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致病性沙门氏菌PCR鉴定体系的建立
张趁华
莆田学院 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福建莆田 351100
作者简介:张趁华,(1984-),女,汉族,籍贯:河北石家庄,学历:博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生物医学工程,
资助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J05212);莆田学院教改项目(JG202391)。
摘要:大多数沙门氏菌存在于肉类、水产类等食品中,严重危害家畜和人类的健康,而且有多种血清型。建立5种沙门氏菌的PCR鉴定体系,可以将甲型副沙门氏菌、乙型副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鼠沙门氏菌区分开来,具有一定的市场应用价值。
关键词:PCR;鉴定;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存在于肉类、水产类等食品中,造成食品污染[1,2],严重的造成食物中毒,导致免疫损伤,严重危害人体健康[3-5],与人类的疾病密切相关。目前沙门氏菌鉴定的方法常用血清学检测[6,7],但沙门氏菌血清学有2500多种,且血清学检测操作繁琐,检测时间长。
甲型副沙门氏菌、乙型副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鼠沙门氏菌为常见的沙门氏菌,能引起人类传染病或食物中毒[8],建立一种快速鉴定区分这5种沙门氏菌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治疗与防治。
1、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均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获得。
1.2 基因组提取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扩培后,利用细菌基因组提取试剂盒进行6个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1.3 基因组DNA鉴定
用NanoDrop 2000分光光度计(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测定提取的DNA的浓度和纯度,在-20℃下储存直至使用。
1.4 序列分析
对比分析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杆菌的基因,筛选出flic基因,可用以设计物种特异性引物。
1.5 引物设计
虑及引物对可用于多重PCR,同时兼顾flic基因特异性和产物大小情况,设计引物。
1.6 引物特异性检测
以6个标准菌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上述设计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PCR所用酶为Easy Flash PCR MasterMix (PR0202007, Easy-Do Biotech, China),PCR体系如下: 10 μl 2×Easy Flash PCR MasterMix,0.8 μl 上游引物(10 μM),0.8 μl 下游引物(10 μM),<0.2 μg DNA 模板,加ddH2O至20 μl。预变性,98℃,30 sec;变性,94℃,10 sec,退火,60℃,15 sec,延伸,72℃,90 sec,30个循环;终延伸,72℃,1 min。
2 结果
2.1 基因组DNA提取鉴定结果
利用细菌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的基因组DNA的浓度为100ng/μl左右,浓度适中;OD260/OD280指标为1.81-1.86,说明无明显蛋白质和RNA污染,DNA质量较好;OD260/OD230指标均大于2.0,说明盐残留少(表1)。
2.2引物序列
5个菌株flic基因的5端和3端序列的同源性较高,而中间序列的差异大,设计物种特异性引物如表2所示。
2.3引物特异性检测结果
利用上述设计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图1-图5,泳道1-6分别为鼠沙门氏菌、乙型副沙门氏菌、甲型副沙门菌、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为模板的扩增结果;M为DNA marker)显示,菌种特异性引物均只能扩增靶菌株的flic基因,说明引物特异性良好,可用于5种沙门氏菌的多重PCR鉴定。
3、讨论
在过去的研究中,沙门氏菌常用血清学进行检测鉴定,该方法耗时长,检测步骤繁琐,且沙门氏菌拥有多种血清学。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是常见的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危害人类健康的沙门氏菌,对这5种沙门氏菌建立多重PCR鉴定体系,可以快速、准确的鉴定区分这5种沙门氏菌,从而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和措施。
参考文献:
[1] 杨菁,罗荣爱,马妮,等. 云南省熟肉制品中沙门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污染状况调查[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24,47(5):463-467+480.
[2] 宋晟, 郭焜鹏, 张海韵, 等. 生鲜畜禽肉中沙门氏菌污染情况调查[J]. 食品安全导刊, 2020, (15) :2.
[3] 李静,徐贵永,张静.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调查[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0, 15(3):2.
[4] 李代波,黄建军,郭德镔,等.一起由沙门氏菌合并副溶血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2):202-205.
[5]宋秋坤,赵雯婧,王轶,等.一起农村宴席引起的肠炎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分析[J].现代疾病预防控制, 2021(3):252-255.
[6] 吴静芸,王于慧,郭义妹.比较分析血清学鉴定与全面生化反应在沙门氏菌检验中的应用[J]. 基层医学杂志, 2024,28(26):67-69.
[7]杨敬金.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实验室检测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 2020, 34(2):2.
[8]余树坤,刘浪,谭雅心,等.1起ST19型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溯源分析与探讨[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4, 40(1):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