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成本管理实践
吕秋菊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问题
基于客户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转变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商业服务模式发生变革,传统的以生产制造过程为成本管控重心的做法已经过时,成本管理必须深入践行全员、全要素、全价值链精益管理理念,深入市场、研发、采购、生产、售后等全生命周期业务流程,将成本管理延展至整个价值链,推行基于投标报价的精益成本管理体系,助力以开放赢得市场,以协同打造竞争优势。
2.挑战
精益成本管理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重要途径,近年来唐山公司持续强化项目成本管控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精益成本管理要求还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全员参与积极性不高。成本管理通常被认为是财务和管理者的职责所在,各项标准成本制定未充分考虑客户需求、各项生产要素变化,无法有效指导实践,内部成本管理的各项目标不统一,不能为实现终极目标而服务,导致成本管理内部机制失去统一目标,削弱了内部员工的成本意识。成本管理侧重于事中及事后控制。只注重生产环节目标成本,而很少分析经营、销售等方面的目标成本,导致目标成本管理脱离了外部环境,降低了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例如产品设计阶段为了达到控制产品成本的目的,必须经过严密精细的过程,即成本的前馈控制,但目前成本管理对成本前馈控制的支持力度不够。成本管理范围具有狭隘性。注重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对外部价值链的分析有所忽略,虽然在企业发展、产品生产过程中,上游企业、下游企业都有所参与,但是双方的沟通是不通畅的,成本管理的价值链分析也面临局限,尤其与上有企业的有效沟通相对欠缺,导致企业材料成本居高不下、对市场需求和变化不可及早掌握等,让收益缩水,企业无法有效达成成本管理的理想目标。
二、主要做法
精益成本管理的目标定位于客户满意度,立足于为客户创造价值,服务于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形成长期有效的经营能力。唐山公司基于营销模式创新,完善营销报价成本管理,在产品报价的规划、决策、评价中,融入全面预算管理、标准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项目成本控制等理念,以价值创造为导向,从采购、设计、生产和服务上全方位控制企业价值流成本,对业务过程实施有效的分层控制,指导项目做好设计前端成本管控、生产全过程成本费用控制盯控、车间进行成本最优原则生产,实现价格与成本的协同,有针对性地采用维持、改善和革新等控制方式,从而实现产品定价、成本预算、成本改进、成本考核评价的闭环管控,确保目标利润的实现。
1.梳理平台产品构型,统一营销报价承接载体。统一构型作为市场营销报价的载体。产品构型是贯通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零部件、文档、更改等数据的产品数据管理技术。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标准化建设,在研发设计端不断完善产品构型管理,对产品物料构型从研发设计端、生产端形成对应统一,再凝练到营销端形成产品模块化配置清单,完善了零部件到大部件再到整车的覆盖动车组新造、新造普通客车、城轨地铁、160动力集中动车组、国际订单等系列主产品构型。以模块化为基础构建产品配置库。产品模块化是综合考虑了公司平台产品的整个系统对象,按照各个部分的组成功能,把产品分解为各个独立具有特种功能的子模块,对这些模块间接口进行标准化,通过不同子模块间的不同组合实现产品功能的多样化。公司整理出的平台产品配置基本包括车体系统、内装系统、车端链接系统、高压部件类、给水卫生、其他电气部件、牵引部件类、司机室设备、涂装及标记、网络部件类、制动系统、转向架系统等十几项系统大部件层级,几百余项子物料层级的架构模块,配以技术参数和功能描述,形成产品标准配置库,供客户及营销人员筛选组合。
2.建立产品标准成本库,夯实营销报价数据基础。一是,将平台产品依托产品构型配置清单、模块化划分为若干价格单元,并整理各项材料、配件的基础数据,包括材料的单价、规格、技术参数等,形成产品构型配置清单的材料费价格库。二是,依托标准化、数字化产线建设,按照工艺路线、生产单元整理基于模块、部件的各项资源消耗,包括工位人员配置、设备配置、不同模块的工艺装备配置、工时定额等,形成交叉融合的、相互关联的项目专项费用价格库。三是,将订单项目全生命周期按业务口径细化为5个阶段、45个二级科目、137个三级科目。统一公司项目成本语言;将订单项目从市场投标到售后结束端对端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成本结构标准化。四是,更新完善160、350、B型地铁等参考车型标准成本数据,为项目投标、项目预算编制及成本过程管控提供有效参照。
3.建立市场营销场景,明确营销报价选配方案。基于公司现有的标准产品成本模型,梳理在“产品”推介阶段可选配报价的大部件模型,以及可选配高端报价的如智能化运维等高端配置大部件模型,依托构型管理,搭建“产品”报价模型,形成“产品”标准配置、中端配置、高端配置等几个等级,以供客户进行选择,同时将全生命周期把报价模型有机嵌入,实现依据客户需求求实现产品快速报价。搭建包括“产品+”货架超市、产品配置材料库、客户画像模块在内的客户服务管理平台,推出菜单式选配、套餐式组合两种产品推介方案。菜单式选配:在数字化终端上为客户提供产品配置清单,客户可根据自身需求、产品功能要求自由进行菜单式选配,任意组合产品配置及服务,形成的产品报价为基础价格加上产品选配价格。套餐式组合:在产品货架页面展示成型的产品组合方案,通过点击可查看套餐组合的配置、型号、金额、数量、主要技术参数等,营销人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客户推荐最优产品组合套餐,同步展示产品报价为推荐报价;客户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已有套餐基础上,替换产品配置,形成新的产品组合方案。
4.建立产品敏捷报价平台,搭建营销报价测算模型。成本单、报价单双单生成逻辑。产品敏捷报价平台报价单的生成依托成本加成法,产品定价基于实际成本、目标利润为基础制定,营销人员通过对平台产品历史标准成本的统计分析,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的综合判断,制定营销策略并确定目标利润率、预测目标销售价格。单车目标销售价格=(单车变动成本+单车固定成本分摊)*(1+目标利润率)。产品敏捷报价平台在产品成本清单基础上,通过利润加成自动生成了前台报价清单数据,客户可以在选择产品配置时清晰掌握产品报价构成。利用本量利理论测算利润空间。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本体盈利模型,能让企业清楚的掌握公司的边际收益、成本费用构架、盈利情况和决策的正确方向,产品敏捷报价平台运用这种分析方法来预测要达到目标利润应当销售多少产品(或完成多少销售额),以及在产品报价中客户需求产量固定的情况下,目标销售价格的变动区间对利润空间的影响。营销人员根据客户图像、竞品分析,综合平衡多种可行产品销售组合方案的盈利情况,灵活实施弹性定价,确定目标销售价格,推出最优产品组合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