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的故障诊断及维修分析
任永爱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71000
一、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的常见故障类型
(一)影像类设备故障
影像类设备如 CT、核磁共振、DR 等,因长期处于高电压、高负荷运行状态,故障多集中于核心成像部件。其中,X 线球管老化是 CT 设备最常见问题,表现为图像出现条纹状伪影或曝光不足,这与频繁扫描导致的灯丝损耗、真空度下降直接相关,年均更换率在三甲医院达 30% [1]。核磁共振设备则易因液氦泄漏引发超导磁体失超,造成磁场强度异常,影响图像分辨率,还可能因紧急停机导致患者检查中断。
(二)检验类设备故障
检验类设备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细胞分析仪等,故障常与样本处理流程密切相关。试剂针堵塞或磨损是高发问题,因样本中蛋白质沉淀、纤维丝缠绕导致加样不准,使检测结果出现系统性偏差。反应杯清洗机构失灵也较为常见,残留的样本或试剂会引发交叉污染,尤其在传染病筛查中可能造成假阳性结果。此外,光学检测系统漂移是生化分析仪的典型故障,受温度波动、光源衰减影响,吸光度检测精度下降,需定期通过标准品校准恢复。
(三)监护类设备故障
监护类设备如多参数监护仪、心电图机、呼吸机等,故障多与传感器和信号传输系统相关。血氧饱和度探头故障在临床中最为常见,因患者移动摩擦、汗液侵蚀导致光学元件灵敏度下降,表现为数值跳变或监测中断。心电图机的电极片接触不良也频发,受皮肤油脂、毛发影响,心电波形出现基线漂移或干扰杂波,影响心律判断准确性[2]。
二、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的故障诊断方法
(一)人工常规诊断
人工常规诊断是医院设备科技术员日常采用的基础诊断方式,主要通过“望闻问切”结合基础工具完成。技术员先观察设备外观是否有物理损伤、线路松动或部件变形,如监护仪显示屏裂纹、仪器外壳过热痕迹等;再通过听觉判断异常声响,像 CT 设备扫描时的异响可能提示机械轴承磨损。技术员可借助万用表、示波器等工具,可检测电路电压、电流是否处于正常范围,例如检验设备电源模块输出不稳时,电压波动会超过 ±5% 标准值 [3]。这个方法依赖技术员经验,但对芯片级故障或隐性软件问题诊断能力有限,适合基层医院日常巡检,平均单次检测耗时约30 分钟。
(二)智能远程监测
智能远程监测依托物联网技术,通过在设备关键部位安装传感器,实时采集运行参数并传输至云端平台。系统可自动分析电压、温度、振动频率等数据,当 CT 球管温度超过阈值或核磁共振磁场强度波动超 0.5% 时,会触发预警并定位故障源。部分高端设备内置自诊断程序,能生成故障代码,如某品牌生化分析仪的“E102”代码直接指向试剂针堵塞。该方法实现了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15 分钟内,但需设备具备数据接口,且存在网络延迟风险,对老旧设备兼容性较差,初期建设成本较高。
(三)专业第三方诊断
专业第三方诊断由具备资质的机构执行,采用高精度检测设备和标准化流程。例如使用辐射剂量仪检测 DR 设备的 X 线输出量偏差,用光谱分析仪校准生化设备的光学系统。第三方通过对比原厂技术参数,能发现院内检测忽略的隐性问题,如CT 探测器通道一致性偏差[4]。检测范围涵盖电气安全、性能指标等,出具的报告具有法律效力,可作为设备报废或维保的依据。该方法适合大型设备年度校验或故障疑难排查,但是通常检测费用较高,且需提前预约,时效性较弱。
三、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的故障维修分析
(一)院内自主维修模式
院内自主维修是依靠医院设备科技术团队,针对中低复杂度故障开展修复工作,适用于监护仪传感器更换、输液泵管路疏通等常规问题。该模式需配备基础维修工具和常用备件库,例如储备心电电极片、血氧探头等易损部件。其优势在于响应迅速,平均维修时长较外部维保缩短 50% 。但受限于技术能力,对 CT 球管更换、核磁共振梯度放大器维修等高端设备核心部件故障难以处理,且缺乏原厂技术手册和专用校准软件,可能导致维修后设备精度下降。
(二)原厂或第三方维保
原厂维保是由设备生产厂商提供,依托专属技术团队和原厂备件,擅长处理高端设备核心故障,如核磁共振超导磁体修复、CT 探测器模块更换等,可确保设备恢复至出厂标准,维修后质保期通常为 6-12 个月。但其服务费用高昂,年均维保成本约为设备原值的 10%-15% ,且服务响应受地域限制,偏远地区医院可能面临 3-5 天的等待期。第三方维保机构则凭借价格优势和本地化服务成为多数医院的选择,尤其在检验类设备维修中表现突出,如全自动血球仪的计数池清洁、试剂管路更换等[5]。
(三)预防性的维护策略
预防性维护通过定期巡检、性能校准和部件更换,降低故障发生率,核心在于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档案,具体措施包括:每日检查监护仪电源稳定性、每周清洁 DR 设备探测器防尘罩、每月校准生化分析仪光学系统、每季度更换 CT 设备冷却系统滤芯等。三甲医院实施该策略后,设备突发故障率下降,年度维修费用减少。例如对使用超 5 年的呼吸机,提前更换气路密封圈可避免90% 的漏气故障;定期为核磁共振设备补充液氦,能将失超风险降低至 0.5% 以下。同时,结合智能监测系统的预警数据,可实现针对性维护,避免设备在诊疗高峰时停机。
结论
公立医院医疗设备故障诊断涵盖人工常规、智能远程及第三方诊断,各有优劣;维修模式包括院内自主、原厂或第三方维保及预防性维护,希望构建高效体系需综合运用多种诊断方式,结合设备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维修模式,强化预防性维护,以保障设备可靠运行,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居豁然 . 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与故障处理技术研究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5,(13):169-171.
[2] 陈永祥 , 衡伟 , 冉红英 . 规范化管理模式在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J]. 中国卫生产业 ,2024,21(06):219-222.
[3] 高金鹏 . 医疗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研究 [J]. 中国机械 ,2025,(04):122-125.
[4] 师志萍 . 浅析医疗设备维修保养与质量控制管理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5,(02):48-50.
[5] 陈鹏 , 张正君 , 李杰 .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在医疗设备全程管理中的重要性研究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4,(18):11-13.
作者简介:任永爱,女,汉族,出生年月:1989.1.4,籍贯:山东临沂,学历:研究生,职称:中级,研究方向: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