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评价的几点思考

作者

白江桥

康巴什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摘要:建设高质量课程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课程高质量发展需首先解决质量标准及评价的问题,关键在于建构的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因为只有系统、科学的课程质量评价才会使课程设计更合理,决策更科学,实施更有效。

一、课程评价的概念与功能

课程评价的定义有很多,泰勒认为:“评价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钟启泉认为,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计划、活动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有关信息,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作出价值判断,并为课程决策提供信息,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它是一个涉及多评价主体、多评价对象、多评价方法的复杂过程。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和优化。

课程评价的功能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一,监测课程课程质量,促进教学改进。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能够发现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课程质量。其二,验证课程目标达成度,确保教学活动不偏离既定方向。精确衡量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保障教学活动顺利推进。其三、考查学生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目标,以判断学生是否能够达到毕业或者升学的要求。

二、课程评价的主体

课程评价的主体具有多元性,涵盖教师、学生、家长、专家、学校及社会等。不同主体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为课程评价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全面的信息。

(一)教师的评价

1.同行评价

同行评价即由学校外部或学校的其他同学科的教师对某一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由于同行有相同或类似的专业知识背景,对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意图、内容、方法等以及对师生的背景情况(如教师的专业水平、责任心、工作习惯,学生的基本学力、总体水平、学习热情等)较为熟悉,因此,同行评价易于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多位同行共同参与的评价对于被评价者更有价值,因为不同评价者会有不同的视角和关注点,能够为被评价者提供更为全面的反馈。但同行评价必须有评议过程,这一评议过程应当是真正基于平等的协商。

2.自我评价

教师本人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主体,在发展取向的课堂教学评价中,自我评价具有巨大的反思潜力。教师的自我评价实质上就是一种自我分析、自我反思。相对于他人评价,自我评价更能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能激发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反思,更有助于教师实现从经验中学习。教师可以用"教历"的形式记载教学工作的进程,同时记下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以便总结、改进。这样的教学才是"活"的循环,才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二)学生评价

学生是对教师教学的最直接的感受者,他们应该是最发言权的,通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可以反映出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受欢迎程度以及师生人际关系,也能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能够促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对自己能够感受、有能力做出判断的项目进行评价,这应当是比较合适的,而且也能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评教的效度和信度。

(三)家长、专家、社会等评价

家长通过观察孩子在校外的表现变化,对课程进行评价。他们的反馈有助于学校了解课程在家庭环境中的延伸效果。邀请教育领域的专家对课程进行专业评审,可以提供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意见,为课程的完善提供专业指导。专家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能够指出课程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社会对课程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毕业后在相关领域的表现。通过跟踪调查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可以评估课程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成效。

三、课程评价的内容

(一)背景评价:指向目标设定的诊断性评价,是对所在环境的需求、资源和问题的评价。背景评价可用于确定工作人员发展和(或)课程修订的目标,它有助于判断已经确定的目标,并帮助受众评价该努力在满足目标受益者的评价需求方面的成功程度。故而,基于改进导向建构学校课程质量的背景评价可界定为指向目标设定的诊断性评价。为了达成学校课程高质量发展,需要适宜的课程环境、多元的课程需求、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及明确的课程问题。

(二)输入评价:强调方案设计的形成性评价,输入评价的主要方向是帮助制定一个作出必要改变的行动方针,重点在于评价学校课程质量建设中顶层设计与方案的可靠性,判断学校课程质量评价方案的可行性,以及课程质量建设中预算的合理性等方面,旨在保障学校课程高质量及其评价的正常运行。输入评价也是在学校课程质量评价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课程质量评价活动而进行的对课程质量评价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之一。

四、课程评价的方式

(一)分数评价

通过测试得分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成果,具有直观性,能够迅速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在英语校本课程的单元测试中,试卷满分为 100 分,涵盖听力、词汇、语法、阅读理解、写作等部分。

(二)等级评价

将分数转换成 A、B、C 等级别,便于快速理解学生水平,同时能够避免分数的过度精确化,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以校本体育课程的篮球技能评价为例,可以设定以下等级标准:

A 级(85 - 100 分):篮球基本技能(运球、传球、投篮等)熟练,在比赛中能够灵活运用,团队协作能力强。

B 级(70 - 84 分):篮球基本技能较熟练,在比赛中能完成基本的技术动作,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意识。

C 级(60 - 69 分):掌握基本的篮球技能,但不够熟练,在比赛中表现一般,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D 级(60 分以下):篮球基本技能不熟练,在比赛中难以完成基本动作,团队协作能力较差。

(三)荣誉评价

颁发证书或称号激励学生,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其学习动力。例如,在科技校本课程中,对于在科技创新项目中表现突出,具有较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授予 “科技创新小达人” 称号;对于在编程学习中成绩优异,能够独立完成复杂程序设计的学生,授予 “编程高手” 称号,并颁发相应的证书。

(四)展示评价

学校举办展示活动或设立展厅,将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例如,在校本手工课程中,学校定期举办手工制品展览,展示学生制作的各类手工艺品,如陶艺、编织、纸艺等。在展示过程中,邀请其他班级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人员参观。参观者可以通过投票、留言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看法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也能从不同角度收集反馈意见,促进学生进一步提升手工制作水平。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校本课程成果展厅,长期展示优秀学生作品,激励学生不断追求卓越。

(五)混合评价

混合评价是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和工具,对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深入评价的方法。这种评价方式结合了不同评价方式的优势,避免单一评价的局限性,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过程表现。

参考文献:

1. Scriven, M. (1967). *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 提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区分。

2.Patton, M. Q. (2008). *Utilization-Focused Evaluation*. 强调评价结果的实用性。

3. 钟启泉 (2007). 《课程评价:从量化评价到质性评价》. 分析评价范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