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现代建筑施工技术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作者

刘雪鹏

烟台市雪鹏建筑劳务有限公司 邮编:264000

作者简介:姓名:刘雪鹏,性别:男,出生年月:1977.9,籍贯:山东莱阳,民族:汉,学历:本科,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技术。

摘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建筑施工技术不断创新,为提高施工效率、保证工程质量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本文深入探讨了现代建筑施工技术中的创新应用,包括智能化施工技术、绿色施工技术以及新型材料的应用等方面。通过对这些创新技术的研究分析,旨在为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现代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应用;智能化施工;绿色施工

一、引言

现代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不仅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应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挑战的关键。随着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融入,建筑施工正逐步实现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变。智能化技术如BIM、无人机和智能机器人,大幅提升施工效率与精度;绿色施工则通过环保材料、节能设备和废弃物管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应用,不仅缩短了工期,还降低了现场污染。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创新技术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分析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旨在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智能化施工技术的应用

2.1 智能化施工技术的概述

智能化施工技术是现代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施工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施工效率,减少人力成本,同时保证工程质量。BIM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无人机进行精准测绘与监控,智能机器人完成复杂任务,物联网确保实时数据传输与设备互联。这些技术的应用还提升了施工安全性,减少了人为错误,优化了资源配置,推动了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2.2 智能化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

智能化施工技术在现代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广泛且深入。智能机器人不仅能够进行精准的钢筋绑扎、焊接和混凝土浇筑,还能在高空和危险环境中作业,大幅降低人工风险。BIM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设计到运维,确保各阶段信息无缝对接,提升协同效率,减少返工。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实时采集施工现场的数据,如温度、湿度、结构应力等,及时预警潜在问题,保障施工安全。

2.3 智能化施工技术的优势与挑战

智能化施工技术的优势在于其高效、精准和可控性,能够显著提升施工效率,减少人力成本,确保工程质量。通过自动化设备和智能系统的应用,施工过程更加标准化和透明化,降低了人为错误的风险。这一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三、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

3.1 绿色施工技术的概述

面对全球环境保护的压力,绿色施工技术应运而生。它旨在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建筑施工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施工不仅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设备,还注重水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减量化和再生资源的应用。通过优化施工工艺,降低噪音和粉尘排放,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绿色施工还能有效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推动建筑行业向低碳化转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3.2 绿色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

绿色施工技术包括使用环保材料、节能设备,以及实施废弃物管理和再生资源利用等策略。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还能显著降低施工成本。采用可回收或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如竹材、再生混凝土和环保涂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节能设备如太阳能热水器、LED照明系统和高效空调,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废弃物管理通过分类回收、减量化处理,减少垃圾填埋量。再生资源利用则将废旧材料转化为新建筑构件,实现资源循环。绿色施工还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水浪费,进一步提升环保效益。

3.3 绿色施工技术的环境影响与经济效益

绿色施工技术对于减少建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节约能源和材料,它不仅能为建筑企业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还能降低运营成本。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设备,如太阳能热水器、LED照明系统,可显著减少能耗和碳排放。废弃物管理和资源循环利用进一步减少了垃圾填埋量,降低了环境污染。绿色施工还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减少水浪费,提升环保效益。这不仅符合国家环保政策,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新型材料的应用研究

4.1 新型材料的概述

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材料被应用于建筑施工中,为建筑的质量和功能性提供了有力保障。高性能混凝土不仅强度更高,还具备优良的耐久性和抗渗性,显著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自修复材料能够在微裂纹出现时自动修复,减少维护成本并提高结构安全性。相变材料则通过吸收和释放热量,调节室内温度,提升居住舒适度并降低能耗。轻质高强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和新型钢材,大幅减轻建筑自重,增加设计灵活性。智能玻璃可根据光照强度自动调节透光率,实现节能与采光的完美平衡。这些新型材料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建筑的整体性能,还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4.2 新型材料的具体应用及优势

新型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自修复材料、相变材料等,在建筑施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性能混凝土不仅强度更高,还具备优良的耐久性和抗渗性,显著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频率。自修复材料能够在微裂纹出现时自动修复,防止裂缝扩展,提升结构安全性,降低长期维护成本。相变材料通过吸收和释放热量,有效调节室内温度,提升居住舒适度并降低空调能耗。轻质高强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和新型钢材,大幅减轻建筑自重,增加设计灵活性,同时提高抗震性能。智能玻璃可根据光照强度自动调节透光率,实现节能与采光的完美平衡,进一步提升建筑的环保性和经济性。这些新型材料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建筑的整体性能,还推动了建筑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现代建筑施工技术中的创新应用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智能化施工技术、绿色施工技术以及新型材料应用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智能化施工技术如无人机巡检、机器人砌墙和3D打印建筑,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减少了人力成本和安全隐患。绿色施工技术通过优化资源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和降低能耗,实现了环境友好型建设。例如,雨水回收系统、太阳能板和风能发电设备的广泛应用,有效降低了建筑物的碳足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将成为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具有创新性、环保性和经济性的施工技术得以应用,为构建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做出贡献。智能建筑系统的集成将进一步提升建筑的自动化水平,实现能源管理、安全监控和远程控制的无缝衔接,创造更高效、更宜居的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忠顺.现代高层建筑玻璃幕墙施工技术关键探讨[J].佛山陶瓷,2024,34(10):42-44.

[2]张涛.现代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的最新趋势[C]//广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联合会.第三届工程技术管理与数字化转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陕西华翼房地产有限公司;,2024:3.

[3]时嘉巍,许凯龙,兰东浩,等.现代医院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实践[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18):125-127.

[4]王佳慧.现代学徒制在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7(03):74-77.

[5]韩政达.现代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安装施工技术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4,(09):10-12.

2.3民办本科高校层面

有利于增强其社会认可度,促进其招生和发展,以高质量的“出口关”反哺高质量的“入口关”,实现学校高质量综合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基于“出口关”的质量保障,品牌效应与规模效应发挥作用,就业质量提升,有利于加速民办本科校友力量的成长,为民办本科校友力量反哺母校成长催生高质量的动能。民办本科的校友力量凝聚相较公办本科高校而言,面临更大的难度和挑战,学生对母校的认可度与自身“能量场”的评价相对较低,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和保障,是民办高校凝集校友力量实现破局提速的关键一环。

2.4大学生自身及其家庭层面

有利于增强学生本人自信与自我效能感,以教育转化激发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民办本科大学生在高考分数及入学初的学业基础方面,在本科层次中处于相对低起点,民办本科大学生自信心的提升与自我认同感的实现需要在下一重要阶段(毕业去向落实阶段)得到重建与提升,若能在求职阶段实现满意就业,将极大地提升其自信心和自我价值认同感,教育的转化力量以及就业育人的现实意义,将重新“点燃”并“激发”一个人的潜能,让其实现自信与自我认同感共同作用下的能级跃迁,进而在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方面起到跃迁式的促进作用,让其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奉献更具动能。从家庭角度,民办本科教育需要耗费的教育资金投入较大,其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能够有效实现对家庭的支撑和反哺,降低家庭期望值的落差,增加家庭对民办本科教育的认同和信心,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增强家庭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3民办本科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现实困境

让各利益相关主体明确自身“权益”,获得“权益”牵引的激励作用后,还应加强问题导向的意识,推动各主体担当作为,做到既清楚“权益”,也知晓责任担当,并在问题导向和现实困境中找准担当作为的着力点和“用力方向”。

3.1 政府管理中经济社会与教育管理宏观环境层面

3.1.1经济社会环境方面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摩擦频发,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经济数字化转型,技术变革等对就业影响逐步加深,就业岗位总体需求减少,而国内大学毕业生存量及增量规模不断增加,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结构性就业矛盾不断凸显。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人口增减分化,大学生就业面临地域限制和机会不均等问题;社会对民办本科大学生还存在一定学历偏见,民办本科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面临地域限制与学历偏见压力。

3.1.2民办本科教育管理政策及执行方面

教育管理部门在就业质量与专业设置及招生指标的联动调整政策制定与执行上需进一步优化和加强,同时,对民办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估与考察应平衡周期性定期考核与长期监管,此外,周期性及定期考核之外,存在考核监管的‘空窗期’风险,对民办教育的质量管理、监督、考核还应加强,考核指挥棒的牵引作用还应加强。

3.2用人单位与就业市场方面

3.2.1用人单位存在认知偏见

在选聘大学生前、中、后三个阶段存在投入及重视不足等现象。在选聘前期,用人单位与民办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前置培养和考察等方面的合作意识与意愿不强,经济效益主导下搭便车或拿来主义的思想占主导。

在选聘中,越能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的用人单位越占主导地位,就业市场处于需求方(用人单位方)主导,占主导地位的用人单位在选聘中为提高选聘效率,存在学历偏见现象,在条件设置或隐性观念上直接限制了民办本科生的入场机会,选聘标准不够科学精准务实,造成人才浪费,而以能力及岗位适配为核心的,能够更加科学公平,兼顾经济效益性与社会影响公益性的选聘做法还需加大宣传推广及引导。

在选聘后期,企业文化对学历和出身的开放包容度还不够高,学历偏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会限制民办本科大学生的入职起点,对其在实现文化认同、增强归属感、激发职业发展动能、拓宽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存在偏见阻力,能力本位和业绩导向的企业文化还需要更广泛的提倡和宣扬。加之用人单位对职业培训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人才资源培育的长期眼光和定力不足,认为对民办本科大学生培育投入成本相对较高,投资回报率不占优,培育的意愿和耐心不足。

3.2.2就业市场方面需求精准分析研判能力可提升空间大

就业市场需求分析会商机制还需加速构建,需求分析研判的广度和深度不足,人才需求报告的精准性还需加强,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严重,供需错配,或实现供需适配的成本和难度加大,就业内卷,人才资源错配或浪费现象需引起重视,基于数智化技术为基础的理性引导和调整还需加强,数智信息赋能就业市场更高效完成供需适配,提前预判和引导的能力还需提升。

3.3 民办本科高校方面

3.3.1 师资引进的吸引力与专业设置调整的基础软硬件支撑力不足

民办本科高校大多办学历史不长,办学硬件和软件方面还相对不完善,教学资源与投入相较公办本科也处于劣势。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受限于其师资引进的吸引力不足以及其它软硬件能力的支撑力不足,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契合的紧密度与时效反应灵敏度待加强。

3.3.2优质实践教学资源供应不足与就业指导服务效能欠佳

实践教学环节中优质资源受限,优质实践机会欠缺,校企合作广度和深度不足,民办本科高校对用人单位(尤其是抢手用人单位)开展联合培养的意愿吸引力不足,校企培养合力未能有效得到激发,适配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优质实践资源供应不足。在就业指导与服务方面,投入与重视程度不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专业性、实效性欠佳,全员就业育人的意识和体系尚未形成,引“企”进校及联动社会资源协同做好就业指导服务的能力不强。

3.3.3 办学品牌特色打造不明显以及“三全育人”聚合力不足

办学特色和优势亮点打造不明显,同质化现象严重,民办本科高校办学管理的体制机制相对灵活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教职工归属感、认同感、职业安全感还需进一步增强,薪酬分配等激励配套措施还需进一步优化,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还待进一步激发,高校三全育人,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还需加强构建和完善。[3]

3.4 大学生自身及其家庭方面

3.4.1从就业能力角度看差异化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不明显

结合USEM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和民办本科大学生特点发现,学生在自我认同、自我效能感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双层双向认同也需进一步加强,实现教育转化的的认知基础与情感基础待加强。学生改善和增强自身“元认知能力”的意识及实践探索不足,对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习总结、自我管理方面的重视意识及实践探索实效不佳。入学后从众随流现象严重,生涯规划意识及行动的主动性探索性不足,存在方向不明,动力不足,方法欠妥,时机错失等现象。学生对实践型、应用型能力本位的定位和认识不足,差异化竞争策略与比较优势的意识和自信还需加强,早立志、早实践、早接触社会的主动性不足,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品牌优势不明显。

3.4.2从就业价值观念角度看就业期望出现偏差,欠缺务实与发展眼光

由于民办本科教育的经济投入成本较大,加之不少民办本科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毕业后个人及其家庭对就业的整体期望可能较高,而与学生当下所具备的能力素质并不匹配,且不能正确以发展的眼光和心态看待就业起点问题,不能全面看待起薪与能力积累、职业发展潜力和空间等中长期问题,慢就业、全职儿女等现象造成社会人才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有一定的家庭经济“后盾”做保障,家庭依赖性意识下学生主体意识、自立意识缺失,生存与就业压力解除,连带影响其个人成长动力缺失或不足。

4民办本科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可行路径

在对各主体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以问题导向明晰各主体责任当担,并找准担当作为的“用力点”后,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期望在“权责利”相统一的共同推力下,为不同利益相关者寻得民办本科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破局之道和可行路径,最终形成协同效应,凝聚合力。

4.1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管理宏观环境层面

4.1.1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强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2]

4.1.2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力求做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提升就业质量和稳定性。[2]

4.1.3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正确择业与就业观

加强宣传,营造“职业无贵贱,劳动受尊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基层就业,同样出彩”等有利于就业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和包容社会环境,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2]

4.1.4完善民办本科教育考核管理制度,构建“招培就”联动联调机制

以政策引导赋能,利用财政、税收等助企稳岗促就业政策,为民办本科教育注入更多更优质的实践教学方面资源支持,加强行业或区域对口的用人单位与与民办本科高校在实践教学、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的深入合作,激发更多用人单位参与民办本科人才培养的积极主动性。对民办本科高校的考核管理,应完善对就业质量的考核评价,避免着重关注就业率,忽视对就业质量的关注,提高学校编制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质量及公开发布后的作用发挥。完善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相关指标对专业动态调整和招生指标下达的联动机制,对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的专业实行红黄牌预警制度,构建“招培就”联动联调机制。在民办本科教育的监督管理和考核方面,除了实施定期的考核评估外,还应加大对核心关键指标数据,如生师比、教学经费使用等情况的监管力度,必要时开展不定期抽查,以减少监督考核“真空期”,降低不确定性风险。[4]

4.2用人单位与就业市场层面

4.2.1用人单位更正文化观念,强化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前置培养、选拔、和使用

营造更加科学、公平、务实的文化氛围,打破学历认知偏见,注重能力和业绩本位,为更多员工提供能够干事创业和自我实现的环境。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树立前置培养意识,打破对民办本科高校的偏见,更积极主动与对口高校开展深度联合培养,积极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并精准定位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或产业学院,在共建、共管、共培、共赢中实现前置培养、选拔和前置使用,抢占先机获得更多优质适配人才资源。在选聘环节中,积极主动到民办本科高校开展校园招聘,以能力和岗位需求适配为原则,公平务实选聘,避免适配人才流失和浪费。在选聘后的培育用人阶段,加大人才培育的投入成本,包括物质投入和精神文化投入方面,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认识,在公平的就业环境中,为民办本科大学生提供干事创业和自我实现的软、硬环境支持,增强其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让其实现与用人单位的双向奔赴与相互成就。

4.2.2就业市场方面数智技术赋能,破解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矛盾

加强需求分析研判,加快建立就业市场需求分析会商机制,充分发挥信息化数智化技术赋能作用,降低供需双方适配成本,提高供需适配效能,规避就业市场特定领域和赛道过度内卷,减少人才资源错配及浪费现象发生,发挥精准研判和信息资源的前瞻性、方向性引导作用,实现在就业市场中更科学精准地分类分流引导和疏导,营造更加理性、务实、高效、公平的就业市场环境。[5]

4.3民办本科高校层面

4.3.1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保持对就业市场需求的灵敏反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的长效跟踪机制,用好毕业生就业情况大数据对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调整研判决策的数据支撑作用,确保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能够紧跟就业市场需求。

4.3.2强化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

深化校企合作,凸显应用型培养导向,引入行业资源,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重,丰富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民办本科高校与行业企业深度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灵活性优势,以合作诚意和体质机制灵活性优势增强“引进来”的吸引力,以高度重视和差异化品牌特色增强“走出去”的竞争力。

4.3.3创新管理体制,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与企业行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用好企业行业的优质资源,实现企业行业优质师资能进校园,校园优质师资或资源也能通畅进入企业行业,实现双向的价值再创造,充分发挥民办本科高校相对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并配套相应的薪酬激励措施,既强化高校师资的实践技能,又拓宽校企双向师资人才资源发挥价值的平台,真正实现校企的共建共赢。

4.3.4加大就业指导投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实效性

三全育人体系下,充分盘活就业育人师资资源,充分用好企业行业资源助力,主动对接联动公共就业指导资源进校园,提升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主体的专业性和积极性,融合多方资源,充分保障个性化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需求,提升就业指导服务的专业性、精准性与实效性。

4.3.5完善学生评价体系与就业情况持续跟进反馈机制

加强实践型应用型能力的评价比重,在综合素质能力测评中增加就业能力相关评价内容,提升综合素质能力方面分值比重。同时加强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适当缩短评价反馈周期,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以此加强学生的自我监督和管理。重视校友联络,用好校友资源,积极开展校友访谈和调研,对就业情况做好持续跟进反馈,为在校生及教学提供“过来人”的经验参考。

4.3.6凝练品牌特色,用好差异化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牢牢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凸显人才培养“出口关”的实践应用能力标识,做强优势学科专业,打造品牌并辐射带动。结合民办本科学生特点及USEM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加大在“元认知”与“自我效能感”方面的教育资源投入,力求构建差异化竞争中的比较优势,让更多学生能在民办本科学习中实现“元认知”与“自我效能感”方面的跃迁式成长,重新点燃自信。[6]

4.4 大学生自身及其家庭层面

4.4.1增强双向认同,提升自我效能感,对现有资源环境做好认知层面的积极转化

增强对自身及其对所在民办本科高校的双层双向认同,提升自我效能感,重塑自信。正确看待并尊重在高考竞争中的现实结果和选择,以发展的眼光和积极心态增强对所在所在学校的情感认同和内心认可,这是实现教育点燃、教育转化以及学生与高校双向成就的基础。在双向认同基础上牢牢把握积极心态和积极价值取向原则,对现有资源环境做好认知层面的积极转化,清楚个人对相同资源环境的个性化差异化认知及反应,将影响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影响个人对环境资源的进一步利用,这是造成个体在同质化资源环境中形成差异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7]

4.4.2注重学习方法的改善,提高元认知能力

对标USEM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结合自身特点,在差异化竞争中构建比较优势。注重元认知能力的革命性、突破性变革跃迁,积极探寻与自身适配的更加科学高效的学习认知和实践方法,以元认知能力的变革跃迁催生学习力与学习效能的提质增效,实现元认知、学科理解力、实践技能、自我效能感的良性循环互促。

4.4.3强化行动力,在早探索、早立志、早实践中做好学业及职业生涯规划

一方面要对标校、院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包括生涯人物访谈、见习等,对院校层面的专业培养定位和目标形成内在认同和认知内化。另一方面,要对院校专业层面较宽泛普适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及个性化,结合个体实际,形成更加具体化特色化的目标定位,并进行相应细化分解。

4.4.4凸显实践型、应用型、行动性导向,在自我管理中铸足“比较优势”

牢牢把握实践应用型导向,在实践探索中明晰方向、找准动力,在实践行动中探索规划,又在规划指引中更好地开展行动探索,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剥离。同时加强对自我的评价和总结反馈,自律与他律结合,缩短评价反馈周期,以便及时纠偏调整,在规划指引和自我管理中构建行动力优势。

4.4.5在个人和家庭层面更新就业和成才价值观念

以更加理性务实、更具发展眼光的就业预期面对就业起点。关注人岗适配性和成长环境及空间,避免过于关注起点薪酬而错失人岗适配的成长机会。个人应尽早树立独立意识,避免过度依赖家庭资源,在独立和生存压力下增强个人成长和就业动能,避免消极慢就业或不就业,避免错失成长的关键时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年教育统计数据]2022年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学生情况[EB/OL].(2023-12-29)[2024-11-1].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2022/quanguo/202401/t20240110_1099536.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EB/OL].(2024-10-31)[2024-11-1].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10/content_6984060.htm

[3]袁浪华. 我国民办本科高校的声誉困境及其提升策略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0, 38 (01): 1-7. DOI: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1.001.

[4]史淑桃,李宁. 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政策体系研究 [J]. 河南社会科学, 2021, 29 (06): 119-124.

[5]赵振刚. 人工智能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优化对策 [J]. 四川劳动保障, 2024, (04): 76-77.

[6]李运福,杨方琦,王斐,等. 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三位一体的系统性思考 [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 (09): 88-96.

[7]谢爱磊. 通往成才之路[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