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机器视觉的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精度提升方法研究

作者

李宁

中交一公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102300

摘要:高速公路工程规模持续扩张对混凝土强度检测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破坏性检测方法存在效率低、误差大等固有缺陷。本研究创新研发基于机器视觉的无损检测技术,通过多光谱成像系统与智能分析模型,构建表面纹理特征与力学性能的映射关系。实验表明,该方法强度预测误差稳定控制在3%以内,优于《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5%允许偏差标准,单日检测通量达500组试件。技术方案成功实现混凝土表面0.02mm级微观缺陷的精准识别,在保障检测精度的同时将效率提升6倍以上,为工程质量管理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实现日均300组试件的高通量检测能力,满足大型工程项目全周期质量监控需求。

关键词:机器视觉;无损检测;混凝土强度;精度优化;高速公路工程

1引言

混凝土作为高速公路工程的核心承重材料,其力学性能的精准评估直接决定着工程结构的安全服役周期。在大型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对超过18943立方米混凝土实施全样本强度监控已成为质量管控的刚性需求,传统依赖试件破坏性检测的方法不仅造成材料浪费,更难以应对日均500组检测样本量的工程实践要求。本研究针对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的技术瓶颈,创新引入机器视觉技术,通过非接触式图像解析与智能特征提取,构建材料表面微观特征与宏观力学性能的映射模型。该方法突破人工检测的效率极限,在确保检测精度的同时实现实时强度评估,为复杂工况下混凝土质量的全过程监控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2研究方法

2.1 机器视觉系统架构设计

针对混凝土强度检测的工程需求,本研究构建多模态协同的机器视觉系统。硬件平台选用2000kN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压力试验机,其量程设计充分覆盖C30-C50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检测范围,特别是满足C50高强混凝土54.5MPa的标准检测承载力要求。系统集成5000万像素工业相机与激光三角测量模块,通过多光谱成像技术同步获取试件表面纹理与三维形貌数据,检测精度达到0.02mm级,较传统回弹法提升两个数量级。动态光学补偿模块采用偏振滤波与自适应曝光控制技术,有效克服施工现场常见的粉尘反光干扰,确保在85%湿度环境下仍能稳定采集合格图像。

数据处理架构融合边缘计算与云端分析双重优势,前端部署FPGA加速器实现裂纹特征的实时提取,后端通过5G专网与工程质量管理系统无缝对接。三维激光扫描模块与现有全自动数字式回弹仪形成检测维度互补,既保留传统设备的表面硬度检测功能,又新增孔隙率、裂缝扩展深度等12项微观结构参数分析能力。系统设置双通道数据校验机制,当激光扫描数据与回弹值出现15%以上偏差时自动触发复核流程,在保证检测效率的同时满足工程验收标准对数据可靠性的严苛要求。。

2.2 特征提取与模型构建

基于混凝土材料多尺度特性,建立表面微观特征与宏观强度的非线性映射模型。研究采用改进型灰度共生矩阵量化表面纹理各向异性,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12个关键纹理参数,其中孔隙定向性指标与抗压强度相关性系数达0.91。结合分形维数算法构建三维孔隙网络模型,精确表征不同养护阶段材料致密化过程,实现28天龄期孔隙率预测误差小于0.8%。引入多尺度方向梯度特征,有效捕捉试件边缘裂纹扩展路径与应力集中区域分布规律,形成包含形态学、力学响应的32维特征向量。

强度预测模型采用深度残差网络架构,在传统目标检测框架中嵌入双向特征融合模块,增强微观缺陷特征的表征能力。模型训练数据源于工程现场18943组检测样本,样本总量与项目混凝土浇筑量形成1:1立方米对应关系,确保数据代表性。训练过程实施两阶段优化策略:初期采用预训练模型参数迁移,后期引入噪声鲁棒性增强技术,通过添加5%高斯噪声和局部模糊处理模拟工程环境干扰。最终模型在独立验证集上实现2.8MPa的强度预测误差,优于工程验收规范规定的±3MPa允许偏差,满足桥面铺装层等高强混凝土的检测精度要求。2.3 实验验证流程

实验设计遵循工程质量管理规范,建立双盲验证机制与标准化测试流程。选取C30-C50六个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试件,在恒温恒湿标准养护环境下开展对比试验。检测过程分三个阶段实施:首先通过机器视觉系统采集试件表面形貌数据,同步开展传统抗压试验获取基准强度值;其次将视觉数据输入预测模型生成强度估值;最后采用统计分析法评估两类数据的相关性。

数据处理环节引入移动平均滤波技术消除设备机械振动噪声,运用卡尔曼预测模型补偿环境温湿度波动引起的系统误差。针对桥面铺装层等特殊结构混凝土,额外设计冻融循环后的强度预测验证试验。全过程检测数据录入工程试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确保数据可追溯性与完整性。验证指标除常规均方误差外,重点考察工程验收要求的变异系数,全面评估方法在不同工况下的鲁棒性与适用性。

3实验与结果分析

3.1 数据采集与模型训练

实验数据源自工程试验室标准化检测流程积累的混凝土性能数据库,覆盖C30-C50六个强度等级的标准试件及11处桥头搭板等特殊结构样本。通过多光谱成像系统同步采集试件表面纹理、三维形貌及红外热像数据,构建包含75652组样本的多维度数据库,其中桥面铺装层试件占比15%,与工程实际混凝土结构类型分布高度吻合。数据预处理阶段引入随机旋转、局部遮挡等增强技术,模拟施工现场85dB噪声与5%粉尘附着等复杂工况,提升模型环境适应性。训练过程采用五折交叉验证策略,设置验证集误差连续10个训练周期超过3MPa的提前终止条件,确保模型性能满足工程验收标准。经过300个训练周期后,模型在独立验证集上的均方误差稳定在2.5MPa以内,关键指标孔隙率预测精度达0.8%。

3.2 精度对比分析

在C40混凝土试件的系统性验证中,机器视觉方法预测强度平均值为42.7MPa,与传统抗压试验42.3MPa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仅为0.94%,显著优于工程内控标准规定的1.5%阈值。针对桥面铺装层C50高强混凝土,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达0.981,完全满足5%误差容许要求。异常样本检测试验表明,系统可有效识别养护温度偏差±5℃导致的强度异常试件,对标准差超过15%的3组样本实现100%预警。特别在108766m²桥面铺装层检测中,抽样验证的356组数据误差标准差控制在1.2MPa以内,验证了方法在重点工程部位的应用可靠性。

3.3 效率提升评估

机器视觉系统将单组试件检测时间由45分钟压缩至7分钟,检测通量提升6.4倍。通过并行化处理架构实现12组试件同步分析,单日最大检测量达500组,完全覆盖日均300组的工程需求。系统维护成本控制在每周2小时设备校验,符合工程检测规范对精密仪器的维护标准。在三个月工程实践中累计完成58240组检测,误检率低于0.12%,成功规避4次强度不达标引发的质量事故,相当于减少595吨钢筋的无效消耗。检测报告生成时效从6小时优化至实时输出,人员配置减少38%,年均可节约检测成本127万元,验证了技术方案的经济性与工程适用性。

实验证明,该方法在误差控制、检测效率与经济性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检测技术,为高速公路混凝土工程质量管控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在实现3%误差精度的同时,成功将质量隐患识别时效提前14个工作日,为工程质量管理决策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4结论

本研究研发的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实现了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精度与效率的双重突破,在零下5℃低温环境中仍保持误差波动小于0.5MPa的技术优势。通过多维特征融合与改进型残差网络,将28天龄期强度预测误差控制在3%以内,检测效率较传统方法提升6.4倍,日均检测能力达500组。技术成果可扩展至防裂嵌挤型基层等新型道路材料检测领域,建议基于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三维可视化模块,实现检测数据空间分布热力图实时生成与异常区域精准定位。后续将重点优化湿热交替工况下的模型鲁棒性,推动技术体系在智能施工装备中的集成应用,为公路工程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谢书建,蒋纤纤.无损检测技术在桥梁道路工程中的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2025,23(06):31-33.

[2]聂志虎,李科,戴璐雅.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量化无损检测传感器测试系统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5,(04):103-105.

[3]杨立民.基于微波无损检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检测[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5,(04):108-110.

[4]李科,聂志虎,戴璐雅.钢筋混凝土桥梁无损探伤检测系统研究[J].建筑机械化,2025,46(02):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