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施工项目生产安全事故成因分析及预警管理研究

作者

李端阳

中铝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项目生产安全事故预警管理方案,有效确保建设项目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安全、高质量地完成施工任务。为防止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生产安全事故,从人力、物力、管理、投资项目环境等方面完善了控制措施。深入实施预警管理。只有建立基本预警和相应控制措施,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和隐患有效控制,全面组织关键信息,才能合理控制项目工程中出现问题的概率,形成安全、高质量工程。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事故;成因;预警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设项目规模可观,在材料、设备、资金等方面投入巨大,涉及的施工人员范围广泛。如果发生安全事故,将产生巨大影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施工单位需要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尽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在众多安全管理措施中,最重要的是预警管理,这需要构建一个全面的预警系统来有效管理安全事故。

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及风险防范的意义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及风险防范的意义在于确保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安全,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工程质量、进度以及维护企业声誉和经济效益。通过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可以识别和评估潜在的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减少对人员、设备和环境造成的损害。此外,强化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对于遵守法律法规、满足社会责任和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样至关重要,有助于构建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促进企业文化的积极发展。同时,良好的安全管理还能增强投资者和客户的信心,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及风险防范不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重要途径。

2 建筑安全事故成因分析

2.1 人的原因

施工安全事故最关键的因素是人为因素,可分为直接人为因素和间接人为因素。在开展建设项目时,施工人员的各种危险行为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主要包括以下行为:操作失误、材料运输快速等;使用安全系数低的施工设备;施工期间物体的危险放置;未经授权进入危险区域;在吊物下方施工;机械施工时进行维修、加油等;注意力不集中;未正确佩戴安全帽;施工期间,在现场工作随机玩耍[1]。以上危险行为出现的原因是许多工作人员心理因素产生综合影响。其一为感知因素,让施工人员判断错误,从而出现错误行为。其二为情绪因素,不管是亢奋还是低落都容易引发施工人员危险行为。其三为生理因素,例如施工人员感觉疲劳等。

2.2 管理的原因

一些建筑企业尚未建立安全监督检查制度,现有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大多流于表面,不能有效约束管理人员,从而对建设项目的施工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缺乏安全监督检查制度,导致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问题悬而未决,不利于工程建设的高效安全推进,对建筑企业的发展壮大构成一定障碍。

2.3 物的原因

这里的物包括施工中使用的材料、设备和设施。在安全事故方面,物原因仅次于人为原因。施工过程中直接导致安全事故的因素是物的危险状态,主要包括以下情况:防护不足、信号装置等;机械设备、配件等存在一定缺陷;缺少安全帽、安全带等。物的形状和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这增加了控制的难度。在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如果超出人类的可控范围,甚至脱离人类的控制,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破坏,导致安全事故。

3 建筑安全事故的预警管理措施

3.1 构建事故风险预估模型

为确保建筑安全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除构建完善的事故风险评估体系外,还需进一步建立事故风险评估模型。此模型能够对建筑项目施工阶段的潜在事故风险进行建模与模拟,进而识别并筛选出各类施工风险隐患。举例来说,我国部分建设单位已着手运用技术手段,在安全预警管理系统构建的基础上,对支持向量机(SVM)模型进行渲染。该模型主要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以识别安全事故预警系统的具体类型。具体的实施步骤概述如下:首先,技术人员需先行收集并整理安全管理相关数据;其次,将这些数据输入模型之中,并依托模型渲染进行深度分析与处理;第三,待模型渲染完成后,制定并提供针对性的安全施工管理措施。凭借此模型,可以精确验证施工现场的安全系数,进而科学分析施工作业引发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3.2 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力度

加强施工企业的安全监督检查是加强安全管理的根本。因此,施工单位应提前分析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并根据施工进度、特点和相关监管要求制定安全监督检查制度标准。监管人员还应将安全监督检查制度全面落实到各项施工生产活动中,针对现行监督管理机制的漏洞和不足,不断完善安全监督检查体系,切实保障施工安全。此外,建筑企业还可以成立高级别监督小组,负责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并根据安全评估要求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以降低建筑安全事故的可能性。此外,建筑公司还需要制定应急预案,在发生建筑安全事故时尽可能减少损失。

3.3 建立预警系统

关于预警临界值及临界状态的界定,通常均有详尽的书面规范予以明确,同时,针对施工中采用的技术工艺,亦制定了需满足标准化要求的操作程序。不同的施工任务,其预警指标与临界状态亦有所差异。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可大致预估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引发的潜在损失,而预警系统的建立正是为了实现此目标。借助预警系统,可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划分出相应的安全预警等级及标准。一般而言,安全预警等级分为四级,由低至高依次排列。不同等级将引发不同的后果,并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一旦监测到高风险等级,即意味着人员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可能面临威胁,此时将发出红色预警信号;中等风险预警则以橙色光波示警,表明人员人身安全受到一定威胁;对于发出黄色光波的低风险预警,无需立即采取特别措施,仅需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即可;低风险预警则表明施工现场处于安全作业状态,对应蓝色预警信号。相关管理人员可通过辨识不同颜色的光波信号,准确判断施工现场的风险等级,并据此采取相应措施,以有效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3.4 建立完善的安全预警机制

建筑工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会造成严重的生命损失外,还会给工程的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这就需要施工单位注重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强化对现场数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配备足量现场管理人员,以便全方位地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及时发现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开展预警工作。建筑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严格落实监控手段的同时,还需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建筑工程项目的特征,在整合现场相关数据信息的情况下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预测,及时发现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应急措施,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减少建筑安全事故造成的负面影响[3]。施工单位还需要善于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信息监控平台,提高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及时掌握施工现场的安全信息,及时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安全隐患,将安全事故遏制在源头。由于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难以对其进行有效预测,因此施工单位在安全预警管理中要注重搭建完善的安全监控系统,通过对现场情况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监控,才可以实现对整个施工过程的有效监控,以便施工单位及时发现现场安全隐患,有针对性采取应对措施。

结束语

如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安全问题,会威胁到人身安全,甚至阻碍建筑业发展。所以,在实际开展工程施工时,施工单位需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尽快消除安全隐患,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此外,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安全事故应对机制,强化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推进建筑工程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建设安全技术,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以此降低工程安全事故发生率,提高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并为人们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晓亮.建筑安全事故成因分析及预警管理探索[J].四川建材,2021,47(05):230-232.

[2] 陈鹏泽,陆聪麟,文杰.建筑安全事故发生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J].品牌与标准化,2021(5):107-109.

[3] 徐丹.建筑安全事故成因分析及预警管理的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4):5232-5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