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公路路面平整度提升养护技术应用
张铁
渭南市公路局潼关管理段 714399
引言:我国二级公路覆盖范围广、通达性强,是连接城市与乡镇、城镇与农村的重要干线。然而,随着使用年限增长及重载交通比例提升,二级公路常出现沉陷、车辙、龟裂等多种病害,导致路面平整度下降,影响交通效率与行车安全。传统养护措施多以被动修补为主,难以根本改善路面性能,亟需通过技术创新与施工优化提升整体养护质量。
一、二级公路路面平整度现状与常见问题分析
1.1 常见病害类型及其对平整度的影响(如车辙、沉陷、裂缝)
二级公路在长期运行中,常见的路面病害包括车辙、沉陷、裂缝、坑槽与剥落等,其中尤以车辙和沉陷对路面平整度影响最大。车辙是由于重载车辆反复碾压导致面层或基层发生永久性变形,形成纵向凹槽,使车辆行驶时出现摆动和跳跃感。沉陷则通常源于地基或基层强度不足,出现局部塌陷,造成路面突降或隆起。裂缝如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网裂,不仅影响路表完整性,还容易引起雨水渗透,进一步导致结构破坏和二次沉陷。这些病害的存在使路面纵断面和横断面不规则,显著降低路面平整度和行驶舒适性。
1.2 平整度下降的成因分析(交通荷载、材料老化、结构设计等)
二级公路平整度下降的原因具有多因素叠加特征,主要包括交通荷载不断增加、道路材料性能退化以及早期设计结构不合理等方面。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与车辆大型化趋势加剧,超载和重载车辆对路面结构造成持续冲击,导致基层疲劳破坏和面层变形。此外,道路长期暴露于高温、紫外线、雨雪等环境中,沥青氧化老化、粘结力下降,失去柔性后更容易产生裂缝与脱落。同时,一些老旧二级公路在建设时期受限于设计标准和材料技术,结构层次单一、厚度不足,未能为现代交通提供足够的承载保障,这些因素共同造成路面平整度逐步下降。
1.3 当前养护管理存在的主要不足
当前我国二级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普遍存在“重建设、轻养护”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养护周期滞后、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大多数路段采用事后修补而非预防性养护,常常等到病害明显后才进行处治,导致维修难度大、成本高。此外,部分基层单位缺乏先进的检测设备和科学管理体系,病害识别依赖人工经验,难以实现精准定位和动态监测。同时,材料采购、施工工艺、质量控制等环节也存在不规范现象,容易导致“修复—再损坏”的反复循环,进一步加剧路面平整度下降。因此,加强系统化、科学化的养护机制建设成为当前提升二级公路路面质量的关键任务。
二、平整度提升相关养护技术分析
2.1 道面铣刨与再生技术应用
道面铣刨技术是提升路面平整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高精度机械设备将病害层或老化层均匀铣除,使路面恢复原有高程和平整性,消除车辙、沉陷等表层变形问题。铣刨后可结合热再生或冷再生技术,将旧沥青材料经过加热或添加再生剂重新混合再铺,既节约资源,又提高修复效率。这类技术适用于中度以上损坏的路段,不仅提升了路面外观和平整度,还延长了道路使用寿命,是绿色、高效、环保的一体化修复手段。
2.2 精准找平施工技术(如微表处、超薄罩面)
针对轻度病害及局部不平整问题,微表处和超薄罩面等精准找平施工技术效果显著。微表处利用高性能乳化沥青、矿料及添加剂组合形成薄层,快速找平细小坑洼与纹裂,增强抗滑能力。超薄罩面则通过摊铺 1~3cm 厚度的沥青混合料层,修复局部结构缺陷的同时提升路面平整度和耐久性。两者施工快速、交通中断时间短、成本相对低,特别适合交通量较大的二级公路进行快速修复,是近年来推广应用的重要养护技术。
2.3 水泥 / 沥青稳定基层补强措施
当路面平整度问题源自结构层次不足或基层沉陷时,单纯表层修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时需采用水泥或沥青稳定土基层加固技术。通过对原有基层进行就地拌和并加入一定比例的水泥或沥青稳定剂,可显著提升基层承载力与整体结构稳定性,从而有效防止再沉陷或断裂。该措施对提高路基强度、改善平整度具有长远效果,适用于病害较重或结构疲劳明显的二级公路段,是结构性提升与预防再病害的重要手段。
2.4 智能检测与平整度监控技术
路面平整度的提升依赖于科学、精准的评估和监测体系。近年来,随着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激光测距仪、惯性测量系统(IMU)及三维扫描技术广泛应用于平整度检测中,能快速、准确地获取全路段 IRI、凹凸高度等关键指标,实现动态监控与趋势分析。同时,配合 GIS 地理信息系统与大数据平台,可实现病害数据可视化、平整度变化趋势追踪与预警,为养护决策提供精准依据。智能检测与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引入,极大提升了养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是推动公路养护迈向数字化、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技术支撑。
三、二级公路平整度提升中的关键实施要点
3.1 病害精准评估与施工方案制定
精准的病害评估是制定科学施工方案的基础,需结合激光扫描、车载检测系统等先进技术,对路面病害类型、分布范围及严重程度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和分析。基于评估结果,合理划分养护区域,针对不同病害采用差异化、针对性的修复技术方案,确保施工措施切实解决根本问题,提高养护资源利用效率,避免盲目或过度修复,保障平整度提升工作的科学性和经济性。
3.2 材料选择与设备匹配优化
材料性能直接关系到养护效果和道路使用寿命,因此应根据路面类型、气候条件及交通负荷合理选用高质量的沥青混合料、再生剂及稳定剂。同时,施工设备应具备高精度摊铺、铣刨和压实能力,保证材料均匀摊铺与充分压实,减少接缝和施工缺陷。设备与材料的有机匹配不仅能提高施工效率,也能确保路面结构的稳定性和表面平整度,实现最佳养护效果。
3.3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施工质量控制贯穿整个养护过程,应建立完善的检测体系和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施工温度、摊铺厚度、压实度及接缝处理等关键参数。现场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实时监测并及时调整施工工艺,确保各工序符合规范标准。通过科学的工序管理和质量检测,有效防止施工缺陷的产生,避免病害反复出现,为路面平整度的长期维持奠定坚实基础。
3.4 后期养护与监测机制构建
平整度提升后的路段应建立系统的后期养护计划,结合定期的人工巡查与智能检测手段,及时发现早期病害和异常变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养护数据的动态更新与预警功能,推动养护从被动应对向主动管理转变。同时,强化养护资金保障和技术人员培训,保障监测与养护措施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延长路面平整度提升成果的使用寿命。
结语
二级公路路面平整度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与运营效率,是衡量道路技术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合理运用铣刨再生、微表处、基层补强与智能检测等多项养护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路面服务性能。结合实际案例可见,系统化、科学化的平整度提升方案不仅能改善行车体验,还能延长道路寿命、提升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交通运输部公路局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 中国交通出版社, 2020.
[2] 王强 , 李志刚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与施工管理》.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8.
[3] 张建军 , 等 . 二级公路路面平整度快速检测与评估研究 [J]. 公路交通科技 , 2021(6): 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