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案例分析法的《纺织材料识别与应用》课程创新教育研究
孟雨辰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学院
摘要:当前,创新教育已成为新时代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技术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本文针对《纺织材料识别与应用》课程教学中缺乏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不足等现实问题,加强顶层设计,提出案例分析法,与纺织材料识别实践性强的特点相契合,构建“案例-师生-反思”正向循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新的路径探索。
关键词:纺织材料识别与应用;创新教育;案例分析法
现代高等教育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高职高专院校在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纺织材料识别与应用》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纺织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承担着为企业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创新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时代责任。针对当前课程教学中的不足,本文旨在探讨案例分析法在《纺织材料识别与应用》课程创新教育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其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育融入课程的思考
纺织材料识别与应用技术作为纺织工程领域的重要课程,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创新教育引导:课程往往过于注重纺织材料的识别方法和应用技术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和培养。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缺乏对于创新方法和创新精神的深入理解,导致其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难以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2.教学内容单一:传统的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纺织材料的种类、特性及识别方法,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缺乏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了解和探索,限制了其创新能力的发挥。
3.缺乏创新实践:虽然课程中有一些实践操作环节,但往往缺乏创新性,学生难以在实践中体验到创新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影响了其创新动力。
二、创新教育融入课程的探索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们将创新教育与纺织材料识别与应用课程紧密结合,通过深入挖掘创新元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创新方法和创新精神的内涵。
1.融入创新元素:在纺织材料识别与应用课程中,我们深入挖掘创新元素,将其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通过介绍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创新成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在纺织材料领域的重要性,激发其创新热情。
2.案例分析:选取与纺织材料识别与应用相关的典型案例,如新型纺织材料的研发过程、纺织材料在创新产品中的应用等。通过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创新点、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实践:设计一系列创新实践环节,让学生在亲身操作中体验创新的乐趣和成就感。例如,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纺织材料识别实验,探索新的识别方法;组织创新项目竞赛,让学生团队合作开发创新产品等。
4.课堂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创新观点和想法。同时,邀请行业专家或创新型企业代表进入课堂,与学生分享创新经验和看法,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
5.专题讲座与拓展:开设关于纺织材料领域创新趋势、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结合历史事件和创新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激发其爱国情怀和创新动力。
三、《纺织材料识别与应用》课程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效果
1.培养创新意识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创新在纺织材料领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选取纺织材料领域因创新而取得显著成果的典型案例,如新型纺织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等。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对于推动纺织材料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讨论如何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
2.提升创新思维
通过讲述纺织材料领域的创新故事和创新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创新思维的内涵,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邀请具有创新精神的纺织材料专家或企业家进入课堂,分享他们的创新经历和方法。同时,组织学生参观创新型企业或研发中心,亲身感受创新氛围和创新成果。
3.拓展创新视野
通过分析国内外纺织材料领域的创新成果和创新趋势,引导学生关注纺织材料领域的创新动态,培养其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结合国内外纺织材料领域的创新案例和创新趋势,让学生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态势。同时,通过讲述纺织材料领域的创新历史和创新成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激发其爱国情怀和创新动力。
实施上述创新案例后,《纺织材料识别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1.学生的认知层面:学生对纺织材料识别与应用技术的掌握不再仅仅停留在技能操作的层面,而是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其背后的创新方法和创新精神。他们明白了每一个创新点、每一项新技术都承载着行业的期望和国家的责任,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专注和投入。
2.学生的情感态度:通过案例学习和创新实践,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纺织材料领域的魅力和挑战,也意识到了自身在行业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他们更加珍惜在学校的学习时光,愿意为将来的职业发展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创新。
3.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操作环节中,学生积极尝试新的识别方法和创新应用,不仅提高了识别技术的熟练度,也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学生的创新视野: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学生了解了国内外纺织材料领域的创新成果和创新趋势,也认识到了我国纺织材料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挑战。这种创新视野的拓展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适应创新环境,为国家的纺织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5.课程育人的角度:本案例的实施也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通过融入创新教育,《纺织材料识别与应用》课程不仅传授了专业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国家对纺织材料行业的重视和支持,也意识到了自己作为未来纺织行业从业者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四、意义与反思
将创新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创新内容。同时,邀请校企合作导师进入课堂和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等做法,也为《纺织材料识别与应用》课程的创新教育提供了新的示范和借鉴。这一创新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学习体验。同时,本案例也为其他专业课程提供了有益的示范,为高校创新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虽然本案例在《纺织材料识别与应用》课程的创新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许多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在案例的选择上虽然我们已经力求选取贴近实际、体现创新内涵的案例,但仍存在个别案例与课程内容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这导致学生在理解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惑,难以将创新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效融合。因此,未来在案例的选择上,我们需要更加严谨,确保案例与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以更好地实现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在评价体系的建立上:虽然我们已经尝试引入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如何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何将评价结果有效反馈给学生以指导其后续学习等方面,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未来,我们将致力于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以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内容包括:
姓名:孟雨辰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98.5 民族:汉,籍贯:安徽安庆 单位: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学院,职称:助教 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纺织材料。
项目来源:基于创新教育理念下的《纺织材料识别与应用》思政教改研究XJJG2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