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事件应急档案管理体系建设
李琳
中船龙汇实业发展(上海)有限公司
重大事件应急档案是记录灾害发生、发展与应对过程的重要资料,对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应急机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从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我国在应急档案管理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管理的技术手段日益丰富,为应急档案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旨在通过对四次重大灾害事件档案管理的比较研究,深入剖析应急档案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重大事件应急档案管理体系,以提高我国应对重大事件的能力与水平。
一、重大灾害事件
1. 唐山地震
唐山地震是我国首次大规模开展灾害档案管理的实践。当时,档案管理主要依靠人工收集与整理,缺乏系统的管理机制与技术支持。档案收集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的救援指令、灾情报告等文件,对于民间救援行动、受灾群众的口述记录等重视不足。档案保存条件简陋,缺乏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部分档案在后续的保存过程中出现损坏、丢失的情况。
2. 汶川地震
汶川地震后,我国应急档案管理意识显著提高,档案收集范围大幅拓展,涵盖了政府、军队、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各方的救援行动记录,以及受灾群众的口述资料、照片、视频等。档案管理逐步引入信息化技术,建立了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提高了档案的存储与检索效率。然而,由于应急响应机制尚未完善,档案收集的及时性与完整性仍存在不足,部分档案在收集过程中出现重复收集、信息不一致等问题。
(一)应急响应分级对应的档案收集策略
根据我国的应急响应分级标准,重大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应急响应对应着不同的档案收集策略。
1. 特别重大事件
特别重大事件的档案收集策略应以全面、系统、及时为原则。档案收集范围应涵盖事件发生前的预警信息、事件发生时的救援行动记录、事件发生后的调查处理报告等。档案收集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整合。同时,应建立档案收集的协同机制,确保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办公。
2. 重大事件重大事件的档案收集策略应以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为原则。档案收集范围应重点关注事件的关键环节与重点区域,如救援行动的重点区域、受灾群众的安置情况等。档案收集应结合事件的特点,采用适合的技术手段,如对于火灾事故,应注重收集现场的视频监控资料、消防部门的救援记录等。
3. 较大事件较大事件的档案收集策略应以简洁高效、注重实效为原则。档案收集范围应主要包括事件的基本情况、救援行动的主要措施、事件的处理结果等。档案收集应注重时效性,及时收集与整理档案资料,为事件的后续处理提供有力支持。
4. 一般事件一般事件的档案收集策略应以规范管理、便于查询为原则。档案收集范围应主要包括事件的基本信息、处理过程与结果等。档案收集应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确保档案的质量与完整性。同时,应建立档案的查询与利用机制,方便相关部门与人员查询与使用档案资料。
二、标准框架构建
(一)前端介入机制:应急指挥部档案专员派驻制度
在重大事件应急响应过程中,建立应急指挥部档案专员派驻制度是前端介入机制的关键。档案专员应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与应急救援知识,能够及时、准确地收集与整理档案资料。档案专员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档案收集计划,明确档案收集的范围与重点;组织档案收集工作,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整理与分类,为后续的档案管理奠定基础。
档案专员派驻制度的实施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首先,应明确档案专员的职责与权利,确保其在应急响应过程中能够顺利开展工作。其次,应为档案专员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培训,提高其档案管理能力与应急救援能力。最后,应建立档案专员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鼓励其积极履行职责,提高档案管理质量。
(二)多源异构数据整合
1. 社交媒体信息的证据化保存技术
社交媒体信息在重大事件中具有重要的证据价值。然而,社交媒体信息具有海量、碎片化、动态变化等特点,给证据化保存带来了挑战。为了实现社交媒体信息的证据化保存,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首先,应采用数据爬取技术,实时采集社交媒体上的相关信息。其次,应采用数据清洗技术,去除无效信息与重复信息,提高数据的质量。最后,应采用数据存储技术,将清洗后的数据存储在安全、可靠的存储介质中,并建立数据索引,方便后续的查询与利用。
2. 现场影像资料的元数据强化方案
现场影像资料是记录重大事件发生过程的重要证据。为了提高现场影像资料的证据价值,需要强化其元数据。元数据是描述影像资料的基本信息,如拍摄时间、拍摄地点、拍摄设备、拍摄人员等。强化元数据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首先,在拍摄设备中嵌入 GPS 定位模块,自动记录拍摄地点的经纬度信息。其次,通过拍摄设备的时间同步功能,确保拍摄时间的准确性。最后,采用人工标注的方式,补充拍摄人员、拍摄目的等信息。
三、技术支撑平台
(一)基于 GIS 的应急档案时空坐标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应急档案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建立基于 GIS 的应急档案时空坐标系统,可以实现应急档案的可视化展示与时空分析。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档案数据的地理空间定位,将档案数据与地理坐标相结合,实现档案数据的可视化展示;档案数据的时空分析,通过分析档案数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为应急决策提供支持;档案数据的查询与检索,用户可以通过地理区域、时间范围等条件查询与检索档案数据。
该系统的建设需要整合多种技术手段。首先,需要采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高分辨率的地理影像数据,为系统提供基础的地理信息。其次,需要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档案数据进行地理空间分析与处理。最后,需要建立系统的网络架构,实现档案数据的在线查询与共享。
结论
重大事件应急档案管理是应对重大灾害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天津爆炸和新冠疫情四次重大灾害事件档案管理的比较研究,本文构建了重大事件应急档案管理体系的标准框架,探讨了基于 GIS 的应急档案时空坐标系统和联邦学习在跨部门敏感数据共享中的应用,并借鉴了日本和美国的国际经验。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应急档案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有助于提高我国应对重大事件的能力与水平。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深化技术应用,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应急档案管理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与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