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育为核心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性策略
祝小平
肇庆鼎湖泰来中学, 广东 肇庆 526073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常常面临情感缺失、社会支持不足和自我认知不清等心理困扰,这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仅是社会责任,也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通过德育的引导,留守儿童可以增强自我认知、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并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本文旨在探讨以德育为核心的有效性策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德育;策略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加,留守儿童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缺乏稳定的家庭环境和足够的情感支持,面临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因此,如何有效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为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德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塑造留守儿童的价值观、情感和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以德育为核心,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1.1情绪障碍:焦虑与抑郁
农村留守儿童在情绪管理方面常常面临挑战,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由于无法得到父母的直接关注和照顾而感到不安,这些孩子缺乏稳定的家庭支持和情感依靠,对未来可能充满担忧,导致他们在面对生活和学习压力时,更容易感到无助和孤独。长期的焦虑情绪不仅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引发抑郁倾向,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自我价值感的下降。这种情绪障碍如果不加以干预,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长期影响,甚至影响其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1.2行为问题:攻击性与逆反
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攻击性和逆反行为。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工作,对孩子疏于管理,不能及时、正确引导孩子,部分留守儿童感到被抛弃或忽视而产生逆反心理,他们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如在学校经常违纪,顶撞老师,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家中,他们恶语中伤老人,我行我素;在外打架斗殴、聚集飙车、偷窃,甚至染上抽烟喝酒吸毒等恶习。这种逆反行为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业和成长,还可能对家庭和社会关系造成负面影响。此外,由于缺乏关爱而产生的自卑感,害怕被别人欺负,自我保护过强,部分留守儿童还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言语攻击、身体攻击等,因此,解决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对于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1.3社交障碍:孤独感与人际交往困难
留守儿童在社交方面常常感到孤独和困难。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缺少与父母交流和学习社交技能的机会,这使得他们在与同龄人交往时过度敏感和疑心,难以建立稳定的友谊。长期的孤独感可能导致他们形成内向、封闭的性格,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甚至产生社交恐惧。这种社交障碍不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限制他们的社会参与和个人发展。因此,帮助留守儿童克服社交障碍,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促进其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入的重要途径。
2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2.1 家庭因素:监护人角色缺失与亲子关系疏远
家庭因素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往往由祖辈或其他亲戚监护,这种监护人角色的缺失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稳定的关爱和指导。亲子关系的疏远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因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减少,导致情感支持不足。这种情感上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在面对挑战时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
2.2 学校因素:教学资源不足与家校沟通不畅
在农村学校,几乎所有学校都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室,无法为留守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和辅导。而且一些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过分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的关注与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产生挫败感和焦虑情绪。留守儿童的家长往往在外务工,与学校的沟通不畅,导致学校难以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和心理状态,也无法与家长共同协作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为了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需要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师资培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及加强家校沟通等方面的工作。
2.3 社会因素:社会支持不足与文化认同缺失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充满暴力和色情的网络视频、书刊以及游戏软件等不断涌现。这些不良内容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引起他们情绪的波动,甚至萎靡不振,妨碍他们的学习和人格发展,对于缺乏父母监管和引导的留守儿童来说,影响更大。由于农村地区社会的关爱体系尚不完善,无法为留守儿童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进而加剧他们的孤独感和无助感。此外,由于城乡差异和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会对自己的文化认同产生困惑,这种文化认同的缺失导致他们难以融入社会,产生孤独感和被排斥感。因此,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和促进留守儿童的文化认同感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作用。
3 以德育为核心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策略
3.1 家庭层面:强化家庭监护责任与提升亲子沟通质量
家庭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第一道防线。强化家庭监护责任意味着确保监护人能够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和生活指导,这对于帮助留守儿童增加安全感和树立自信心至关重要。提升亲子沟通质量是连接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关键,建议留守儿童父母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向孩子传递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定期与孩子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和需求,正确引导孩子走向正轨,鼓励孩子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困难,可以有效缓解孩子的孤独感和焦虑情绪,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家长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人生感悟,激发孩子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回家探望孩子,增强亲子间的情感联系。
3.2 学校层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与加强心理辅导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应承担起教育和监护的责任,构建以德育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策略之一。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并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将德育融入日常教学中,通过故事、案例等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应对压力和挑战的技巧。鼓励教师与留守儿童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提供个性化的关爱和支持,通过班会、团队活动等形式,增强留守儿童的集体归属感和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
3.3 社会层面: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与促进文化认同感
社会层面的支持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同样不可或缺。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和志愿者等多方面的参与,共同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资源。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如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补贴、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基金等。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如开展心理辅导、陪伴活动等。通过媒体宣传,提高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在社区层面建立留守儿童关爱网络,提供学习辅导、心理支持等服务,同时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和社交机会。
3.4实施针对性的德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干预措施
实施针对性的德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是直接作用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这些活动和措施应根据留守儿童的具体需求和特点来设计,以确保其有效性。例如,可以开展以提高自我认知和自尊为主题的小组讨论和工作坊,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理解自己,增强自信。同时,可以组织情绪管理工作坊,教授留守儿童如何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减少情绪问题的发生。此外,还可以开展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和团队合作游戏,提高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他们在情绪、行为和社交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并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探讨了以德育为核心促进心理健康成长有效策略。以德育为核心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亲情联系、德育课程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机制建立、集体活动组织以及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动员、社区支持和网络建设等措施的综合实施,可以有效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传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探新[J].学周刊,2022,(22):191-192.
[2]王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护航心理健康成长[J].中国航班,2021,(21):118-120.
[3]高伟.德育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吉林教育,2024,(36):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