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心理机制解析及培育路径
彭冰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00
摘 要:本文通过解析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心理机制,揭示其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关键层面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方式,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心理机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自媒体的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交流和娱乐的重要场域。然而,网络环境的匿名性、虚拟性和多样性也使得大学生面临一系列道德失范问题。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其网络道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整个网络空间的文明程度和社会的道德进步。近年来,学界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研究日益深入,涵盖了网络道德教育、道德行为模式以及道德失范现象等领域。然而,现有研究中,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心理机制缺乏解析,因此,本文试图从心理学视角,探讨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心理机制,并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培育路径。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心理机制解析
(一)认知机制: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的认知和理解
认知机制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心理机制的基础,指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对道德规范的认知与理解能力。认知机制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对网络行为中“对”与“错”、“善”与“恶”的判断,以及对网络道德规范的掌握程度。具体来说,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包括对隐私保护、言论自由、网络责任等核心议题的基本理解。
认知机制的形成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一方面,大学生的认知机制受到其价值观、知识储备和学习经历的影响。一个具有良好知识结构和积极价值观的大学生,更容易在网络活动中形成明确的道德认知框架。另一方面,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信息传播的多样性,也会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产生深远影响。面对网络中的虚假信息或网络暴力,认知机制强大的大学生能够敏锐地辨别并判断其不道德性,从而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同时,认知机制在网络道德行为中扮演着引导性角色。只有当大学生明确理解网络中的道德要求时,才能在具体情境下具备正确的道德决策能力。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认知教育是培育其网络道德行为的关键一步。
(二)情感机制: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行为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
情感机制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心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向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行为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能力。情感机制不仅影响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对道德行为的态度,还对其具体行为选择具有驱动作用。情感体验包括对正向道德行为的共鸣、欣赏与鼓励,以及对负向道德行为的排斥、愤怒与批判。价值认同则体现为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的内化与接受,表现为对道德规范的认可和对道德行为的主动践行。
情感机制通过情感共鸣与移情作用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判断与行为选择。例如,当大学生目睹网络暴力事件时,情感机制较强的个体会表现出对受害者的同情和对施害者的愤慨,这种情感体验有助于促使他们采取积极的干预行为,如举报不良内容或劝阻施害者。此外,当大学生在网络上参与正向的道德行为(如传播正能量内容或维护网络秩序)时,获得的情感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也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道德行为倾向。
价值认同是情感机制的核心,它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体验从外在行为转化为内在需求。价值认同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内化过程,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网络环境的共同影响。例如,通过学校道德课程的教育或网络文化中正向道德榜样的示范,大学生能够逐渐将网络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从而在网络空间中更加主动地遵守道德规范。
(三)行为机制: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动机及表现形式
行为机制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心理机制的外在体现,它将认知与情感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表现为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选择何种行为及其背后的动机。行为机制不仅涉及行为本身,还包括驱动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与外部影响。
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动机是其行为机制的核心。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类型。内在动机源自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同感与责任感,例如出于维护网络秩序的责任心,大学生可能主动抵制网络谣言或举报不良信息。这种动机通常与其内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认知密切相关。外在动机则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或约束。例如,学校的网络行为规范要求、网络平台的规则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都会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形成一定的约束。这种外在动机在行为机制中起到辅助作用,帮助大学生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选择。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表现形式多样,既有积极行为,也可能存在消极行为。积极行为是行为机制的正向表现,包括传播正能量内容、举报不良信息、抵制网络暴力、尊重他人隐私、支持公益活动等。这些行为不仅体现了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的遵守,也对网络空间的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消极行为则是行为机制失调的表现,可能包括参与网络暴力、散布虚假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等。这些行为往往源于动机的偏差或外部约束的缺失,例如网络环境的匿名性或大学生个人对道德规范认知不足。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路径
(一)家庭教育:父母的正确引导
家庭环境通过早期价值观念的灌输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心理机制奠定了基础,尤其是父母的榜样行为和沟通模式对价值观的形成有显著影响。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家庭环境的引导对于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至关重要。父母应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帮助孩子理解和内化网络道德规范,在尊重其独立性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帮助其养成健康、积极的网络行为方式。
(二)学校教育:价值观引领与课程思政
学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阵地,是网络道德培育的核心场所之一。通过价值观引领和课程思政,学校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的认知与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贯穿学校的网络道德教育全过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同时,思政教师与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重要引导者,应利用日常教育活动和交流机会,通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形成对网络道德规范的深刻认同。
(三)社会支持: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社会支持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重要外部条件。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积极的道德氛围,因此政府、社会组织应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营造安全、文明的网络空间。
作者简介:彭冰(1991—),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助教,应用心理硕士,单位:吉林建筑大学,研究方向:应用心理
课题:《吉林建筑大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XYB20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