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红楼梦》的“偷语”现象

作者

周睿鹏

天津市第六十一中学

摘要:“偷语”现象是萌芽于秦汉、盛行于唐宋的一种常见文学现象,广义上指的是将他人笔下的词句,以稍加改动的手法借引为己的行诗方式。这种情况以唐、宋诗中为多,随着元明清三代戏曲、小说的发展,“偷语”现象也随之渗透其中,且“偷语”的数量、方式及文本形式都呈现出新变化。本文通过梳理《红楼梦》书名的“偷语”情况、韵文中的“偷语”现象和书中人名的“偷语”手法,探寻清康乾时期“偷语”现象在小说创作中的发展与应用,并分析其思想、艺术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 《红楼梦》;偷语;文学功用

一、“偷语”现象释义

“偷”,说文释:“苟且也。”文学创作中的“偷语”,是种独特的现象。在相关研究中,对“偷语”的范围界定一直较为模糊。可以肯定的是,“偷语”是种创作者的主观行为,而非被动或无意为之。《礼记》有云:“毋剿说,毋雷同。”创作中出现词句碰撞的情况是常见的,但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作文造语都不可盲目照搬、窃人果实。唐代僧人皎然在诗歌理论专著《诗式》“三不同:语、意、势”条云:“不同可知矣,此则有三同。三同之中,偷语最为钝贼。”并举例,“如傅长虞‘日月光太清’,陈后主‘日月光天德’是也”。这是目前对“偷语”的第一条可考记载。此处的“语”,是相对于“意、势”二者而言的,单纯指语言形态即文字本身。皎然的文学理论是主张求变求新的,但同时也认可“复”,即一定范围内的重复。但此“复”并非文字的逐一照搬,而是对形态、境界、神韵的继承、模仿与超越。而“钝贼”其意,是指看似精明,实则愚笨、生硬第照抄,对文学发展有害的行径。由此可见,时人对“偷语”的态度与偷意、偷势截然相反。

明清小说文本中常有直接引用前代典故与诗文的情况,由于创作者身份下沉、创作动机趋于商业化、平民化,直接引用百姓熟习的诗典,更有助于其理解故事情节与人物的思想情致。如《窦娥冤》楔子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前一句正是偷语宋人陈著《续侄溥赏酴醾劝酒二首·其一》中的句子:“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相逢拌酩酊,何必备芳鲜”。清代小说中为描摹人物身份、心境而“偷语”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如《聊斋志异·考城隍》篇张秀才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句,“偷语”宋人陈尧佐《答张顺子》“有花无酒头慵举,有酒无花眼倦开”。这些“偷语”现象,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文学内涵,体现了明清文学创作对前代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更反映出创作者在商业化和平民化趋势下,对读者接受度的精准把握。

二、《红楼梦》“偷语”现象梳理

清代“偷语”现象颇为普遍,创作者挪用、借引他人文字亦属常事。作为古典小说的杰出代表,《红楼梦》中大量引用、化用并创新诗词,尤以唐诗最为显著。书中不仅直接引用了34首唐诗,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偷语”现象。尤值一提的是,《红楼梦》书名本身,也蕴含着“借用”甚至“偷语”的意味。

贾岛曾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短诗尚且需字字斟酌,更不必说倾注半生心血的长篇小说。《红楼梦》虽被指有“偷语”之嫌,但其书名之巧妙不容否认。《红楼梦》开篇即详述书名来历,并详列五个曾用名。脂砚斋指出,“是书题名极多,一曰《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 “总其全部”,可见此名分量之重。追溯“红楼”二字,在《全唐诗》中出现频繁,白居易《秦中吟·议婚》中的“红楼富家女”被梦觉主人视为书名出处,属用典而非“偷语”。周汝昌则提出韦庄《长安春》中的“红楼女”暗喻繁华落尽,亦是用典。另有蔡京《咏子规》中“惊破红楼梦里心”连用“红楼梦”三字,若以此说,则“偷语”可能性较高。“红楼”在唐诗中常见,为意象之一,含义多样。“梦”字寓含“色空”“荒唐”之意。笔者认为,将“红楼梦”三字拆开看,作者或在对唐诗的长期阅读中,对“红楼”二字印象深刻,后结合全书内容情感,加上“梦”字成书名。因此,“红楼”二字或并非出自某特定诗句,而是作为意象在作者脑海中形成,最终选定为书名一部分。

在《红楼梦》韵文引用、化用之外,有一定数量可以被讨论界定为“偷语”的词句。如林黛玉《葬花词》“青灯照壁人初睡”偷语释宗泐《偶作次王以中韵》“青灯照壁雨声疏”;“荷锄归去掩重门”偷语陶渊明《归园田居》“带月荷锄归”;“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偷语唐寅《一年歌》“一年三百六十日,春夏秋冬各九十”;“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偷语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薛宝钗《忆菊》“念念心随归雁远”偷语虞俦《秋怀》“极目但随归雁远”;林黛玉《秋窗风雨夕》“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偷语李商隐“冷灰残烛动离情”;探春《万象争辉匾额》“精妙一时言不出,果然万物生光辉”偷语汉乐府《长歌行》“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林黛玉《唐多令·柳絮》“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偷语洪咨夔《过三鹤山二绝》“梨花嫁与东风去,随后荼蘼作媵来”;贾宝玉《春夜即事》“拥衾不耐笑言频”偷语李群玉《小弟艎南游近书来》“笑言频梦寐”;薛宝钗《食螃蟹咏》“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偷语孔平仲《禾熟》“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史湘云《供菊》“抛书人对一枝秋”偷语邹韬《临江仙》“抛书人正倦,无计慰春眠”等,可见《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偷语”现象范围极大,数量极广,涵盖联诗、拟题等,多属原样照搬但融合自然,不留勾勒之感。纵然是“偷语”,作者也注重“按头制帽”,结合人物身份、才学和使用场景以作修改,而不简单评价优劣。因此,小说中的“偷语”与整体内容架构一致,源于作者博览群书、深思熟记后的神思。

三、《红楼梦》“偷语”现象分析及价值

叶燮《原诗》指出,诗歌创作始于心灵的触动,但创作中仿效他人辞章亦不可避免,因纯粹的原创几乎不存在。历史上对“偷语”的态度因朝代而异,唐代以前较为严苛,但“点铁成金”式的巧“偷”值得提倡。《红楼梦》中的“偷语”现象展现了这一技巧的巅峰,反映了时人对“偷语”的理性态度及其与化用、引用的巧妙融合。

(一)思想上的突破

从唐至清,人们对“偷语”的看法逐渐开放。宋人认为,“句有偶似古人者,亦有述之者”,创作中偶尔与前人诗句相似是正常的,集句诗等创作形式便体现了这一点。所谓“集句诗”,一般出现在酒席同侪间的创作竞赛中,是一种展现文字建构才学和知识储备能力的方式。同时,宋人偏爱“模拟”之行,如陶渊明诗正因受欧阳修、苏轼等人喜爱,才常于诗词之中化用以至借用其中词句。但正因“致敬”而非“超越”的创作动机,此类诗作的大部分不过是徒增平庸之句,而少添高笔之辞。明清时期,随着文学商品化,创作者对“偷语”的贬低感减弱,视其为戏曲、小说中的增色之笔。在打破思想禁锢的同时,“偷语”创作的随意化、低标准的情况与随之出现。由于并无人指摘大量“偷语”者,也势必会导致整体“偷”的水平出现下滑。而《红楼梦》文本中的“偷语”则无疑相反与大部分明清小说。其“偷”成之句皆出新意、皆有变化,可以说“偷语”现象于唐宋两代之渗透,唯《牡丹亭》《红楼梦》二者为最。

(二)艺术上的求新

诗歌的语言意象本就具有固定与继承的特性,任何一朝文学都会受前代影响,这是不可违背的文学规律。但后人一旦以前代标准作为参照系和坐标尺,就有囿于其中难以打破常规的可能。譬如庠序之中皆读“四书五经”,所知所感之言就只能从中获取。而“偷语”之新,在于旧语新言之合,既有所仿朝代之风,又含适时文坛之气。《红楼梦》中的“偷语”就恰如其分地传递了这一点。譬如林黛玉《杏帘在望》“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一句,虽搬抄了唐诗之中常见的“稻花香”的意象,却极为贴合上下文本中的表达,属于旧语出新之典范。

(三)社会功用的推动

宗法制社会的文学书写,事实上也是文人集体的性格、命运和境遇书写。在“三纲五常”束缚之下,文人接触到的离怀愁绪无非是生死、仕途、家国、妻友这类固定命题。“偷语”之因,确也同这种在根本不变的政治体制下长时间生发出的文人集体人格一样,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红楼梦》的“偷语”,虽有其不可超越的时代局限性,却从一个层面上推动了集体文学的书写瓶颈,有打破常规、跨越时代之感。如《葬花词》中虽有多处“偷语”,却为“葬花”之说生根,成为清代文人墨客于诗中援引的重要素材之一。

四、结语

在中国文学史中,“偷语”现象因态度和界定差异,一直缺乏普遍认可的定义。然而,关键在于“偷”的结果而非过程或界定。就《红楼梦》而言,无论其中哪些文字被视为“偷语”,其文学价值和社会魅力已被广泛认可,流传度远超被“偷”原句。《红楼梦》中的“偷语”创新之处,往往因“偷”字的不雅含义而被低估,但实际上,“偷语”已成为文学和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传统,融入今天的创新之中。因此,对“偷语”持理性、开放的态度,是《红楼梦》等名作能留下众多经典佳句的重要原因 。

参考文献

[1]张凤仪.宋诗“偷语”现象研究[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3(01):54-58+74.

[2]唐小燕.唐诗“偷语”现象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4.

[3]李能知.《红楼梦》场景与唐诗渊源论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8.

[4]王玉.《红楼梦》引唐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5]徐晓婕.《红楼梦》诗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6]朱盛桂,叶林桢.惊世骇俗《红楼梦》 千丝万缕唐诗情——试论《红楼梦》对唐诗的运用[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6):123-130.

[7]张浩逊.《红楼梦》与唐诗[J].苏州大学学报,2006(02):68-70.

[8]高淮生.唐诗宋词中的“红楼”意象与《红楼梦》意境述论[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126-132.

[9]潘承玉.《全唐诗》“红楼”意象与《红楼梦》命意发微——廓清20世纪末红学的迷雾之一[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03):70-78.

[10]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7(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