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黄肖湘

南京市扬子第一中学松杨路分校 江苏 南京 210044

一、引言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也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并且说明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实验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完善的物理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引导学生参与认识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助力科学态度与责任目标的落实。同时,实验对教学环节起到辅助作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概念规律形成过程中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以苏科版物理教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例,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

二、教学框架与构思

秉持着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与引导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培养思维能力,深入课堂研究。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师往往先直接介绍物距、像距的概念,让学生知道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该把凸透镜、光屏和蜡烛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调节光屏找到清晰的像。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的经验,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清楚该如何操作才能实现“同一高度”,并且调节光屏时只大概找到一个像,并不能通过前后移动光屏比较之后找到真正清晰的像。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学生的实验过程并不理想,导致了只有理论基础,会说不会做的现象产生。新课标的理念中更注重学生生成性学习和主动获取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这一理念,就很需要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参与到规律与概念生成的过程中,真正开展实验教学。

三、教学设计与实践策略

1.创设情境

物理学在自然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通过观察周边的环境,学生即可产生丰富多样的问题。正值运动会期间,为了让学生观察班徽,给学生提供凸透镜,让他们想办法观察出班徽的细节。

通过观察班徽的活动,学生发现当凸透镜靠近班徽时,具有放大作用,能够观察微小物体。再引导学生思考,透镜远离物体时又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用凸透镜观察班徽

(1)用凸透镜从贴近班徽开始,逐渐增大凸透镜与班徽的距离,观察看到的班徽有什么变化,从而你猜想凸透镜成像有哪些像的性质?成像有什么因素有关?

生:紧贴班徽时图像和字是放大的,远离一定程度之后像变成倒立的。凸透镜成像既可以是正立的像,也可以是倒立的像,可能与凸透镜距离班徽的远近有关。

(2)通过之前实像与虚像内容的学习,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判断凸透镜成像是成的虚像还是实像?

生:能够呈在光屏上的是实像,不能呈现的是虚像,可以拿白纸作为光屏,观察是否能呈现。通过调节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发现有时光屏上有有时光屏上没有,所以可能是实像也可能是虚像。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观察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初步判断出凸透镜成像可能的像的性质。通过与以学的内容结合,进阶提问,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能够更加主动思考探索。

根据生成性教学的方法,首先要创设合适的生活情境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探索世界的奥秘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而提出问题离不开观察和实验,学生能更加踊跃开展相关实验。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出相应的规律,最后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归纳出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方法,进而完成实验探究的完整步骤,构建出完整的思维过程。

2.小组互助合作探究

(1)教师实验提醒,操作演示

由于本实验需要掌握的基础概念较多,需要明确的操作步骤也比较多,在学生实验之前,强调如何调整凸透镜、光屏和F光源如何保持同一高度,如何调整才能找到最清晰的像等。把这些重要内容现场演示并投屏,学生看完演示之后再自己动手操作能够提高实验操作的效率。

(2)分组实验,发现问题

将学生能力分为AB两个层次,两个层次学生搭配完成任务。A层次的学生负责统筹实验,进行实验计划安排,B层次的学生主要进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

通过分层给不同学生制定相应的目标,达到因材施教,能够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能力,更好地配合以达成实验目的,进而达成新课标要求的实验操作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分层目标制定如下:

A层析学生:能够带领小组合作完成实验,遇到问题积极思考并带领组员解决,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归纳出相应的实验结论。

B层次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完整记录实验过程,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在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并发现了以下问题:

a不少学生在找清晰的像时,不仅前后移动光屏,还移动透镜和物体以找到清晰像。

b实验思路混乱,没有将物体从靠近透镜到逐步远离透镜找像的位置

c物距像距记录错误,把光具座上的刻度误当成物距和像距

(3)问题解决,总结规律

提出出现的实验问题之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并改进。改进方法如下:

a找清晰像的时候注意方法,是把物体和透镜固定住,记录下物距,只通过前后调节光屏找到清晰的像并记录像距。

b厘清实验思路,可将物体从远离透镜的位置开始,逐渐减小物距,观察记录成像位置及性质。

d分为以下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 当u<v时,光屏上有像吗?如果没有呈现像,怎样可以观察到?这个像的性质是什么样的?

问题2 实像有放大的和缩小的,以下情况分别成什么像?

① 当物距为多大时,成缩小的实像?

② 当物距为多大时,成放大的实像?

③ 有没有一个点,刚好成等大的实像呢?

问题3 在实验中,你能找到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在什么位置吗?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分界点在什么位置?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们能够把一个宽泛的规律细化为一个个小规律,最后总结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完整规律。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出相应的规律,最后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归纳出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方法,进而完成实验探究的完整步骤,构建出完整的思维过程。复杂问题简单化能够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实验探究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四、结语

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中,真正开展实验教学,从真实的情境入手,从生活走向物理,实施小组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将学生实验中的问题简单化细节化,提升学生的总结能力。总之,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在学生实验中多方位地探索物理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