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姜殿爽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第一中学 131500
摘要:音乐教育是初中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而合唱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独具魅力。合唱,作为一种集体演唱形式,将个人的音乐才华汇聚成和谐的整体,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更在多方面促进学生成长。在当下追求全面发展的教育背景下,深入探索合唱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路径意义重大。它既能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审美能力。本文将围绕合唱训练展开,从基础技能训练、声部划分等方面,详细阐述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有效开展合唱训练,为音乐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初中音乐;合唱训练;实践探索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艺术素养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音乐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合唱训练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它以音乐为纽带,把学生紧密相连,在提升音乐技能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合唱训练达到理想效果,仍是众多音乐教师面临的挑战。基于此,本文深入研究合唱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策略,通过剖析具体教学案例,探寻提高合唱教学质量的方法,助力初中音乐教育迈向新高度。
一、夯实基础技能,提升合唱水平
扎实的音乐基础技能在合唱训练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堪称合唱大厦的稳固根基。音准作为合唱的灵魂所在,精准的音高把控能够让不同声部的音符如同繁星在夜空中有序排列,彼此交织碰撞出和谐美妙的和声。若音准出现偏差,整个合唱便会如走调的乐章,失去其应有的和谐与美感。节奏则宛如合唱的脉搏,赋予音乐以鲜活的生命力与独特的韵律。稳定且富有变化的节奏,使合唱表演能够整齐有序地推进,带动听众的情绪随之起伏。而正确的发声方法,不仅是保护学生稚嫩嗓音的关键,更是提升声音质量与表现力的秘诀。运用科学的发声方式,学生能够轻松驾驭不同音域,声音更具穿透力、感染力,让合唱表演更具艺术魅力,从各个维度确保合唱整体达到和谐统一的至高境界【1】。
在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学时代”的合唱曲目《中学时代》教学实践中,基础技能训练扎实推进。音准训练时,钢琴成为学生的得力助手。教师先以适中的速度完整弹奏歌曲旋律,让学生对整体音高有初步感知。随后,逐句弹奏,学生逐句跟随模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敏锐捕捉学生音高偏差,像在“什么时光最值得珍爱?是这幸福的中学时代”一句,“什”从较低音区陡然升高到“值”所在的高音区,跨度明显,不少学生容易唱低。教师便引导学生多次聆听钢琴音高,感受音程变化,从轻声哼唱慢慢过渡到正常音量,通过反复十几次的模唱纠正,大部分学生成功掌握准确音高。节奏训练时,将复杂节奏提炼,如切分节奏“×××|××××|”,教师先示范拍手跺脚的节奏型,学生跟着模仿,从慢到快,分组进行节奏接龙游戏,强化记忆。发声训练时,教师耐心引导学生用“哼鸣”探寻头腔共鸣,学生们闭上眼睛,专注感受哼唱“m”音时眉心细微的震动,逐渐将这种发声状态融入歌曲演唱,声音愈发清晰明亮、富有穿透力,为合唱的出色呈现筑牢根基。
二、科学划分声部,促进和谐配合
在合唱艺术中,科学划分声部是迈向卓越表演的关键一步。学生的嗓音条件千差万别,音域范围也各有不同,有的学生高音清澈嘹亮,有的则低音醇厚沉稳。依据这些独特特质进行精准划分,能够最大化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歌唱潜能。不同声部在合唱中犹如建筑的不同构件,各司其职又紧密相连【2】。高声部凭借其明亮的音色和较高的音域,常常承担旋律中出彩的高音部分,像灵动的飞鸟,翱翔于音乐的天际,为合唱增添光彩;低声部则以宽厚的音色和稳健的低音,如同坚实的大地,为整个合唱筑牢根基。各声部在音高和音色上的互补,共同编织出层次丰富、立体感十足的和声网络。而且,这种合理划分促使学生们清晰认识到自身在团队中的定位,明白只有彼此协作,才能奏响和谐美妙的乐章,从而有效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齐心协力朝着共同的音乐理想奋进。
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美洲”中《红河谷》的合唱教学时,严谨且细致的声部划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教师深知声部划分对于合唱效果的关键影响,于是精心挑选了一组跨度较大、涵盖低音到高音的简单音阶,让学生们依次演唱。在学生们演唱的过程中,教师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仅仔细聆听每个学生的音色,分辨其是清脆明亮还是醇厚深沉,还运用专业的眼光,敏锐地观察学生们的音域表现,判断他们能够轻松驾驭的音高范围。例如,当发现嗓音清脆、在演唱高音时毫不费力且音色明亮的学生,教师便将他们纳入高声部的考量范畴。在排练“人们说你就要离开村庄,我们将怀念你的微笑”这一充满情感且高音较多的乐段时,高声部的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旋律中的高音演绎得清晰悦耳,那明亮的音色仿佛阳光穿透云层,完美展现出歌曲的明亮欢快之感,让听众仿佛置身于红河谷畔,与即将离别的友人深情道别。而对于那些音色偏醇厚、音域相对较低的学生,教师则将他们安排到低声部。当排练到“你的眼睛比太阳更明亮,照耀在我们的心上”时,低声部学生用沉稳的低音,如同大地承载万物一般,稳稳地托住旋律,营造出深沉且温暖的氛围,为整个合唱增添了厚重感和层次感。在后续的排练过程中,教师持续不断地引导两个声部相互倾听、相互配合。当高声部音量过强时,及时提醒他们适当减弱,从而凸显低声部的厚重质感;同时,低声部也会根据高声部的音色变化,灵活调整自身的发声,控制音量和音色的平衡。通过这样的反复磨合,最终实现了两个声部的和谐配合,让《红河谷》的演唱更具感染力,每一个音符都能直击听众的心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开展合唱训练,无论是夯实基础技能,还是科学划分声部,都对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在《中学时代》《红河谷》等课程中的实践,我们看到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未来,教师应持续探索更具创新性和针对性的合唱训练策略,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同时,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示合唱成果的机会,让合唱成为初中音乐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学生在合唱中收获成长,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晶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有效开展合唱教学的策略[J].家长,2024,(25):150-152.
[2]雷英.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研究[J].学周刊,2024,(24):146-148.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4.2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