间隔层设备的实时性要求。中央控制层部署基于微服务架构的主站系统,采用容器化部署技术实现资源动态分配,支持千万级数据点的秒级处理能力,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三维电网模型,实时映射设备温度场、电磁场分布,为调度人员提供沉浸式监控界面。该架构通过功能解耦与性能优化,使系统扩容时硬件成本降低 30% ,软件部署周期缩短 40% 。
(二)智能传感层功能模块设计
针对电力设备监测的多维度需求,设计集成化传感终端。在变压器监测模块中,融合油中溶解气体传感器(检测精度达 1ppm )、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测温精度 ±0.5% )与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分辨率 10∘-5g ),通过边缘计算单元实现多参量融合分析,建立基于 D-S 证据理论的绝缘状态评估模型,相比单一参量监测准确率提升 25%∘ 。在断路器监测模块中,采用霍尔效应传感器测量分合闸线圈电流波形,结合小波包分析技术提取 12 项特征参数,构建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机械故障诊断模型,可提前 72 小时预警触头磨损故障。传感层同时具备自诊断功能,通过内置标准信号源实现每周自动校准,当传感器漂移超过 5% 时触发冗余通道切换,确保监测数据的长期可靠性。
(三)中央控制层核心功能集成
中央控制层作为系统神经中枢,集成三大核心功能模块。数据可视化模块采用 WebGL技术构建电网数字孪生体,实现 220kV 及以上变电站设备的 1:1 三维建模,支持设备参数实时查询、历史数据曲线对比、故障位置三维定位等功能,操作响应时间 ⩽200ms 。运行调度模块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结合风光功率预测数据(精度 ⩾92% )与用户负荷曲线,建立包含网损最小化、新能源消纳最大化、旋转备用充足性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实现分布式求解,调度周期缩短至 1 分钟,相比传统经济调度算法网损降低 4.2% 。故障处理模块构建包含 10F+ 故障样本的知识库,采用改进 DBN 深度信念网络进行故障模式识别,在复杂故障场景下的诊断准确率达 98.7% ,并通过专家系统自动生成包含故障类型、影响范围、处置步骤的三维可视化报告,支持一键式故障隔离与恢复操作,将故障停电时间缩短 60% 以上。
二、自动化控制系统核心技术应用
(一)智能算法在优化控制中的应用
提出改进粒子群优化 - 模糊 PID(IPSO-FuzzyPID)复合控制算法,针对新能源并网逆变器的功率调节问题,通过引入高斯变异算子提升粒子多样性,结合模糊逻辑动态调整 PID参数,使逆变器在光照强度突变时的功率跟踪误差降低至 1.2% ,响应速度提升 30%⨀ 。在配电网动态重构领域,设计基于深度强化学习(DRL)的优化策略,以IEEE33 节点系统为对象,通过构建包含节点电压、线路负载、网损等 18 维状态空间,采用经验回放与目标网络技术提升训练稳定性,实现多约束条件下的重构方案秒级生成,相比传统遗传算法收敛速度提升5 倍,网损改善率达 8.5%< 。
(二)物联网技术在设备互联中的应用
构建基于 IEEE802.15.4e 协议的电力物联网(EIoT),实现设备全要素数字化管理。在变电站场景部署UWB 定位系统,对 200+ 运维设备进行厘米级定位,结合电子围栏技术防止误入带电区域,相比传统 RFID 定位精度提升 10 倍;采用 LoRaWAN 技术构建设备状态采集网络,解决地下电缆沟等信号盲区的通信问题,单网关覆盖半径达 2km ,功耗降低至传统方案的 1/3 在输电线路监测中,研发具备自组网能力的无人机巡检系统,搭载红外热成像仪(测温精度 ±2% )与激光雷达(分辨率 5cm ),通过边缘计算实时识别导线断股、绝缘子破损等12 类缺陷,识别准确率≥ 95% ,巡检效率较人工提升 8 倍。
(三)大数据分析在决策支持中的应用
搭建基于 Hadoop 分布式架构的电力大数据平台,实现 PB 级数据的存储与处理。数据治理模块采用主数据管理(MDM)技术,建立设备编码、量测单位等 12 类数据标准,通过数据血缘分析实现异常数据溯源,数据质量合格率提升至 99.2%. 。在设备寿命预测领域,构建基于 XGBoost 算法的剩余寿命(RUL)预测模型,融合运行电压、环境湿度、负载率等20+ 特征变量,在 110kV 变压器样本中实现预测误差≤ 15% ,相比传统威布尔模型精度提升22%< 。在电能质量分析中,采用同步压缩小波变换(SWT)提取电压暂降、谐波等扰动特征,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NN)实现 8 类电能质量事件的分类识别,在复杂噪声环境下的识别率达 97.8% 。
三、系统实现路径与工程实践
(一)需求分析与方案定制
建立 " 三维度 " 需求分析模型,从功能需求、性能需求、环境需求三个层面展开调研。针对发电厂AGC 系统,重点关注机组协调控制的一次调频性能,要求转速偏差响应时间 ⩽3 秒,功率调节精度 ±1% ;针对500kV 变电站,制定抗阻尼振荡波干扰(4kV,100kHz)、静电放电(接触 ±8kV )的电磁兼容设计指标;针对高海拔( ⩾3000m )地区配电网,提出设备低温启动 (-30C )、绝缘等级提升(爬电比距 ⩾31mm/kV )的特殊要求。通过建立包含 127项技术指标的需求矩阵,采用质量功能展开(QFD)方法将用户需求转化为技术参数,确保方案定制的针对性。某新能源电厂项目通过需求分析,优化变流器控制策略,使一次调频响应速度提升 40% ,满足电网最新考核标准。
(二)硬件选型与集成调试
硬件选型遵循 " 可靠性优先、适度超前 " 原则,关键设备采用 " 三取二 " 冗余配置。传感器选型时,在10kV 配电柜选用罗氏线圈电流传感器(带宽 DC-100kHz )替代传统 CT,解决铁磁谐振问题;通信设备采用支持IEC61850、Modbus、OPCUA 等多协议转换的工业网关,实现不同厂商设备的即插即用。集成调试分为三阶段:单体调试采用ATE 自动测试设备,对传感器的线性度、温漂系数等 15 项指标进行全检,合格率 ⩾99.5% ;分系统调试构建 RT-LAB 实时仿真平台,模拟电网三相短路、频率崩溃等 18 种故障场景,验证保护装置动作正确性;整系统联调在实际变电站开展,通过WAMS 同步相量测量装置测试系统时钟同步精度( ≤1μs ),采用故障注入法测试安全自动装置的动作时延( ⩽40ms )。
(三)软件研发与功能验证
采用 Dev0ps 开发模式,构建 " 需求分析 - 架构设计 - 模块开发 - 集成测试 " 的全流程管控体系。基于IEC61968 标准开发设备信息模型,实现 200+ 设备类型的统一建模;实时数据库采用内存数据库技术,支持 10 万点 / 秒的并发读写,数据更新周期 ⩽20ms, 。在智能算法模块开发中,通过模型在环(MIL)、软件在环(SIL)、硬件在环(HIL)三级测试体系,确保算法鲁棒性:MIL 测试验证算法逻辑正确性,SIL 测试评估软件接口兼容性,HIL 测试检验硬件在极端工况下的适应性。某配电网自动化系统通过 HIL 测试,成功验证在 -40℃环境下的软件运行稳定性与控制精度保持能力。
四、系统应用效果评估与优化
(一)运行效率提升分析
选取典型 110kV 变电站(A 站)与 35kV 配电网(B 区)进行应用效果评估。A 站投用后,设备巡检效率提升显著:人工例行巡检时间从每周 8 小时降至 2 小时,红外测温周期从每月1 次缩短至实时在线监测;故障处理流程优化:基于故障知识库的自动诊断使故障定位时间从15 分钟缩短至2 分钟,保护装置动作正确率从 95% 提升至 99.2% ;调度决策智能化:负荷预测精度提升至 96% ,电容器组投切次数减少 30% ,实现无功优化的精细化控制。B 区通过系统应用,配网故障停电时间从平均 50 分钟降至 12 分钟,非计划停电次数下降 65% ,分布式电源接纳能力提升 20% ,新能源弃电率从 8% 降至 3.5%⋅ 。效率提升的核心在于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使系统具备 " 状态全面感知、问题精准定位、措施自动生成 " 的智能调控能力。
(二)可靠性与安全性评估
可靠性评估采用 " 定量分析 + 定性验证 " 方法:定量分析通过建立故障树模型,计算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达 50000 小时,相比传统系统提升 2 倍;关键设备采用 N+1 热冗余设计,通信网络实现双环网自愈,故障恢复时间 ⩽50ms 。安全性评估包括物理安全与信息安全:物理层面通过振动监测、温度预警实现设备异常状态的提前识别,误动率 ⩽0.01 次 / 年;信息层面部署电力专用纵向加密认证装置,采用国密 SM4 算法对控制指令加密,通过等保三级测评,抵御网络攻击成功率 ⩾99.9% 。
(三)经济性与扩展性分析
经济性评估采用全生命周期成本(LCC)模型,对比传统系统与新型系统的投入产出比:初期硬件成本增加 25% ,但运维成本每年降低 40% ,10 年周期内 LCC 下降 18% ;在新能源消纳效益方面,系统使风电场弃电损失减少 300 万元 / 年,光伏电站等效利用小时数增加120 小时/ 年。扩展性测试验证系统的灵活适配能力:通过标准化API 接口,2 周内完成新类型储能设备的接入调试;采用容器化技术,3 小时内实现新功能模块的部署上线;经济性与扩展性优势为系统的规模化推广奠定基础,尤其适合新型电力系统的分层建设与分步实施。
结论
本文围绕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构建了包含架构设计、技术应用、工程实践、效果评估的完整研究体系。通过分层分布式架构解决传统系统的信息孤岛问题,借助智能算法、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控制精度与决策能力,结合实际工程需求制定可落地的实现路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5G、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深度融合,提升系统在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场景下的适应性,推动电力工程自动化技术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宪为 , 陈海涛 , 孙乐成 . 基于 PLC 的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J]. 科技与创新 ,2025(5):141-144.
[2] 马会川 , 孙庆梓 , 李仕宾 . 基于 PLC 的煤矿掘进机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J].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5,61(3):198-201.
[3] 梁敬达 , 黄波 . 化工装备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分析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工程技术 ,2025(5):122-125.
[4] 胡波 , 罗展舒 . 基于 PLC 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J]. 灯与照明 ,2025,49(1):170-173.
[5] 赵睿智 .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作用及设计方案 [J].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5,54(2):58-60.
[6] 高芹芹 . 基于 NFC 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J]. 通信电源技术 ,2025,42(8):13-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