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德育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及对策研究

作者

徐静

辽宁省凌源市光明小学 122500

摘要: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学前教育向基础教育过渡的关键阶段,德育教育在此过程中的有效实施对儿童价值观形成和社会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研究基于德育教育理论,结合幼小衔接阶段的实践需求,通过文献分析与实践观察,探讨当前德育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德育教育在幼小衔接中存在目标衔接不足、家校协同薄弱等问题,需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强化教师培训、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等对策提升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教育;幼小衔接;效果评估

引言

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开展启蒙教育活动的关键阶段,并且也是幼儿接触教育行为的关键和基础。德育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构成,同时我国也比较注重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德育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教师作为幼儿接受学前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引导者,其本身所肩负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切实提高幼儿的良好道德品质,就必须对教师的道德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幼小衔接阶段的德育教育仍存在目标模糊、方法单一等问题,影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本研究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索德育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优化路径,为小学教师提供可行性参考。

1.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

1.1 德育教育的核心内涵与实践路径

德育教育以培养道德素养与社会责任感为核心,通过系统性引导帮助儿童建立正向价值观念与规范行为模式。针对幼小衔接阶段儿童从自主游戏向结构化学习过渡的特点,教育者需聚焦社会公德、人际交往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基于情境浸润与游戏化互动设计实践路径。例如运用角色模拟活动将抽象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可感知的协作任务,借助生活化场景引导儿童在共享物资、化解矛盾等具象体验中内化责任意识与同理心,既强化其对集体规则的理解,又通过榜样示范与渐进式任务逐步提升情绪调节能力,最终实现从个体行为规范到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机衔接。

1.2 幼小衔接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幼小衔接,是幼儿开始独立并逐步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过渡时间段,是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共同关注的重点时期。实证研究显示,儿童入学初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能力与适应水平,不仅关联其学习效能与情绪稳定性,更深刻影响长期人格发展。聚焦德育教育的梯度化设计,通过建立跨学段的育人体系,能够有效降低儿童因环境转换产生的认知冲突,推动其道德认知与行为模式的平稳过渡,从而在教育场域中实现个体社会化进程的良性衔接。

2.德育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现状分析

2.1 当前德育教育实施情况

当前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割裂,幼儿园多以游戏化活动渗透情感引导与基础行为规范,小学则倾向于通过课堂纪律和制度化管理强化规则意识,二者在目标递进性与方法连贯性上尚未形成有机融合。部分小学教师未能充分关注幼小衔接期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仍采用单一说教或强制管理的方式开展德育,忽视了从具象体验到抽象认知的过渡规律,导致儿童对集体规范的理解浮于表面。此外,德育课程内容在行为习惯培养与公民意识启蒙之间的梯度设计不足,评价体系也缺乏针对衔接阶段儿童道德认知特点的动态化考量,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过程的机械性与儿童适应性焦虑。

‌2.2 幼小衔接阶段德育实践的挑战与价值重构‌

幼小衔接期儿童面临身心发展的双重挑战,既需适应课堂纪律与集体规范的外部约束,又要在同伴互动中建立信任与协作能力,道德认知的模糊性与行为习惯的可塑性在此阶段尤为显著。调研显示,部分儿童因规则意识薄弱导致课堂参与不足,情绪调节困难易引发人际冲突,暴露出德育内容与儿童认知需求的脱节,例如单向灌输或惩戒手段可能强化规则抵触心理,而忽视从自由探索到责任担当的渐进引导。与此同时,家校教育理念的割裂使儿童在家庭个性化倾向与学校统一要求间陷入认知矛盾,亟需通过情境化实践弥合断层——例如设计“校园向导”角色扮演活动,将规则内化转化为互助行为,或依托种植角等持续性劳动项目,引导儿童在生命观察中理解合作与耐心的社会价值。缺乏科学德育介入的儿童可能因无法平衡自我与集体的关系,在小学中高年级衍生为社交障碍或学习动力匮乏,反向印证幼小衔接期德育对社会情感能力与人格养成的奠基作用。

3德育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策

‌3.1 幼小衔接阶段德育教育的实效评估与影响因素整合‌

评估幼小衔接阶段德育教育成效需基于多维视角,既要关注儿童课堂规则遵守、协作分工等外显行为的稳定性,也要追踪情绪调节、集体归属感等内在态度变化,例如观察其在矛盾场景中能否主动换位思考或维护班级秩序。社会适应层面需重点考察儿童应对陌生情境的策略,如通过协商互助化解人际冲突的能力,此类评估需整合教师日常观察、家长行为反馈及情境模拟中的自然反应,借助三方数据互补与长期追踪避免认知偏差。而德育效果常受家校期待偏差、课程设计断层等现实因素制约,例如家庭教育过度侧重知识学习而忽视规则内化,或教师未能将抽象道德概念转化为生活化阶梯任务,导致儿童难以平衡自主性与集体规范。此外,标准化课程若缺乏角色代入或个体差异关注,易使德育停留于说教,无法激发情感共鸣,加剧儿童在社交规则理解或情绪管理上的隐性需求与教学资源错位,反向印证动态评估与弹性干预的必要性。

3.2提升德育教育效果的对策建议

优化幼小衔接阶段的德育实效需构建贯通性策略,例如在课程开发中将幼儿园的“生活化德育”与小学“社会性德育”有机衔接,设计包含游戏化规则任务、跨班协作项目等主题月活动,逐步引导儿童从具象行为模仿转向抽象价值认知,同时融入绘本共读、校园探秘等趣味环节,帮助儿童在角色代入中自然习得集体生活的边界感与归属感。教师专业支持需侧重衔接期儿童心理发展的过渡特征,通过幼儿行为观察记录分析、小学低段典型德育案例研讨等培训模块,帮助教师掌握从具象到抽象的阶梯引导技巧,例如将“轮流等待”“物品归位”等基础规范转化为小组契约制定、班级事务分工等深度参与场景。家校社协同需突破单向信息传递模式,搭建家庭德育微视频分享、社区公益任务认领等互动平台,让儿童在真实社会关系中体验规则价值,例如组织亲子参与校园周边环境维护,在劳动协作中同步强化家庭与学校的责任共识,形成教育理念同频、实践场景互补的立体支持网络。

结束语‌

本研究揭示幼小衔接阶段德育教育存在目标断层、家校协同薄弱等现实挑战,需通过梯度化课程设计与情境化活动推动规则内化与情感共鸣的有机融合。家校社协同机制的不足易加剧儿童在家庭个性化需求与学校规范间的适应性矛盾,需构建多方联动的实践平台,例如开发家校共育工具或社区劳动项目,强化儿童在真实场景中的道德体验。未来应立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动态需求,建立弹性评估体系追踪个体成长轨迹,同时深化教师对衔接期儿童心理特征的认知,将抽象道德准则转化为阶梯式引导策略,以平衡行为规范与价值认同的深层衔接,为儿童社会化发展奠定人格基石。

参考文献

[1]郑宏旗,宁乐婷.幼小衔接背景下的家园共育策略[J].读写算,2025,(11):130-132.

[2]王镭璇.浅谈教师素养对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的影响作用[J].考试周刊,2023,(01):153-157.

[3]袁丽晓.幼小衔接下的幼儿园德育教育探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2,(10):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