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稻种植与施肥技术要点研究

作者

赵乐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洪山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陕西 安康 725016

摘要: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全国超过六成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保障其安全稳定生产对民生至关重要,水稻的产量与品质直接取决于种植技术与施肥管理的科学性,通过优化栽培方法、合理调控养分供给,能够有效实现高产稳产目标,同时提升种植效益。研究水稻种植及施肥的关键技术,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将围绕水稻种植与施肥的核心环节,深入探讨技术要点,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助力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

关键词:水稻;种植技术;施肥要点

水稻种植在人类农耕文明中意义重大,是粮食安全的关键。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其种植模式向精细化、智能化转变。科学施肥对满足水稻养分需求、保持土壤肥力及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如今,基于土壤微生物、作物营养机理研究突破及精准农业技术应用,施肥技术朝着高效、环保转型,优化养分供给,助力水稻高产且兼顾生态可持续,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打基础。

1水稻种植技术要点

1.1品种选择

洪山镇紧邻秦岭南麓,坐拥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优越自然环境,此地四季更迭清晰,降水丰沛,年平均气温稳定在舒适的15℃左右,土壤质地优良,水系网络密布,确保水稻种植所需的水资源充沛易于灌溉。种植户需综合考量当地气候条件、生产需求及常见病虫害等因素,优先选用经农业部门审定推荐的优质高产良种,所选品种需兼具抗旱耐涝、抗倒伏及抗病虫害等特性,以应对复杂田间环境,严格把控种子质量,确保纯度与净度均不低于98%,发芽率达80%以上,含水量控制在13%以内,科学选种是优化生产效益的首要前提。

1.2选地做床

在水稻栽培中,育苗移栽技术备受推崇,成功关键是苗床的精心选择,优选地势高、避风又向阳、灌溉方便、土质肥沃的地块作为苗床用地,最好秋季开始苗床建设,深翻土壤25cm,充分晾晒,改良土壤结构,增强透气性和保水保肥能力,自然消毒土壤,压低病虫害数量。规划苗床布局,苗床宽度定为140cm,配套秧沟宽30cm、深15cm,四周排水沟宽、深分别增至30cm和25cm,确保苗床坚固平整、无杂草,边缘垂直[1]。

1.3床土处理

床土调理是育苗前的必要环节,需重点保障养分供给与酸碱平衡,苗床需每平方米均匀施撒8-10kg优质农家肥,与壮秧剂充分混匀深耕至10cm土层,增强土壤养分供给能力。针对土壤碱性偏高问题,需采取调酸措施,建议添加过磷酸钙或草木灰等天然物料,将pH值精准调控至4.5-5.5的适宜范围,确保秧苗根系健康发育,土壤改良过程中,兼顾肥力提升与结构优化,为幼苗生长创造疏松、肥沃、酸碱平衡的基质环境。

1.4种子处理

晒种处理需将种子均匀摊晾1-2天,定期翻动确保干燥一致,筛选时剔除瘪粒与杂质,保证籽粒饱满、纯度达标,浸种需控制时间与温度,采用间歇浸泡或温水处理,促进发芽整齐。消毒处理可有效杀灭病菌,预防病害传播,通常与浸种同步完成,选用专用药剂按比例配制,消毒后需彻底清洗残留药剂,避免影响发芽率,催芽阶段需调控温湿度,待胚根长度达种子1/3时及时播种。

1.5适时播种

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特别是温度与降雨情况,农户在水稻播种时需灵活应变,当气温稳定在8-10℃,空气湿度保持在70-80%之间时,是播种的最佳时机,这样的温湿度条件对水稻种子的发芽极为友好,可以大大提高种子的发芽整齐度和成活率。农户需要综合考虑水稻的品种特点、苗床的土壤肥力以及后续的移栽安排,每平方米土地建议播种240-260粒种子,既不会让苗床显得过于拥挤,又能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播种量上限应控制在300粒以内。

1.6苗床管理

播种前需充分湿润土壤,播种后覆盖薄膜以维持湿度与温度平衡,齐苗期每日观察叶尖露珠状态,发现缺水立即灌溉,优先一次性浇透,避免频繁少量补水或积水。温度管理分阶段调控,萌芽期保持育秧棚密闭,一叶一心期棚温控制在28-30℃,超温时及时通风,二叶一心期逐步降温至22-25℃,加强通风频次,防止高温灼苗。当秧苗长到两片半叶子时,控制环境温度,保持在大约18-20℃之间,在插秧前给秧苗进行适当的低温锻炼,播种后赶紧在土上撒上除草剂,盖上一层底膜挡住杂草,如果前期封闭除草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建议试用氰氟草酯喷在叶子上,等秧苗长到一心一叶时,每亩地施4kg尿素,帮秧苗长得更好,到三叶期,尿素加到每亩10kg,移栽前一周再施5kg尿素,算是给秧苗的“送嫁肥”[2],施肥要浇水,这样肥料才能被秧苗更好地吸收和利用。

2水稻施肥技术研究

2.1施肥的基本原则

2.1.1配施有机肥和无机肥

当前稻田普遍存在化肥过量施用问题,部分区域甚至完全依赖化肥,导致土壤板结、水分调控能力下降,严重制约水稻生长与产量提升。有机肥适量施用可优化土壤结构,增强通透性与保水性,为根系发育创造良好环境,科学施肥需统筹有机肥与化肥配比,建议有机肥占比25%-30%,化肥占比70%-75%。该比例既能满足水稻养分需求,又可缓解土壤退化压力,实现肥力供给与生态平衡的双重目标。

2.1.2做到“控氮磷增钾配硫补微” 的原则

氮、磷、钾、硅是水稻生长的必需元素,需严格把控用量与配比,建议按2:1:2比例施用,每亩用量分别为14-16kg、8-9.5kg、10.5-16kg,同时补充适量硅肥及中微量元素,确保养分均衡,有机肥占比需保持在20%-30%之间,避免过量施用[3]。

2.1.3确保基肥的充足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基肥通常在插秧之前就要进行,给足基肥,能提高水稻秧苗的成活率,在水稻生长的开头阶段提供充足的养分,让它长得壮壮的。基肥施充足,能让土壤结构变得更好,帮助形成优质的耕作层,这对水稻根系的生长和扩展特别有帮助,能为水稻整个生长过程打下牢固的基础。

2.2施肥要点

2.2.1分蘖肥

移栽后低温易影响根系吸收能力,要想保证水稻苗在刚移栽时有足够的营养,建议尽快补充分蘖肥,在秧苗移栽大约两个星期后施肥,效果最佳,每亩地用15kg的配方肥、2kg的尿素和3kg的氯化钾,这样配比能更好地促进水稻早期的分蘖,保障有效穗数形成,施肥量需正确控制,因为过量会导致无效分蘖、养分浪费。

2.2.2穗肥

水稻步入穗期,养分需求大幅提升,农户需格外关注穗肥施用,穗肥分为促花肥与保花肥两部分,促花肥于穗轴分化至颖花分化期施用,每亩追施配方肥5kg、尿素2kg、氯化钾1kg,增加每穗颖花数量,保花肥在花粉细胞减数分裂前施用,防止颖花退化,施肥期间需保持田间湿度70%左右,确保养分有效吸收,合理调控施肥量与时间,可平衡营养供给,促进穗粒发育。

2.2.3粒肥

粒肥需在孕穗期施用,以尿素为主,每亩用量2.5kg,可延长叶片光合作用时间,提高籽粒充实度,减少空秕粒,农户需密切关注水稻叶片的颜色变化,若发现叶片褪色,应立即追施粒肥,每亩稻田均匀撒施2.5kg尿素,发现水稻齐穗后稻田提前黄化,建议每亩再追施3kg尿素,避免使用其他氮肥,防止贪青迟熟。

3结束语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当地农户要加强标准化种植的认识,实实在在抓好田间管理,这样能避免肥料白白浪费,让每一分肥料都用在刀刃上,降低成本的同时,促进水稻健康生长。

参考文献:

[1]贾贤兰.基于芜湖市的水稻种植与施肥技术要点研究[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3(2):46-49.

[2]丁万华.水稻种植与施肥技术要点探究[J].种子科技,2024,42(4):53-55.

[3]汪文丽,周发英,郑克梅.水稻种植中科学施肥技术及方法探究[J].农村科学实验,2024(9):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