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拓宽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与沉降控制策略研究
许翔翔
南京南部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高速公路网络的不断扩展,软土地基的处理与沉降控制日益成为工程建设中的重要课题。软土特有的高含水量、低强度和高压缩性,使得其在承载重荷时容易产生显著沉降,进而影响路面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因此,针对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和沉降控制策略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主要探讨高速公路拓宽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的关键技术,力求为高速公路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关键词:高速公路;软土地基;排水固结;沉降速度
1 软土地基的特点
软土地基是指含水量较高、孔隙比大、强度低的土层,通常具有显著的压缩性和塑性变形特性。软土的特点主要包括高含水量、低剪切强度和高压缩性,常见于河流沿岸、湖泊附近及湿地等地区。由于其高含水性,软土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均匀沉降和强度不足。此外,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受到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工程性质。因此,在高速公路拓宽工程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以确保路基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
2 高速公路拓宽工程中常见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2.1 预压法
预压法是处理软土地基的一种常用技术,施加超载荷使土体产生沉降,以加速土体的固结过程。在高速公路拓宽工程中,该方法尤其适用于具有较高含水率和低承载能力的软土层。具体应用流程如下:首先,施工单位需要对软土地基进行详细的勘察,以确定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承载力、压缩性和含水量等。根据这些数据,设计合适的预压载荷,通常以土堆或钢板等形式施加,载荷大小一般为设计荷载的1.2到1.5倍。在施加预压后,应维持该荷载一段时间,通常为几个月,具体时间依据土体的固结速率而定。施工过程中的定期观测,可以监测沉降情况,一旦沉降趋于稳定,便可以解除预压。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确保沉降均匀,施工时应考虑地基的水文条件,必要时可设置排水设施以加速水分排出,增强土体的有效应力。
2.2 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是一种加快土体内部水分排出以促进固结的技术,适用于含水量较高的软土。在高速公路拓宽工程中,该方法可以显著减少施工后期的沉降问题。排水固结法的具体流程包括以下步骤:首先,进行现场勘察和土层分析,确定土层的厚度、物理特性和水文条件。然后,依据这些数据设计排水系统,常用的排水设施包括竖向排水板、带状排水沟等。安装排水设施时,应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合理布局,确保排水管道之间的距离通常为1.5到2米,以便有效提高水分排出速度。施工时,需注意排水设施的密封性,避免土体的泥水混入排水系统,影响排水效果。排水固结法的关键在于施加适当的外部荷载以促进水分的排出。通常情况下,荷载需达到土体的承载力上限,以确保土体的有效应力逐渐增加。在施加荷载后,监测土体的沉降和水位变化,确保排水效果显著。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调整施加荷载的时间与强度,以便实现最佳的固结效果。
2.3 换填法
换填法是将软土层替换为具有较高承载力的材料,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这种方法在高速公路拓宽工程中被广泛应用,尤其在软土层较厚或承载力不足的区域。具体应用流程如下:首先,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评估土体的承载能力、塑性指数和厚度等参数。依据这些信息,确定需要换填的土层深度和范围,通常换填深度在0.5到2米之间。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进行软土的挖除,确保土体完全去除后,进行基底处理,以便为换填材料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选择换填材料时,通常使用砂石、碎石或混凝土等具有较高强度的材料,以确保填充层的稳定性。填充过程中,应分层进行,每层的厚度一般控制在0.3到0.5米,并在每层填充后进行夯实,以消除空隙,增强承载能力。填充完成后,需进行表面整平,并保持一定的养护时间,以确保填充材料的充分固化。
3 沉降控制策略
3.1 分阶段加载
分阶段加载的核心在于分阶段施加荷载,使土体逐步适应并减少瞬时沉降。具体实施时,工程师需根据地质勘察结果,确定土层的承载能力和固结特性。通常情况下,荷载可分为多个阶段进行施加,初始荷载为设计荷载的50%-70%,随后逐步增加,直到达到最终设计荷载。在加载过程中,需设置间隔时间,以便土体充分固结并适应新加载状态。通常,加载间隔可设置为几天至几周,具体取决于土体的固结速率。在每个加载阶段后,监测土体的沉降变化,测量点的沉降量判断土体的稳定性。如果观察到沉降量超过设计预期,工程师需及时评估原因,并决定是否推迟下一阶段的加载或调整荷载大小。建议结合排水措施,例如在加载阶段增加竖向排水管,以促进水分排出,加速固结过程。在施加分阶段荷载的同时,应对周边环境进行适当保护,防止因荷载增加导致周边土体的不均匀沉降。此外,针对特定路段,考虑采用局部加固措施,以增强其承载能力并降低沉降风险。这种控制策略的优点在于能够显著降低土体在短时间内承受的压力,从而减缓沉降速率,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2 控制沉降速度
控制沉降速度是确保高速公路拓宽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策略。沉降速度的控制不仅有助于减少对交通的影响,还能保证路面的平整度和结构的安全性。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对土体的物理特性和承载能力进行充分评估。土壤试验和现场测试,了解土体的固结速率与沉降特性,以便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可以逐步加载和调节荷载大小来控制沉降速度。具体而言,当观察到沉降速度超过设定标准时,应适时降低施加的荷载强度或增加加载时间,以便土体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固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用适当的预压技术,施加较小的初始荷载以促进土体的早期固结。采用水文控制措施也有助于控制沉降速度。例如,设置合理的排水系统以加速地下水的排出,从而提升土体的有效应力和承载能力。在软土层中,降低地下水位可以显著提高土体的固结速率,从而有效减缓沉降速度。根据不同地质条件,调整排水设施的数量和布局,以确保其有效性和适应性。实施沉降速度控制时,还应考虑施工阶段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若在施工期间出现极端天气情况,例如暴雨或洪水,应采取临时防护措施,避免土体饱和导致沉降加剧。
3.3 实时监测
实时监测是现代高速公路拓宽工程中沉降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工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该策略涉及对施工过程中的沉降情况、土体水位变化和其他相关参数的动态监测。具体实施中,首先需建立一套全面的监测系统,包括沉降监测仪、水平位移计和水位监测设备。这些设备应按照设计要求合理布设,确保覆盖关键区域。在监测过程中,采用自动化设备实时收集数据,并数据传输系统将数据传输至中央监测平台。监测频率应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和土体特性进行调整,通常在施工初期需增加监测频率,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沉降情况。当监测数据超过设定阈值时,系统应能发出警报,提示工程师进行进一步分析与评估。实时监测的另一个关键在于数据分析,对沉降数据的统计与趋势分析,工程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土体的反应机制和沉降特性。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及时调整施工方法和控制措施。在发生异常沉降时,需快速响应,调整加载策略、改进排水措施或进行局部加固,尽量将沉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和施工计划,可以有效优化施工资源的配置,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时间浪费。在实施过程中,监测系统的维护与校准也至关重要,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速公路拓宽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与沉降控制策略的研究是确保工程安全和稳定的关键。采用有效的处理技术,如预压法、排水固结法和换填法,结合分阶段加载、控制沉降速度和实时监测等策略,可以显著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力,降低沉降风险。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未来将有更多创新的技术手段应用于软土地基的处理与控制,为高速公路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树林. 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及应用效果评价 [J]. 交通世界, 2024, (19): 89-91.
[2]尹国庆,冯安翠. 公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措施研究 [J]. 运输经理世界, 2024, (17): 16-19.
[3]张旖旎. 公路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 (17): 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