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的协同发展研究
马记强
荆门市生态环境局屈家岭分局 431821
摘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中,高度强调水环境污染治理在其中的综合应用效益,这也是现阶段生态修复工程当中的一项推进重点。若长时间采用单一的水环境保护方案,则无法从根源上去改良区域间存在的各类生态环境问题,进而引发更多隐患风险。这便需要相关工作者站在生态环境管控的角度上,对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之间的协同发展进行综合研究,为区域间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相应助力。
关键词:水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工程;协同发展
引言
我国水资源总量相对较多,但存在水资源分布不均与旱涝灾害频发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水资源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水资源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对受到污染的水资源开展综合治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解决当前水资源社会需求的一种有效途径。现阶段,国内高度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广泛存在有水资源保护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特别是生态修复工程之间的协同效果不达标问题,阻碍了水资源的可生和循环利用,造成水资源的浪费。由此,要对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当中的各项内容展开综合分析,提升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质量。
1生态修复工程的概念
从现阶段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情形上来看,针对于水资源的各项污染治理工作主要强调将各类净化方案应用到其中,而水环境的保护工作会涉及到各类新型修复技术,若长时间采用单一修复方案则无法从根源上实现水环境与周边生态的综合修复。由此,需要相关部门从生态修复工程原理的角度上去选择各项方案,并在为水环境保护提供优质助力的基础上,强化针对水体污染的综合治理质量。现阶段生态修复技术在应用当中能够整合生态学技术优势,配合利用生物自身所具备的分解代谢能力来实现生态系统的内部调节,减少水环境中各类污染物总量的同时调整区域间水环境生态结构[1]。
2现阶段水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过度开发
为满足农作物生长所产生的各项需求,许多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选择抽取区域间地下水来进行灌溉,进而导致当地地表径流量下降的同时地下水位过低。这种情况不仅会减少水体的蓄水能力,还会影响水体自身所具备的生态调节功能,使得水生生物丧失栖息地且水生植物总量减少,最终削弱水体的自然调节能力。并且水资源的过度开发还会涉及到工业排污和城市排水等人类活动,过度开发使得这些活动对水体的污染压力增加,水中污染物浓度异常升高的同时破坏水体环境的自主修复与调节能力,且工业废水、农业化肥以及农药残留在进入水体之后均会对水生物种群造成一定的破坏,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进而威胁到人类的饮用水安全与身体健康[2]。
2.2水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水体自身所具备的自净能力可以直接反应当前水环境的平衡指数,这是由于水体中存在的各类微生物与水生植物能够对各类有机物与污染物进行分解,确保水体中含有的各类物质比例保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下。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尤其是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水体所承受的污染负荷总量与过去相比呈现出一定的激增表现。若水体中污染物浓度超过水体自净能力的阈值,则水环境中各类生物的生长发育及其生态功能便会受到直接损伤,这种情况在工业废水直排、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等背景下尤为严重,导致水体内的氧气含量降低,水生生物的生存条件恶化,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2.3部分地区环境监管能力相对欠缺
部分地区在推进水环境管理与生态保护方面的工作时,往往会受到自身经济发展程度与资金支持能力的影响,在水生态管理与社会效益平衡之间存在较多的问题,缺乏针对当前流域生态管理与水环境调控的日常管理与调研,最终使得当地环境监管能力与预期之间存在有较多的偏差。并且从实际工作内容上来看,现阶段国内所推进的环境监管工作要求具备良好专业素养与综合技术能力的人员参与到其中,但是部分地区会因环保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等因素,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培训,导致环保人员在处理水污染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更有部分地区虽然已经建立了一定的环境监管制度,但这些制度的实施细则与对应监管措施之间偏差较多,使得相关工作者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将各项环保法规与管理政策落实到位。尤其在地方政府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时,环境保护工作通常会被放置在次要位置,最终导致环境监管制度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
2.4污染防治投入力度不达标
针对水环境的各项保护工作会产生较高的资金投入需求,但是部分地区会受到自身经济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在生态环境管控与污染防治投入力度方面出现较多的问题,最终导致工业废水、居民生活废水处置不到位,配套废水处理设施搭建不到位。若未从污染源头实现污染排放的综合管控,则无法充分发挥生态修复工程在水环境治理当中所具备的综合应用效益。并且水污染防治工作本身涉及建设和维护污水处理设施、监测水质、开展环境整治和恢复等方面。然而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不足,使得其难以承担起有效的污染治理工作。若在资金投入方面出现问题,则会使得致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进度缓慢,已有设施的维护保养不到位,部分区域还会出现生态环境倒退等问题,限制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的实际推进质量。
3生态修复工程在水环境保护当中的应用原则
3.1自然生态应用原则
相关工作者在将生态修复工程运用于环境保护方面时,需要对当前治理水域具备的各项自主调节能力进行综合调研,明确当前水域的发展状态,避免对原有水环境造成大范围改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应用水域内所具备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其中的综合应用效果。配合生态修复工程与水环境所具备的自主调节能力,逐步搭建起具备良性循环能力且抗污染能力强的水环境生态治理防控机制。
3.2可持续性应用原则
各类生物在生长繁衍的过程中均离不开水,因此区域间水环境管控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当地野生动植物种群总量,相关工作者在参与水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时,需要对目标水域进行综合性调研,分析水域中存在的各类污染问题,寻找水环境受损的主要因素。这部分工作可以帮助技术人员在选择生态修复技术时实现对症下药,从根源上去提升目标水环境的抗风险能力,实现生态修复效果的持续性,避免治标不治本等情况的出现。
4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的协同发展方案
4.1建立起人与水环境和谐共处的观念
这是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的工作,若想要实现群众生产生活与水环境和谐共处的局面,就要对当前水环境保护工作与各项生产所产生的污染排放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从社会发展历程上来看,人类发展早期将水资源视作一类可无限开采的资源,没有对水资源有深刻的认识,缺乏水资源利用的长期规划。并将各类污染物不加治理直接排入水体中,从而在造成可用水资源总量下降的同时,破坏水生生物的生长繁衍环境。若想要构建起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之间的协同发展机制,就要提高群众对水资源的认识,引导社会群众主动参与到水资源保护当中,实现水资源综合应用的基础上,减少污染物放量[4]。
若想要带动群众建立起与水环境和谐共处的观念,则需要从根本上提升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传播水环境保护知识的过程当中协助人们加深对水环境保护工作影响力的正确认知。相关工作者在实际工作当中需重视起教育宣传在其中的综合应用效果,配合学校教育、社区活动、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帮助群众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和水环境的脆弱。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只有带领社会群众真正理解水环境与群众生活之间存在的各项关联,明确水污染对健康、经济和生态的多重影响,才可以将各类针对水污染治理的工作落实到基层。而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往往会忽视针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工作,导致水资源在开发当中存在有过量消耗与受污染等问题,这便需要相关部门重视起绿色生产与其对应的各项消费活动,将节水环保的相关理念融合到群众生活当中。在工业生产方面则要监督企业使用各类清洁生产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废水与污染物的生成总量,从源头把控污染物排放问题并避免对周边水体造成损伤。
4.2强化绿色环保经济建设
现阶段国内在推进水环境保护工作与生态修复方面的工作时,高度重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直接的贴合程度,配合发展绿色环保经济的基础上带动区域间经济发展模式向着生态友好化方向转变,进而规避对区域间水环境生态治理造成二次损伤。而在强化绿色环保经济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相关工作者对经济结构转型方面的内容予以充足关注,带动区域间经济结构从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向低碳、绿色、可持续的经济模式转变。因此相关工作者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对区域间经济结构进行全面优化,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并发展循环经济。利用这一类转型工作,能够最带限度降低工业生产当中所产生的各类污染源,减少资源浪费问题并为水环境的自主修复以及生态保护提供相应空间。
而绿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关键。地方部门在推进水污染防治方面的工作时,可将各类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与其对应设备应用到其中,以此来大幅度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减少对水体所产生的污染负荷。绿色科技在创新而过程中也涵盖了针对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污染物减排技术等方面,这些技术不仅能够提高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率,还能够降低各项生产工作对周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由此能够明确,各个地区在推进绿色环保经济的建设工作时均会涉及到金融领域,因此要搭建起适合当地经济建设需求的绿色金融体系,通过各类融资与扶持政策来支持环境友好型项目,尽可能满足各类企业所产生的绿色融资需求[5]。这类方式在应用当中不但可以带动各类生态保护项目落实到位,还可以带动社会资本向着环保领域逐步流动,进而建立起适合于当前生态修复工程需求的良性经济循环。
4.3将水生动物修复技术应用到其中
水生动物在生长与繁殖时能够主动参与到各类水环境物质循环当中,相关工作者在推进水环境生态修复方面的工作时,可以整合当前区域内存在的各类水环境管控问题,调研水域中水生物种群分布来引入恰当的水生动物,逐步消耗水体中过量水藻与有机质的基础上降低水体出现富营养化风险。这类水生动物在生长当中还可以补充水环境食物链中存在的各项空缺,实现生物之间多方位制衡的基础上改良水环境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带动水生动植物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的生长状态。
在具体的工作方面,相关部门可利用人工放流和重建栖息地等方式来恢复水环境内水生动物原有种群结构。许多水体遭受污染问题或生态破坏后,水生动物的数量和多样性均会呈现直线下降趋势,此时可配合区域间种群调研工作来筛选出具备较强生长繁殖能力的水生动物,将其放流到水环境当中,配合修复水生动植物栖息地来促进其种群恢复。其中相对具有代表性的有重建水草区和湿地环境,改良水体生态功能的同时逐步提高区域间水质,助力生态系统向着更为稳定的方向发展。后续可通过定期监测水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健康状态和生物行为来综合评估水体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各项变化,并且各项监测数据还可以协助技术人员精准识别当前水环境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修复。并且在水环境修复的过程当中还要根据当前区域内物种分布结构来选择适宜的水生动物种类,严格管控放生数量从而确保其与水体的生态环境恢复需求之间保持相对平衡[6]。
4.4将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应用到其中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当中强调植物自身所具备的净化吸收能力,将水中污染物和水生植物微环境特性作为工作基础,多方位治理水环境中存在的各类污染物。水生植物在生长当中能够通过根系吸收、拦截并转化水体中的有机质以及各类污染物,以此来有效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其中浮萍、芦苇、水草等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减少藻类的过度生长从而降低水体的浑浊度。此外这些植物的根系能够稳定文水体底泥,减少底泥中污染物总量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当前水体环境。水生植物在生长当中不但能够为各类水生动物提供对应的栖息地,满足其采食需求的同时还可以优化水生动物所具备的繁殖能力。而水生植物通过形成植物群落,可以创建相对复杂的生态结构,强化当前水环境所具备的生态稳定性与抗扰动能力。
由于水生植物修复工作在应用当中容易因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出现生态效益受损的情况,因此在推进水生态修复时需要严格管控水生植物的筛选方面,规避将外来植物引入其中的基础上提高区域间水环境抗压能力。这方面工作在推进当中还需要地方部门加强对修复区域的监测和管理,定期评估植物的生长情况和生态效果,及时调整修复措施。通过科学管理和监测,可以确保水生植物修复技术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减少生态环境中的各类潜在风险[7]。
4.5人工净化技术
这方面工作在推进当中,主要通过人工干预来逐步减少水体中各类污染物的总含量,也是目前生态环境保护当中的主要工作方案之一。超微净化处理技术等新型水质处理技术在应用当中,能够对水体中存在的各类有害物质以及过量有机质进行多方位调控,逐步增加水体中氧气总量的基础上确保水体逐步恢复到原有溶氧状态,帮助水生动植物来对水中存在的各类污染物进行分解,带动区域间生态环境向着更为稳定的方向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的协同发展进行研究时,可以从建立起人类与水环境和谐共处的观念、强化绿色环保经济建设、将水生动物修复技术与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应用到其中、人工净化技术等几个方面,去逐步改良水环境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出生态修复工程在其中的综合应用效果,提升水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亮.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的协同发展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4,5(09):189-191.
[2]梅林武.水环境保护工程中的生态修复治理技术[J].科技资讯,2024,22(07):200-202.
[3]卫玲伊,王伟荔.水质生态监测与水环境保护的关键技术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4,5(01):32-34.
[4]胡浩.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23,21(14):108-111.
[5]武春霞,冀辉.生态修复治理技术在水环境保护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12):98-100.
[6]孔维芳.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措施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06):73-74.
[7]颜妮.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与治理修复的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0):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