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的有效性
依仁青
和硕县曲惠镇中心幼儿园 841200
摘要: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适当组织户外体育游戏,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发展。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本文将围绕着“如何提高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有效性”为例展开详细的论述和介绍,仅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户外体育游戏;有效性;提高措施与方法
户外体育游戏是室内教学的补充,可以丰富幼儿的学习,也能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在过去许多教师并不注重户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导致大家的学习停留在室内上,难以实现身心健康成长。未来教师应该重视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优化活动方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开放的体育活动环境
现在的幼儿园与以往只教幼儿读书、认字的幼儿园完全不同,当下的学前教育逐步走上开放之路,在时间、结构、教材、空间上都日趋多样化。想要组织高质量的户外体育游戏,教师应该构建开放的活动环境,要充分考虑园内的现有环境,积极挖掘周边的运动区域,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在确保幼儿安全的情况下向大家尽可能地开放,让幼儿可以结合自我的兴趣爱好所在选择适当的活动区。另外在活动区的设定安排上还应该以经济适用作为基本原则,投放大量不一样的材料。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在我国香港地区许多幼儿园被建造在住宅楼或者写字楼的底层,缺乏户外活动空间,室内空间也不大,但即便如此教师还是尽可能把幼儿园的每个角落如走廊又或者教室与教室的衔接位置布置地合理、有特色,建议大陆地区幼儿园在游戏空间的设定上,也可以学习香港的空间设计理念,根据幼儿的特点、运动强度合理地进行规划幼儿园内外的场地,扩展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空间。
二、营造轻松和谐的体育活动“软环境”
幼儿园环境的好坏取决于幼儿园的硬件、软件条件。硬件指的是幼儿园的设备、内部结构,环境则决定着幼儿园的教学质量是否达标。大多数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的时候都会多参观几家、详细比较。那他们是如何确定幼儿园好坏的呢?会重点评估幼儿园的软环境。
首先,幼儿园应该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在新时期下,教师是幼儿学习的辅助者、户外体育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在实践中教师要动态化观察幼儿的日常言行、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在幼儿遇到困难、难以自主推进体育活动时积极介入,向他们提供辅助。另外,在幼儿自主创作或完成体育活动时,教师应该做好分层次的点评,绝对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幼儿的态度、表现,对体育活动完成成效好的幼儿,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对完成不够好但认真努力的幼儿教师也应该毫不吝啬地给予表扬。
其次,应该优化和谐的家庭共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幼儿家庭氛围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乃至决定幼儿的行为习惯、人际交往能力。许多教师在5+2=0这个问题上有深刻体会,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等于7,而是要大于7。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应该与家长维持紧密的互动和沟通,加强彼此合作,形成合利,最终促进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有序展开。如可以邀请家长在闲暇时间到园内一同参加亲子游戏,如此不但可以激活户外区域体育游戏的活力,同时还能能拉近亲子关系,促进幼儿实现健康成长。
三、凸显幼儿主体,增强幼儿活动主动性
首先,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和玩伴。幼儿是发展着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而不是被动的接收人,他们总是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各类不同活动、借此发展自己。在组织户外区域体育活动时,教师要为幼儿赋能,让他们能用拥有主动权,自行选择活动的区域、确定到底跟谁玩。现在大多数教师在组织户外区域体育活动时都是以班级为单位推进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幼儿的同伴单一、活动形式也显得过于单调,以上问题的存在会拉低幼儿的活动热情。为避免这类情况继续普及,教师应该调整个人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让幼儿能拥有决定权,决定到底自己要在哪个区域玩、玩怎样的体育游戏、跟谁玩体育游戏。
其次,由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在户外区域体育活动前,教师会投放大量的材料,到底幼儿要选择哪些材料来玩应该由他们自行决定。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成年人完全没有办法比。事实上,大自然以及校园内的任何一个物品都有可能会激发幼儿的兴趣、成为他们眼中的宝贝,所以教师要结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投放他们喜欢热衷的材料,让大家结合着当下的想法做出适当的选择。
总的来说,在学前教育阶段积极组织户外体育游戏,与幼儿的天性、认知规律维持高度统一,可以让他们在体育运动中享受自由、感受快乐,获得美好的回忆。在推进户外体育游戏活动期间,教师应该立足于创设开放体育活动环境、构建和谐体育活动软环境、凸显幼儿主体强化幼儿主动性这三个角度作为切入做好优化安排,真正发挥出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对孩子的正向价值,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良好氛围的熏陶下实现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罗玮娜.体育活动中凸显幼儿主体性的策略【D】幼儿教育研究2016:49
[2] 陈中兰.提升幼儿园户外区域体育活动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D】亚太教育2016(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