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绿色低碳修复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

王玉升 孟盈盈 周亮

中科华鲁土壤修复工程有限公司 邮编:2530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绿色低碳修复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随着工业快速发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推动绿色低碳修复技术成为解决污染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绿色低碳修复技术的概念、特点、存在问题及难点,提出三大策略,并结合理论与案例进行阐述,以期为我国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绿色修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地下水修复;绿色低碳;修复技术;对策分析

引言: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亟待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引下,探索绿色低碳修复技术,减少传统修复技术的碳排放量,对于实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的经济、合理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将从绿色低碳修复技术的概念、特点出发,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政策引导与法规完善

政策引导与法规完善在推动绿色低碳修复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为修复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和政策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的颁布,是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一座里程碑,它不仅明确了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责任主体和监管机制,还强调了绿色低碳修复的重要性,为后续的法规制定和技术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等配套文件的出台,进一步细化了土壤修复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流程,为实践中的绿色低碳修复提供了具体的指导。[2]这些文件不仅规范了修复技术的选择与应用,还强调了修复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了修复技术向更加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3]进入2023年,随着《关于促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绿色低碳修复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发布,我国在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绿色低碳修复方面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意见》不仅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在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方面的经验教训,还深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政策措施和技术指南。《意见》的亮点之一在于其明确提出了绿色低碳修复的目标和要求,鼓励采用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环境友好型技术,减少传统修复技术带来的能耗和排放。[4]同时,《意见》还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绿色低碳修复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升级。以某省生态环境厅为例,该厅积极响应《意见》号召,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实施细则。这些细则不仅明确了绿色低碳修复的具体要求和技术标准,还明确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分工和考核机制,确保了绿色低碳修复工作的有效推进。在该实施细则的指导下,该省成功推动了多项绿色低碳修复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改善了土壤环境质量,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技术创新与研发

绿色低碳修复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作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正逐步成为实现土壤污染修复目标的关键驱动力。[5]面对传统修复技术如物理法和化学法所固有的高能耗、二次污染等弊端,探索并推广更加环境友好、能耗低的绿色低碳修复技术显得尤为迫切。生物修复与植物修复技术作为绿色低碳修复领域的佼佼者,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崭露头角。[6]这些技术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修复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污染土壤的可持续治理。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利用特定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而植物修复技术则借助超富集植物对特定污染物的吸收、积累、转化或降解能力,实现污染物的去除和土壤生态功能的恢复。[7]某科研机构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生物修复技术。该技术以特定微生物为核心,通过精准筛选和优化培养,构建出高效稳定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能够针对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特异性吸附和转化,有效降低了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并减少了重金属向地下水及食物链的迁移风险。相比传统修复方法,该技术不仅修复效率高,而且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更重要的是,它几乎不产生二次污染,对环境影响极小。该新型生物修复技术已在多个污染场地进行了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实际操作中,科研人员首先对污染土壤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及分布范围。随后,根据污染特征选择合适的微生物菌株进行接种,并通过调控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pH值等,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复处理,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明显降低,土壤生态功能逐渐恢复,为后续的土地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多方参与与协同治理

在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的绿色低碳修复过程中,构建一个由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框架至关重要。这种多方联动的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提升修复效率,还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众环保意识,推动修复工作向更加可持续、绿色的方向发展。某市政府在这一领域树立了典范,通过与多家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了一项污染场地的绿色低碳修复项目。政府作为引领者和推动者,首先制定了全面而具体的政策框架,明确了修复的目标、原则、责任分工及激励机制。这些政策不仅为项目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还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助等多种方式,降低了企业的修复成本,激发了企业的参与热情。[8]企业作为修复工作的主体,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修复工作。它们利用自身在技术研发、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创新绿色低碳修复技术,提升修复效率和质量。[9]同时,企业还加强了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的合作,引入先进理念和技术手段,为项目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组织和公众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社会组织利用其专业性和独立性,对修复工作进行了全面、客观的监督和评估,确保了修复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公众则通过参与听证会、咨询会等活动,表达了对修复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形成了强大的社会监督力量。此外,公众还通过媒体宣传、教育普及等方式,提高了对绿色低碳修复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多方协同努力,该污染场地的绿色低碳修复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得到了有效去除,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更重要的是,这一项目还促进了绿色低碳修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其他类似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

结论: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的绿色低碳修复是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通过政策引导与法规完善、技术创新与研发以及多方参与与协同治理三大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绿色低碳修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实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的经济、合理和可持续利用。未来,应继续加强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我国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绿色修复工作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王积才,秦登,包雨婕.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绿色低碳修复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4,5(12):90-92.

[2]王志勇.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21):67-69.

[3]凌莉莉.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发展分析[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11):43-45.

[4]庞少君,洪志平,王欣.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发展分析[J].化工设计通讯,2022,48(10):177-179+194.

[5]张秋子.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专利与行业发展分析[J].清洗世界,2023,39(08):94-96.

[6]王亚鹏.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发展分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13):39-40.

[7]赵林.关于地下水环境污染治理与风险防范探讨[J].大众标准化,2022,(08):39-41.

[8]包焱.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中高浓度氨氮修复工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20.

[9]张强.场地污染土壤调查及评估研究[J].节能与环保,2019,(09):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