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有机农产品产销体系:促进低碳发展与现代农业的高效融合
刘芷含 王玮 欧阳星宇 刘益梦 曾真 谢林秀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会计学院,四川 德阳 618500
基金项目: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414037129X)
作者简介:刘芷含,女,汉族,四川攀枝花人,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王 玮,女,汉族,四川攀枝花人,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碳资产管理。]
基金项目:2024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携农碳慧——Smart有机农产品碳融合交易平台》,(项目编号:S202414037129X)
摘 要:在全球对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愈发重视的当下,有机农产品的产销模式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把携农碳慧智慧农贸市场作为范例,将碳信息披露中的碳标签与碳积分管理体系视作有机农产品的独特优势和推广亮点,利用数智化技术对有机农产品进行追踪溯源,不仅提升了有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上实现了双赢,为有机农产品的创新产销体系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和示范。
关键词:碳足迹;低碳经济;碳信息披露;有机农产品;产销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现今,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已成为社会重点聚焦的核心所在。作为抵御气候变化、助推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路径,农业领域的低碳化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有机农产品凭借其独特的环保、健康和高品质特性,在推动这一转型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然而,传统产销模式下的有机农产品面临着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流通效率低下、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平衡等多重挑战,亟须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在此背景下,创新型有机农产品的产销体系应运而生,旨在通过低碳信息技术和市场机制创新,促进有机农产品与现代农业的高效融合,以实现低碳与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以携农碳慧智慧农贸市场作为研究范例,通过引入碳足迹与碳标签、电子信息溯源码以及碳积分管理体系,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透明、可信的产品信息,还激发了消费者对于低碳、环保消费行为的积极性,成功突破了传统产销体系的局限,拓宽了有机农产品的市场空间,显著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本研究旨在为有机农产品的创新产销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为推动农业领域的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新的思路和路径。
1发展有机农产品创新型产销体系的必要性
1.1中国有机农产品产销环境发展现状
与传统农业相比,有机农业禁用化肥和合成农药,不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可增加土壤有机质,从而增加土壤碳储量,且其生产过程中注重应用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进行利用,必然有助于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随着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有机农产品的产销模式逐渐显现出自身发展的弊端,具体存在以下四个问题:1)产销无保障,零散有机种植户的农产品投入高、风险大、销路不固定;2)销售渠道不成熟,组织化及一体化程度低,缺乏针对性营销渠道;3)消费者认知程度低,企业促销宣传手段落后[1];4)行业碳信息披露体系不健全。这些问题不仅阻碍有机农产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还会降低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热情和信心,从而影响整个有机农产品市场的进步。
1.2解决当前问题的思路
未来有机农产品产业在国家政策、市场需求、数智化技术引导的条件下将朝以下的发展趋势进行:1)运用碳信息披露手段促进创新型有机农产品产销环节;2)运用数智化技术对有机农产品进行创新性追踪溯源。
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信任度对其消费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进一步厘清农产品的有机认证和减碳信息,依靠数智化技术对有机农产品生产过程予以优化和追溯,对于提高消费者的信任程度、增强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创新产销体系推进有机农产品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
2.1创新产销体系简述
创新型有机农产品产销体系内涵丰富,包括农产品生产、经营、流通、交易等过程,其功能定位是赋能有机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衔接。本研究旨在基于绿色低碳的方向,分别从碳足迹与碳标签、数智化追溯体系、碳积分管理制度的视角,探究有机农产品产销体系创新发展路径的可行性,以实现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持续发展的目标。
农业生产者严格依据国家安全标准(《GB/T 19630-2019》)开展有机农产品的低碳化种植,在经由独立认证机构进行有机认证后,由碳核算管理机构对有机农产品进行碳足迹核算,并据此制作碳标签;相关机构运用数智化技术生成电子信息溯源码,随后通过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模式进行有机农产品售卖。如图1所示。
2.2碳足迹核算方法与标准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指定量评价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用来衡量某种活动引起的(或某种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积累的)直接和间接造成的碳排放量总和,一般以二氧化碳当量(CO2eq)形式表达[9]。
对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活动进行碳足迹评价,可以系统地计算出各项农资投入和人为活动引起的直接和间接的碳排放量总和。结合国内外对碳足迹核算方法的对比研究,目前对有机农产品碳足迹进行核算广泛采用的方法为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LCA法通过“自上而下”的模型计算出有机农产品各个环节的碳排放量,其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有机农产品的评价步骤为:绘制流程图、确定系统边界、收集数据、计算碳足迹、检查不确定性[2]。如图2所示。
2.2.1绘制流程图
根据《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PAS 2050[10]、IS0 14067-1[9],产品碳足迹计算方法可分为“从摇篮到大门”(B2B)以及“从摇篮到坟墓”(B2C)两种[3]。由于消费者在有机农产品食用和废弃阶段基本不会产生碳排放或难以进行碳排放量化,故本研究采用B2B评价模式探究并绘制有机农产品从种植到消费过程的流程图[2],如图3所示。
2.2.2确定系统边界
农产品碳足迹核算的系统边界由农资的生产开始,至农产品的人为处置结束。有机农产品的系统边界包括生产(种植)、收获、运输、生产加工、运输分销5个阶段,不包括产品的零售阶段。如图4所示。
2.2.3收集数据
收集有机农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中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因子数据。
活动水平数据指有机农产品生命周期中的耗能数据,有初级和次级之分,初级活动水平数据可直接测量获得,次级活动水平数据通过对同一原料或同类产品进行测量并取其平均数据获得。排放因子是每个阶段碳排放的转换媒介,可以将每个阶段活动水平中的数据转换为碳排放量。
2.2.4计算碳足迹
有机农产品碳足迹的计算参考ISO 14067-1[9]。总碳足迹为各个环节活动的碳足迹之和,其中每个环节的活动水平数据与相应排放因子的乘积为该环节的碳足迹,公式如下:
式(1)中,CF为总碳足迹,Qi为活动水平的数量或强度数据(质量/体积/千瓦时/km);EFi为碳排放因子(CO2eq/单位)[3]。
2.2.5检查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检验可以提高有机农产品碳足迹计算的可信度,并进一步评估收集数据的质量。
2.3碳标签与电子信息溯源码的探索
碳标签(Carbon label)是碳足迹的量化及延伸,指将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经量化后张贴在产品上,以标签的形式直观地告知消费者有机农产品的碳排放信息,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碳标签制度体系,农产品碳标签以地方自发实践为主。例如,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为“天目水果笋”申请了国内首张农产品碳标签[4],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为“爱媛橙”颁发了碳标签认证[5]。
为有机农产品制定碳标签能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消费导向,引导其选择更低碳排放的商品;同时引导农业生产者在追求低碳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节能减排,帮助企业实现碳排放来源的透明化,提高企业在碳贸易中的竞争力;还能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农业生态价值实现的重要支撑[6]。
农产品是否品质过关、市场价格是否合理、种植加工等环节是否存在安全威胁等,是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问题。电子信息溯源码主要向消费者保证有机农产品的有源可溯,增强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消费者的购买舒适度。有机农产品追溯体系主要包括3个方面:1)追溯安全生产信息,在生产方面进行多源信息采集,主要包括有机农产品的生长环境信息,种植过程实时信息,采集操作信息等;2)追溯供应链管理及市场营销信息,主要包括初级包装加工信息,仓储物流信息,售卖价格及其变动趋势信息等;3)追溯质量监督信息,主要包括农药化肥使用信息,是否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信息,检验检疫信息,质量等级信息等[7]。
2.4碳积分管理体系构建
碳积分管理体系能够协同生产方、零售商与消费者共同为降排减碳努力,利用碳积分的“数字货币”特性,使所有参与方都在该体系内通过低碳行为而获得不同程度的“实惠”,形成刺激碳减排的流通机制——让低碳贡献者获益,高碳者为排放买单。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目标。
2.4.1构建绿色供应链
本研究提出的碳积分管理体系对合作方施加了明确的低碳经济行为标准,合作方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低碳措施,以确保其经济活动满足既定的碳积分目标。倘若碳积分超额累积,便能获取经济利益;而若碳积分未能达到要求,则须购买碳积分或者缴纳罚款。此碳积分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倒逼合作方进行低碳经济行为,以达到全产业链绿色低碳目的,在市场竞争中凭借绿色低碳的渠道优势占据有利地位。
2.4.2进行消费者激励
在有机农产品营销模式中借鉴由目前九所国家级碳排放权交易平台联合施行的“碳普惠共同机制”模式[8],引入消费者层面的个人碳积分管理机制:消费者在出行、就餐、购物和服务的消费过程中有意识地采取措施降低碳排放(碳足迹)所形成的“减排量”经科学量化后均可累计碳积分。就功能而言,碳积分类似日常的“消费积分”,能够兑换各种优惠权益。
碳积分管理体系将低碳直接与实惠和优惠挂钩,既为全民参与和响应低碳消费带来了正向的社会反响,还能形成立体的线上线下推广网络,充分利用主流商业宣传渠道,拓宽相关商品的售卖渠道。
3创新产销体系案例分析——“携农碳慧”智慧农贸市场
3.1碳足迹评价与碳标签运用以扩大市场占有率
本案例针对胭脂脆桃这一特定有机农产品,采用LCA法进行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评估。有机胭脂脆桃的生命周期过程涵盖了种植、采摘、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的每一个环节。
普通胭脂脆桃的种植过程中,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化肥施用和电力消耗两大方面。其中,氮肥的使用是碳排放的主要源头,其次是磷肥和钾肥,此外,农田灌溉、机械化作业等所需的电力、燃油消耗、人工操作等环节也产生了一定碳排放量。
相比之下,有机农产品通过特有的生产技术实现了有机胭脂脆桃种植的碳中和。利用家禽除草显著减少了0.1013kgCO2-eq/kg的碳排放,采用黄板等物理手段替代农药进一步减少了0.0248kgCO2-eq/kg的碳排放。在包装入库及分销零售阶段分别产生了0.0876kgCO2-eq/kg和0.0163kgCO2-eq/kg的碳排放。由于避免了大量合成化肥的使用,有机胭脂脆桃的整体碳排放量远低于普通胭脂脆桃,差异高达0.339kgCO2-eq/kg[11]。
根据有机胭脂脆桃的真实碳足迹数据制作碳标签,该碳标签详细记录了有机农产品种植、采摘、运输、加工、消费等生命周期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并折算为二氧化碳当量告知消费者。
贴有清晰明确的碳标签的有机胭脂脆桃,标注着该产品的碳排放量相较于普通脆桃减排了0.339kgCO2-eq/kg,不仅有力地证明了其绿色环保的品质,更是对农户在生产流程中积极采取减排措施的高度肯定,该碳信息披露创新手段显著增强了有机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优势,充分彰显了其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3.2运用数智化技术建立追溯体系以提升核心竞争力
携农碳慧平台在有机农业产业产销经营体系中利用数智化技术,从生产方式、经营管理、食品安全等方面作用于现代农业发展,通过严格的甄选流程和电子溯源系统,确保所有产品信息的公开、透明、独立、可溯源,以此倒逼农户标准化生产,实现有机农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及其市场信息的透明性。
其溯源信息包括:1)有机农产品的名称、规格、批次号、采摘或生产日期、产地、种植户或农场信息、种植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措施、价格变动情况等基本信息,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2)该批次有机胭脂脆桃从种植到销售生命周期过程的碳排放量,促进低碳消费理念的形成;3)产品质量检测报告、有机认证证书等,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在绿色消费趋势的推动下,有机胭脂脆桃因拥有碳标签及电子信息溯源码的环保、透明特性受到更多消费者青睐,销量显著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增加,其满意度和忠诚度也随之提高,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吸引更多的客户与合作伙伴。
3.3构建碳积分管理体系以激励供需双方
携农碳慧建立“碳积分双管理体系”:1)于供方而言,供方的低碳行为(比如:低碳种植;不使用农药、化肥;低碳运输等)皆可累计碳积分,而供方若出现违规使用农药化肥;超额使用电力、燃油等增碳行为则倒扣碳积分,以此倒逼供方进行低碳及标准化、科学化的有机农产品种植。2)于需方而言,需方的一切低碳行为均可累计碳积分,碳积分可用于兑换携农碳慧及其合作平台的指定有机农产品、低碳生活用品等实物商品,在鼓励消费者参与低碳行动的同时增加平台曝光度和用户粘性。
携农碳慧实施的“碳积分双管理体系”,将低碳与优惠巧妙联结,为农业产业形态的扩展及链条的纵向延伸提供了基础保障,助力有机农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需链和拓展生态链,带来了正向的社会反响,迅速在同质化农产品市场中脱颖而出。
4结语
本文聚焦有机农产品的创新型产销体系,以携农碳慧智慧农贸市场为例,将碳信息披露中的碳足迹及碳标签、碳积分管理体系作为有机农产品的核心优势与推广重点,借助数智化技术实现有机农产品的追踪溯源。经过探索与实践,该模式能够显著提升有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达成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局面,真正实现有机农产品产销体系的创新,为“种得好”变“卖得好”提供了新思路。后续仍需持续强化这一创新模式,加大数智化技术在有机农产品溯源领域的应用深度与广度,进一步优化碳标签与碳积分管理体系,提升其精准度和影响力,同时积极促进各相关方的协同合作,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农户以及消费者的积极性,凝聚强大合力共同推动有机农产品产销体系的稳健发展。期待本研究能够为有机农产品行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助力实现低碳发展与现代农业的深度高效融合,为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农业未来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鹏飞,蒋萧.“互联网+有机农业定制”背景下有机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创新模式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中),2018,(32):31-34.
[2]沙建英,齐鹏.天水花牛苹果特色农产品碳足迹评价及碳标签制度分析[J].中国果树,2021,(10):12-17.
[3]朱强,段继红,钱煜昊,等.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有机米碳足迹分析——以金寨县高山有机米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10):41-46.
[4]胡钰,丁斐,赵斌,等.小标签与大战略:农产品碳标签体系构建与实践[J].环境保护,2022,50(16):22-27.
[5]陈昊.一颗蒲江爱媛橙的“碳足迹”[N].四川日报,2023-12-13(007).
[6]丁斐,窦晓铭,宋杰.农产品碳标签体系:构成要素、国际经验与政策启示[J].环境保护,2024,52(Z1):42-47.
[7]丁嘉懿,陈志民,尹卓轩,等.基于微信小程序农产品可溯源电商平台开发[J].南方农业,2021,15(04):71-74.
[8]张金梦.“碳积分”进入寻常百姓家[N].中国能源报,2022-05-02(014).
[9]ISO 14067:2018 Greenhouse gases—Carbon footprint of products Requirements and guidelines for quantification[S].Switzerland: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2018.
[10]PAS 2050:Specification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life cyc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goods and services[S].London: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2010.
[11]ROIB S L,ELBEHRI A,HOSPIDO A.Carbon footprint along the Ecuadorian banana supply chain: methodological improvements and calculation tool[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12 2441-51.
作者简介:刘芷含,女,汉族,四川攀枝花人,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王 玮,女,汉族,四川攀枝花人,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碳资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