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民健身理念的中小学体育空间学社共享模式研究
哈晨 张丹澍
1.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71 2.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湖北武汉 430081
[摘要] 在全民健身理念不断发展的今天,群众对健康、休闲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还存在公共体育设施难以满足人们日常使用需求的问题。而运动场地比较充足的中小学校,却因为封闭管理模式的限制而导致体育场地和设施很多时候都处于闲置状态,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公共体育设施资源的浪费。
学社共享是将学校的设施向社区开放,使资源利用最大化。本文通过设计实践总结了中小学校体育空间的几种学社共享模式,为中小学校体育空间的设计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关键词] 中小学校 体育空间 全民健身 设施共享
1背景分析
1.1学社共享的概念
“学社共享”是学校与社区以多角度、立体式的整合所演变成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其核心是加强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其目的是希望二者间有效互助,共享资源,实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1.2学社共享的现状
我们面临的现状是一方面城市公的共体育设施少,另一方面中小学校运动场馆时段性的闲置。实现社区与中小学校空间的共享使用有利于建立双向互动与合作。由于很多社区与学校是不同时间分别设计的,未能协同统筹规划,因此,关于中小学校体育空间学社共享的研究对资源利用最大化、避免空间浪费及重复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1.3学社共享的挑战和机遇
(1)面临的挑战
首先,中小学在周末及寒暑假期间体育设施存在较长时期的闲置,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在规划设计时没有考虑对外使用的可能性,不适合直接对外共享。其次,目前中小学体育设施参差不齐,一些学校本身还存在设施落后、配套不足的问题,也不便于中小学校的对外共享。另外,学社共享还必须考虑到校外人员参与对校内教学的影响和可能带来的矛盾,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受干扰。
(2)存在的机遇
2019 年3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积极缓解广大青少年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繁荣发展。确定了坚持政府统筹,多方参与;坚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坚持校内优先,安全为重;坚持服务公众,体现公益的四个主要原则。这一意见的发表为中小学体育空间学社共享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2体育空间学社共享模式解析
2.1体育空间构成模式
中小学体育空间的规划布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内师生与校外公众使用体育设施的便捷性与可达性,进而影响体育空间的学社共享效果。现在已有的比较典型的几种体育空间布局模式包括单一集中式、多个集中式和集中+散点式布局。
(1)单一集中式体育空间布多分布于校园的外围,与校园和城市均有密切联系的同时,为校园和体育区的扩张和发展留有余地。保证了体育区与城市的高效衔接,为学社共享提供了前提条件。
(2)多个集中式体育空间布局的学校,往往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与建设,随着校园的扩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了多个集中的体育区,体育设施资源规模相对丰富。
(3)集中+散点式布局模式的校园通常校园面积较大,在多次建设与扩张的校园内形成多个体育空间,又由于用地的限制在校园局部设置了少量体育设施,形成了多层次的灵活布局,提高了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2.2体育空间共享模式
(1)开放共享模式
体育空间的共享模式是实现中小学体育空间学社共享的具体方法,其策略包括会员制、通行证、暑期会员、设施租用、夏令营及各类培训课程等。
会员制是校园体育设施对外共享的最主要策略之一,指个人通过购买一段时间的会员资格,以预约使用指定体育设施的开放模式。
通行证制度是在会员制的开放模式基础上的补充,是对指定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开放特定体育设施的模式,提高了场馆使用率。
除了会员制和通行证制度,校园体育空间的学社共享模式还包括设施租用、青少年培训与夏令营等多种辅助模式以及门票优惠、场馆开放日等策略,这些策略有助于提升高校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同时也形成了稳定的体育消费群体,保障了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2)开放功能空间
依据使用对象和功能需求的不同可以将体育设施分为健身娱乐型、训练型和竞技型。
健身娱乐型主要指健身中心与活动中心,功能上较为综合,以健身为主,此外还大多包括网球场地、游泳池、壁球场、力量训练等受欢迎程度较高的功能,常常附属于综合体育馆,这类体育设施也是学社共享的主体;训练型,包括主要面向校队与俱乐部训练的各类体育场馆场地;竞赛型则包括各类比赛场馆。
3学社共享设计的具体实践
3.1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体育设施
全国网球训练基地项目为位于京山市温泉新区的网球学校和训练基地,总建筑面积26014.10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之一的带罩棚球场建筑面积10020.02平方米,区位设置在校园边缘区域,可以很大程度提升开放度及可达性。建筑整体结合钢结构特性融入工业风格,同时根据运动场所的特性,局部选用跳跃色系点缀搭配,活跃空间质感,构建出标识性的公共建筑。
带罩棚球场位于教学区以东,独立于教学区设置,通过因地制宜的布局,使运动场馆对外和对内均实现了便捷的联系,为学社共享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从而实现了教学与配套使用、开展城市体育活动与居民健身、赛事举办和运动员训练的综合利用,极大地提高了体育空间和运动设施的使用效率。
3.2高效综合利用空间
本项目空间构成以功能复合化为设计重点,打造出以运动为主体的综合型体育场馆:主要功能包括体育运动功能、文化休闲、体育辅助等。其中主入口位于一层东侧,次入口位于南侧和北侧,多个入口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体育运动功能包含室内网球场、健身区。室内网球场位于建筑东北侧和西侧,是集比赛训练与培训娱乐的复合空间。健身区位于南侧功能房一楼,是一个多功能活动空间。文化休闲功能包含可南北双向观看的咖啡厅、北侧功能房的温泉体验区等,在咖啡厅人们既可以观看网球馆内的训练场景,又可以欣赏校园景观,不同空间的能够得到充分的交流。体育辅助功能则包括配套服务部分如办公和更衣等,分布在建筑的一层至三层。这样多层次的空间布局将不同的功能融合到一起,丰富了人们在体育场馆中的空间体验。
开放均衡性、便利灵活的的空间形式为学社共享提供了极大便利,将丰富的学校体育资源合理利用,既平衡了校内使用与对外开放的需求,又减少了共享资源可能产生的矛盾,打造出一个老少皆宜的运动交流空间。
结语
我国现有中小学校体育空间的共享还处于较为初步的探索阶段,中小学校体育空间的共享不仅涉及到体育空间的规划布局与建筑设计本身,还对学校的管理模式、体育设施的运营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本文对中小学校体育空间学社共享模式的思考能为校园建筑体育空间的设计和学校的运营管理模式提供一些新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底典典.基于学社设施共享的中小学校体育空间构成模式研究 [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0
[2] 马宝裕. 高校体育馆复合利用适应性设计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2022
[3] 刘瀚泽.全民健身背景下的市民体育馆建筑设计策略研究[D] .青岛理工大学,2021
[4] 任飞,屈小羽.功能策划先导的高校体育建筑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21(S2):36-4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