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色建筑设计中的节能结构研究

作者

杨闯 张现文

山东天齐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建筑行业已成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建筑领域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因此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兼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建筑形式,正日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重视。在绿色建筑体系中,节能结构不仅承载着传统建筑的结构功能,更承担着隔热、保温、采光、通风等多重节能作用,是绿色建筑实现节能环保目标的关键环节。节能结构的优化设计,不仅可以在建筑使用过程中大幅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运行成本,同时也是缓解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本文将围绕绿色建筑设计中的节能结构展开深入研究,系统分析其设计原则、技术路径与实际应用成效,探索提升绿色建筑能效水平的有效途径,为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经验。

一、绿色建筑中节能结构的设计原则与类型分析

绿色建筑中的节能结构设计,需遵循“因地制宜、综合节能、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气候区域、地理位置和功能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结构设计策略。节能结构类型主要包括被动式节能结构、主动式节能结构以及结构与设备系统协同节能设计等多种形式。被动式节能结构通过合理利用自然通风、日照遮蔽、围护结构隔热等手段实现热环境调节,无需或极少依赖机械设备,具有能耗低、运行稳定等优点。例如,厚墙体结构、高性能隔热玻璃、屋顶绿化系统等均属于被动式节能设计的典型应用。主动式节能结构则强调与智能化设备协同工作,通过智能遮阳、可调光电玻璃、太阳能一体化构件等新型技术手段,提高建筑能源使用效率。此外,节能结构还需充分考虑建筑形态对能源传递的影响,如建筑朝向、体型系数、开窗比例等参数均直接影响建筑的能耗水平。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节能结构不仅是一项技术手段,更是建筑整体设计理念的重要体现。

二、围护结构节能性能优化设计探讨

建筑围护结构是建筑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分界界面,其热工性能直接决定了建筑的能量流动与室内热环境质量。围护结构节能优化应从材料选择、构造形式、热桥控制、气密性处理等多个方面入手。在材料方面,应优先采用具有良好隔热性能和环保特性的材料,如聚氨酯保温板、真空绝热板、发泡玻璃保温砖等,这些材料导热系数低,热惰性好,能有效阻止热量交换。在构造形式上,多层复合围护结构具有较好的节能性能,其通过设置保温层、空气间层和反射层等,可以有效减少热传导和辐射。在热桥控制方面,通过优化节点设计、设立热断桥构造、采用保温型连接件等方式,可以有效减少结构部位的能量损失。气密性方面,通过加强门窗缝隙密封、采用高气密性门窗系统和外墙防风封闭层等措施,可有效防止空气渗透带来的能量浪费。此外,围护结构的透明部分如门窗及幕墙系统,应在满足采光需求的前提下,采用高性能中空玻璃、遮阳系统与智能调光技术,以实现能耗与舒适度的双重优化。

三、节能型结构系统与建筑功能的融合设计

绿色建筑中节能结构的设计不仅仅是围护性能的优化,还包括结构系统与建筑功能之间的协同融合。结构系统本身的布置、形式与空间组织对建筑的通风、采光和遮阳等节能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例如,框架 - 剪力墙结构通过合理布置内外墙体,可以在满足承载要求的同时增强建筑物体形的紧凑性,减少散热面积。张拉膜结构和空间网架结构由于其大跨度、轻质化的特点,有利于屋顶自然采光与通风系统的集成设计。在公共建筑中,如展览馆、体育馆等,常采用双层幕墙结构,内层以保温隔热为主,外层则实现遮阳和通风调节,两层之间形成空气缓冲区,可有效减少能量传递。此外,将太阳能电池板、光伏组件、风能装置等新能源利用系统集成于建筑结构中,形成“建筑- 结构- 能源”一体化系统,不仅提升了建筑的能源自给能力,也节省了传统结构附加构件所需的能耗和材料使用。

四、新型节能材料在绿色建筑结构中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节能材料在绿色建筑结构中的应用不断拓展,为节能结构的性能提升提供了坚实支撑。目前广泛应用的节能材料主要包括超低导热保温材料、高性能窗体材料、可调节光热特性的智能材料、复合节能结构材料等。相变材料是一种具有潜热储存功能的新型材料,可通过吸收或释放相变热来调节室内温度,在围护结构中应用广泛。气凝胶材料因其超低导热系数和轻质高强性能,成为高端绿色建筑外墙保温的优选材料。智能调光玻璃和光致变色材料可根据环境光强自动调节透光率,实现自动遮阳与室内光线调节。

五、绿色建筑节能结构技术的综合实践与案例分析

在实际工程中,绿色建筑节能结构技术的应用需结合建筑类型、气候条件、使用功能等因素进行系统整合,形成具有可复制性的综合解决方案。例如,在广州某绿色办公楼项目中,采用了双层中空 LOW-E 玻璃幕墙结合外遮阳系统、外墙保温装饰一体化板材、屋顶绿化与雨水收集系统、地下风井自然通风系统,实现了建筑全年运行能耗比传统建筑降低 40% 以上。又如北京某科研楼建筑,结合建筑朝向布置、采光井设置、地下蓄冷蓄热技术及 BIM 能效分析工具,从设计源头实现结构节能优化,使建筑在冬季保温夏季隔热方面表现优异。

结论

绿色建筑设计中的节能结构是实现节能环保目标的关键环节,其涵盖了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优化、结构系统与能源系统的集成、以及新型节能材料的创新应用。通过因地制宜的节能结构设计,可以显著降低建筑能耗,提升环境舒适度,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本文系统分析了绿色建筑节能结构的设计原则、优化路径与实际应用,结合多项工程案例,验证了节能结构在提升建筑能效方面的显著作用。未来,应进一步推动节能结构技术的标准化、模块化与智能化发展,强化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系统集成,促进绿色建筑理念的广泛普及与深入实践,为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侯继尧 , 王军 , 侯燕 . 一座优秀的“绿色建筑”杰作的“移植”与再创作 [J]. 福建建筑 ,2001,(01):21-23.

[2] 高广华 , 张健 . 不可忽视的夏热冬冷地区空调建筑节能问题 [J]. 四川建筑 ,2001,(01):27-29.

[3] 孙杰 . 传统民居与现代绿色建筑体系 [J]. 建筑学报 ,2001,(0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