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找到分数乘除法中的单位“1”
李银华
吉林省榆树市刘家镇中心小学 130400
一、单位 “1” 的概念阐释
单位 “1” 是一个抽象而又具体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是一个物体,比如一个苹果、一本书;可以是一个图形,比如一个圆形、一个长方形;可以是一个计量单位,比如 1 米、1 千克;也可以是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比如一堆沙子、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一片森林里的树木等。例如,当我们说 “一袋大米吃了 1/3” 时,这里的单位 “1” 就是这一袋大米;当我们提到 “六年级学生人数的 2/5 是女生”,单位 “1” 则是六年级的全体学生人数。单位 “1” 的这种灵活性,使得它在分数问题中无处不在,也凸显了准确把握它的重要性。只有明确了单位 “1”,才能正确理解分数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进而进行有效的计算和问题解决。
二、快速找到单位 “1” 的小技巧
(一)根据关键词判断
在分数乘除法的题目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特定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就像指向单位 “1” 的路标,只要我们掌握了它们,就能快速准确地找到单位 “1”。常见的关键词有 “是”“占”“比”“相当于” 等,一般来说,这些关键词后面的量就是单位 “1”[1]。
对于 “是” 字,在 “甲数是乙数的 3/5” 这句话中,“是” 字连接了甲数和乙数,根据关键词技巧,“是” 后面的乙数就是单位 “1”,这句话表示甲数与乙数的关系是甲数占乙数的 3/5
对于 “占” 字,“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2/3”,“占” 字表明了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占” 后面的全班人数就是单位 “1”,意味着把全班人数看作一个整体,男生人数是这个整体的 2/3。
对于 “比” 字,“实际产量比计划产量多 1/4”,“比” 字体现了实际产量与计划产量的比较关系,“比” 后面的计划产量就是单位 “1”,即把计划产量当作一个整体,实际产量在这个整体的基础上多了 1/4。
对于 “相当于”,“A 的面积相当于 B 的面积的 1/2”,“相当于” 在这里起到了类似 “是” 的作用,“相当于” 后面的 B 的面积就是单位 “1”,说明 A 的面积与 B 的面积存在着 A 的面积是 B 的面积的 1/2 这样的关系。
(二)根据分数的意义寻找
分数的意义是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基于这个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分数在题目中所表示的具体含义,来确定单位“1”[2]。
例如,“一根绳子用去了 2/5”,从分数的意义来看,是把这根绳子的全长平均分成 5 份,用去的部分占其中的 2 份,所以这里的单位 “1” 就是这根绳子的全长。再如,“一批货物运走了 3/4”,按照分数的意义,是将这批货物的总量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 4 份,运走的部分占 3 份,那么单位 “1” 就是这批货物的总量。这种根据分数意义寻找单位 “1” 的方法,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分数所描述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能帮助我们在没有明显关键词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准确锁定单位 “1”。
三、不同类型例子解析
(一)应用题例子
1. 果园里有桃树 50 棵,苹果树的棵数是桃树的 3/4,苹果树有多少棵?
分析:在这个应用题中,出现了关键词 “是”,根据 “是” 后面的量是单位 “1”的技巧,“是” 后面的桃树棵数就是单位 “1”。已知桃树有 50 棵,苹果树的棵数是桃树的 3/4,也就是求 50 的 3/4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50×3/4=37.5 ,由于树的棵数为整数,所以苹果树有 37 棵(此处根据实际情况取整)。
2. 学校图书馆有故事书 800 本,科技书的本数比故事书少 1/5,科技书有多少本?
分析:该题中存在关键词 “比”,按照 “比” 后面的量是单位 “1” 的规则,“比” 后面的故事书本数是单位 “1”。故事书有 800 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少 1/5,即科技书的本数是故事书的 1-1/5=4/5 ,所以科技书的本数为 800×4/5=640 本。
(二)计算题例子
1. 计算:3/5 的 2/3 是多少?
分析:这是一道分数乘法计算题,根据题目表述 a3/5 的 2/3! ”,这里是把3/5 看作单位 “1”,求它的 2/3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3/5×2/3=6/15=2/5 。
2. 一个数的 4/7 是 28,这个数是多少?
分析:此题为分数除法计算题,题目中 “一个数的 4/7” 表明是把这个数看作单位 “1”,已知这个数的 4/7 是 28,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28÷4/7=28×7/4=49 。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例子可以看出,运用上述找单位 “1”的技巧,能够清晰地梳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为准确解题提供有力支持。
四、技巧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结合实例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实例来讲解找单位 “1” 的技巧。生活中的例子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单位 “1” 概念和相关技巧。比如,以班级学生人数为素材,“我们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3/4”,让学生找出单位 “1”,通过这样熟悉的情境,学生能快速反应出 “是”后面的男生人数是单位 “1”。再如,以书本页数为例,“一本书看了 2/3′′ ”,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出单位 “1” 是这本书的总页数。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讲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单位 “1” 的存在,加深对技巧的理解和应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掌握找单位 “1” 技巧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小组内的成员互相出题、解题。在出题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设置含有单位 “1” 的分数问题,这会促使他们主动运用所学的技巧;在解题过程中,他们会交流各自找到单位 “1” 的方法,互相借鉴、补充。例如,一个小组出了这样一道题:“小明的身高比小红高 1/10”,其他成员在解题时,会讨论 “比” 后面的小红身高是单位 “1”。通过这种互动交流,学生们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加深对技巧的理解,提高运用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准确快速定位单位 “1”,是提升分数乘除法解题效率的核心技能。本文总结的关键词识别法与分数意义分析法,既贴合数学概念本质,又具备极强的实操性。通过多样化例题的直观演示与教学策略的具体建议,可帮助学生建立 “找单位‘1’” 的思维范式,不仅能降低解题难度、减少错误率,更能培养其对分数关系的深层理解能力。掌握这些技巧,对夯实数学基础、提升逻辑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为后续复杂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利芝 . 小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4,(35):96-99.
[2] 薛群 . 基于模型视角凸显单位“1”——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J]. 教学月刊小学版 ( 数学 ),2024,(Z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