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幼儿教师培养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驱动式”教学模式管窥
刘文倩
齐鲁师范学院,山东济南,2502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卓越幼儿教师的培养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路径。本文从卓越幼儿教师培养背景出发,探讨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实施原则,分析其在卓越幼儿教师培养中的具体应用路径,以期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卓越幼儿教师培养;高校学前教育;驱动式教学
前言
“驱动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实践方式,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视角和方法。此模式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探讨驱动式教学模式在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具体应用,对于促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卓越幼儿教师培养背景概述
201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此后,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在卓越幼儿教师的培养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路径。目前,我国对卓越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研究涵盖了其角色内涵、专业发展、培养模式和方法等多个角度。卓越教师的培养是提高幼教师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全才”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因此,高校应当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更灵活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幼儿教师。
二、“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开展原则
(一)“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驱动式教学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鼓励学生面对任务完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促使他们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下不断思考,处理和转换信息,建立假设,推导结论,并进行检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利用自己的学习资源,独立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通过与同伴的互动与合作实现共同进步。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在于通过分析和解决学生所遇到的特定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该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将经济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仿真幼儿园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交流与探究中寻找最佳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对学前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他们独立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二)“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原则
1.以求真务实为前提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完成学习任务。在高校教育的实际操作中,常常会发现一些学生过于追求任务的“数量”,而忽视了“质量”,这限制了他们在知识深度和能力提升上的发展。相对而言,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还可以提升综合能力。
2.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设计各种学习任务是实施“任务驱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推动“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必须确保其与教育目标密切相关,并准确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需求,深入探讨和践行“驱动式”教学思想。
3.以全面发展为目标
在高校教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前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发展,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学习任务本身,密切关注每位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个体表现,并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通过对学生实施个性化评价,并采用多元化和高效的评价标准,可以确保对学生进行精准和前瞻性的引导,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卓越幼儿教师培养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驱动式”教学模式应用
在当前卓越幼儿教师培养的背景下,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方法。这种模式不仅注重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更强调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与支持作用。然而,仅有任务的设计和问题的提出还不够,教师的指导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同样不可或缺。通过及时的反馈和专业的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深化学习效果。而完善的评价体系则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多维度的反馈,使他们能够在反思中不断进步。“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路径如下:
(一)提出驱动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动机。这一模式强调教师在课堂中设置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不仅应具备开放性和现实性,还需涵盖多维度的视角,以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这种方法能够激励学生发展创新思维,使他们在面对复杂情境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解决。
例如,在“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引导性驱动问题——“如何利用自然元素设计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户外角?”这一问题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参与小组讨论,设计各自的方案。学生通过结合课程内容与实际案例,探讨幼儿教育与自然教育的融合方式,逐步形成初步的设计思路。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提高了团队协作与信息整合的技巧。
(二)设置驱动任务,引领学生学习探索
驱动任务是学生学习探索的具体路径。任务的设计应与教学目标紧密关联,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以此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领者与支持者。通过鼓励学生团队协作,教师能够引导他们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基于前述问题,教师可以进一步设置驱动任务:“设计一份详细的户外活动区方案,并制作模型展示。”在这个任务中,学生被分为若干小组,各组成员之间明确分工,有的人负责调研和数据分析,有的人负责模型制作与展示。通过这一实践任务,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在实际操作中提升了技能,学会了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应用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这种实践活动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期待。
(三)做好任务指导,深化学生高效开展
在驱动式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还需在他们探索过程中帮助克服困难,引导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适时地支持与指导,教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向更高水平的目标迈进,确保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和成长。
在“幼儿心理发展”课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任务——“制定一个促进幼儿社交能力的游戏方案”。在任务执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如何选择合适的游戏和设计活动流程感到困惑。教师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及时组织了小组讨论会,鼓励学生分享各自的想法和遇到的困难。同时,教师还邀请了一位幼儿心理学专家来班上进行专题讲座,分享关于幼儿社交发展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这种互动,学生不仅获得了专业的指导,还受到了鼓励,增强了信心。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逐步明确了活动设计的方向,优化了游戏方案,并最终成功完成了任务展示。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增强了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解,提高了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完善学习评价,提升驱动学习效果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保证驱动式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评价不仅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还需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在任务中的表现和努力程度,以及最终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进行改进。在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成果展示与评审会。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反思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同时邀请幼教专家参与评价,指出项目的亮点与不足。在教师综合各方评价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并将一些优秀的设计方案推荐给合作幼儿园进行实践。通过这一完善的评价体系,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卓越幼儿教师的培养需要与时俱进,引入“驱动式”教学模式,能够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成长提供新的契机。教师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与合作,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提升了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能够克服困难,深化学习效果,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同时,完善的评价体系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多维度的反馈,促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罗向东,罗佳丽.卓越幼儿教师核心素养的特征及发展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2):105-107.
[2]云绍辉,秦峰.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下大学生学习效果实证研究[J].教育观察,2020,9(46):17-19.
[3]李香玲.“多方协同合作,全过程实践”卓越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21,(04):19-22.
[4]秦晴.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在线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01):88-91+96.
[5]刘妍,周姊毓,田秋梅,等.新时代中国卓越幼儿教师的现实挑战与培养路径[J].教育观察,2022,11(09):95-99.
[6]陈雨佳,李俊高.高校思政理论课驱动式混合教学模式融合创新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2,(04):67-71.
[7]苗俊美.高职院校卓越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21):110-112.
[8]王中华,毛愉.论乡村卓越幼儿教师培育的社会支持[J].当代教师教育,2024,17(01):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