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单元教学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分析
林晓霞
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
摘要:大单元教学能够系统整合各类知识点,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鉴于此,本文详细探讨了基于大单元教学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前言:大单元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确保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掌握各项能力。教师应积极围绕单元中的重点知识进行分层目标设定,并结合课时特点设计课程,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学习阶段实现有效的知识积累,为学生学习提供科学引导,为不断提升综合语言素养奠定基础。
一、明确大单元教学目标,完善课程分梯度目标
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首先应明确单元核心教学内容,以此为依据构建分梯度教学目标,分阶段明确每个单元的核心知识点与能力要求,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有其具体的目标指向[1]。
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需要精准设定教学核心,并构建分梯度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掌握不同层次的知识与能力。以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玲玲的画》《一封信》《妈妈睡了》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梯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第一梯度目标聚焦基础语言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够识记和理解文本中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结构,在教学《曹冲称象》时引导学生“称象”“石块”“沉下”识记等重点词汇,教师可设计简单的提问“曹冲是如何称象的?”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信息,并通过反复练习强化语言表达能力;第二梯度目标中,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叙事结构和人物情感,在教学《玲玲的画》时,教师可引入“玲玲画画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她的情绪变化是怎样的?”设问,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的情感状态,理解文本背后蕴含的情感力量。在分梯度目标设计中,教师能够精准设定每个教学环节的核心任务,确保学生在大单元教学中逐步提升语言理解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结合课时目标特点,推出不同类型课程
基于大单元教学框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紧密围绕课时目标的特点,科学合理地推出多种类型的课程,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课时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可明确指出每节课应达成的具体学习成果[2]。为达成这些目标,教师须深入分析课时内容,准确把握其特点和难点,进而设计出与之相匹配的课程类型。
如在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寒号鸟》和《我要的是葫芦》这三篇课文单元教学中,结合《坐井观天》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井口和井外世界的对比场景,以视觉效果呈现青蛙与小鸟所看到的不同世界,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这种情境体验,感受青蛙的思维局限,随后引导学生思考:“青蛙为什么会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如果你是小鸟,你会怎么说服青蛙?”,帮助学生理解思维局限与视野扩展的重要性,从而从情感和思维层面理解故事的寓意。而在《寒号鸟》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师可以结合故事中的季节变化和动物的行为选择,安排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寒号鸟为什么不愿提前准备过冬,帮助学生理解懒惰和侥幸心理的危害。而针对《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错误思维,利用讨论引导学生反思生活中的类似情境,帮助学生学会更全面地看待问题,培养其综合思维能力。而在结合课时特点针对性引入教学方法中,能够帮助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感悟思维的局限性与成长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情感体验。
三、系统规划大单元教学方法,助力学生学习和成长
系统规划大单元教学方法中,教师需深刻把握大单元教学的核心理念,即围绕一个核心主题或能力点,整合相关教学内容,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教学单元,促进学生全面而深入地学习[3]。在大单元教学方法的规划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规律,采用讲授、示范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技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刘胡兰》单元教学中,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中应积极明确课时目标,要求学生理解每个故事中蕴含的历史精神与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人物的行为和信念,采用“为什么朱德宁愿自己挑粮食?”或“刘胡兰的勇气从何而来?”等问题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掌握文本的核心思想。在活动实施中,教师结合历史故事的情感与道德内涵,安排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与情景剧”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重现历史场景,随后引导学生通过反思与讨论,深入探讨人物的信念与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在活动中教师可观察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总结历史人物的精神与故事带来的启示,这一过程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故事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合作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写作训练融入到单元学习中,要求学生围绕历史人物与故事主题进行创作,教师设定写作任务,鼓励学生以看图写作或改编故事的方式表达学生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写作指导中教师首先明确作文的结构与叙事逻辑,要求学生在文中体现所学精神,注重语言运用与情感表达。这一教学方法可系统规划阅读、活动、写作三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流程,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与历史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活动深化认识,再通过写作进行思考与表达,从而实现学生语言能力、历史认知与思维能力的同步提升。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大单元教学模式,能够确保课程目标的系统性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分梯度教学目标的构建和多样化课程类型的设计,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宜的难度和丰富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中获得持续的进步与成长。因此,大单元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实践将继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燕芳. 大单元教学视域下小学语文生长性作业的实践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2023,1278(44):56-58.
[2] 马彩芳.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以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23,24(3):32-37.
[3] 刘珠琴. 学习任务群理念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J]. 教师,2023(10):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