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研究
耿艳丽
山东管理学院 350357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如何实现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创新。首先介绍了高校劳动教育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和意义,强调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多主体参与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且劳动教育不仅关乎学生个人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接着探讨了协同育人模式的概念及其实现方式,包括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信息共享和资源互补机制,形成育人合力。最后提出了一些创新思路和策略,如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设计创新教育项目、加强师资培训等,希望为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探索劳动教育的新路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研究
引言
随着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高校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如何通过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创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成为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重点围绕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创新展开研究,希望能够为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劳动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
1.培养实践能力
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劳动过程的机会。通过参与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校园内的绿化劳动中,学生可以学习到植物的种植和养护知识,同时锻炼自己的体力和耐心。在实验室的科研劳动中,学生可以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
2.激发创新精神
劳动教育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劳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去克服。例如,在手工制作课程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独特的作品。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可以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3.增强社会责任感
劳动教育使学生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他们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感恩之情,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劳动实践,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劳动对社会的贡献,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例如,学生可以参与环保活动,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可以参与关爱弱势群体的活动,传递爱心和温暖。
(二)多主体参与的重要性
多主体参与高校劳动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实践平台,拓展他们的视野。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社会组织等外部机构的专业人士来校开展讲座、培训和实践指导,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特点和职业发展前景。家庭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家庭责任感。社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志愿服务等机会,让他们接触社会实际,了解社会需求。多主体参与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劳动场景和实践机会。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实践指导,帮助学校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家庭可以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劳动教育环境。社会可以通过舆论引导、文化活动等方式,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促进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应承担起劳动教育的主要责任,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家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家庭责任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劳动教育环境。社会应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为学生提供实习、志愿服务等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劳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劳动教育对学生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同时,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如勤劳、节俭、诚信、合作等。这些品质和习惯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素质和生产效率。同时,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此外,劳动教育还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二、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概念和实现方式
(一)协同育人模式的概念
多主体协同育人是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共同参与学生教育、发展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各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资源,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育人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协同育人模式强调各方的合作与互动,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学校单一主体的局限性,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二)实现方式
为了实现多主体协同育人,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互补机制。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网络平台等方式,及时向家庭和社会反馈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同时了解家庭和社会对学生教育的需求和建议。家庭可以通过与学校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社会可以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和交流,为学校提供实习、志愿服务等机会,同时了解学校的教育需求和学生的特点,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应明确自己在学生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共同努力,形成育人合力。学校应发挥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家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家庭责任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劳动教育环境。社会应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为学生提供实习、志愿服务等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协同育人的益处
多主体协同育人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资源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家庭可以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品德教育;社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指导。各方共同努力,可以帮助学生在知识、技能、品德、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多主体协同育人可以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和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学校拥有专业的教师队伍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家庭拥有亲情关怀和生活教育资源;社会拥有实践基地和职业教育资源。各方合作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提高教育质量。多主体协同育人可以为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推动教育公平。同时,多主体协同育人可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三、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研究的创新思路和策略
(一)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为了实现多主体协同育人,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渠道和合作机制。学校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社会合作委员会等组织,定期召开会议,沟通交流学生教育的情况和问题,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和方案。同时,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应明确自己在学生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共同努力,形成育人合力。学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家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家庭责任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劳动教育环境,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社会应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为学生提供实习、志愿服务等机会,支持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为了确保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学校可以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的劳动表现、综合素质等进行评价,并及时向家庭和社会反馈评价结果。家庭和社会可以对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进行评价和反馈,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评价和反馈机制,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育策略,提高教育质量。
(二)设计创新教育项目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需要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劳动教育项目。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劳动教育项目,如科技创新项目、文化创意项目、社会实践项目等。同时,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劳动教育项目,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为了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可以引入现代科技手段。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有趣的劳动教育环境;利用网络平台、在线课程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劳动教育资源。为了拓展劳动教育的资源和平台,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劳动场景和实践机会;可以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加强师资培训
为了更好地实施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需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劳动教育培训、研讨会等活动,提高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可以鼓励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研究,探索创新劳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可以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让教师深入企业、社会组织等实际劳动场所,了解劳动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教师是多主体协同育人的重要主体之一,需要引导教师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学校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让教师了解多主体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到自己在协同育人中的角色和责任;可以建立教师与家庭、社会的沟通机制,让教师及时了解家庭和社会对学生教育的需求和建议,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创新,需要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学校可以对在劳动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将教师参与多主体协同育人的情况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四、结论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创新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通过多主体协同育人,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资源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可以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和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可以推动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发展。为了实现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创新,需要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设计创新教育项目、加强师资培训等。同时,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形成育人合力,共同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罗娟.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探究[J].大众文艺,2024,(19):150-152.
[2]谌小燕,张雯雯.浅析“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与德育协同育人模式[J].改革与开放,2024,(13):65-72.
[3]张晓哲.“三全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和劳动育人协同模式研究[J].大学,2024,(13):6-9.
[4]劳小燕.“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J].高教论坛,2023,(06):78-81.
阶段性研究成果:《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研究》,2021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