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重症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支持护理分析报告
杜红彪
山东省立医院(菏泽医院)菏泽市立医院 274000
摘要:急性呼吸衰竭(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RF)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严重的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本文通过分析一例重症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过程,探讨了呼吸支持护理的重要性,患者因急性肺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入院,伴有严重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症状,呼吸支持治疗是患者治疗的关键。护理过程中,重点对患者的呼吸状况进行监测,及时调整氧疗和通气模式,采用无创通气或机械通气进行呼吸支持,严格控制呼吸道管理,预防呼吸道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经过多方面护理干预,患者的血氧水平逐渐稳定,呼吸功能得到恢复,最终成功脱离危机,顺利出院。
关键词:急性呼吸衰竭;呼吸支持;护理干预;氧疗;机械通气
急性呼吸衰竭(ARF)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病症,患者的呼吸系统无法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甚至呼吸暂停。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生常伴随严重的临床症状,如呼吸急促、气促、紫绀等,并可能迅速发展为多脏器衰竭,危及生命,及时且有效的呼吸支持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1]。近年来,随着呼吸支持技术的进步,如无创正压通气和机械通气,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然而,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除了提供机械通气外,呼吸道管理、氧疗、液体管理、并发症预防等多方面的护理干预同样至关重要。本报告通过一例重症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分析,探讨了呼吸支持护理的实施与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参考。
一、病史摘要
患者,男,55岁,因“呼吸急促、胸闷1天,咳嗽、咳痰3天”入院。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史10年,长期吸烟史,已戒烟2年。家族史:父亲曾患有冠心病,母亲患有高血压。患者入院前3天出现咳嗽、咳白色粘痰,伴轻度发热(38.0°C),症状逐渐加重,1天前突然出现呼吸急促,胸闷,活动后加重,伴紫绀,未缓解。体格检查:T38.5℃,P110次/分,R28次/分,BP120/80mmHg。心肺听诊:心音正常,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CRP)增高,动脉血气分析显示低氧血症(PaO250mmHg),二氧化碳潴留(PaCO255mmHg)。患者入院后给予抗生素治疗、氧疗及呼吸支持,开始使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并严格监测生命体征,由于低氧血症未能得到有效纠正,随后进行机械通气支持,并继续进行其他必要的治疗。
二、护理评估
1呼吸功能评估: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紫绀,动脉血气显示明显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需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评估呼吸支持治疗效果。
2呼吸道管理评估:患者存在咳嗽、咳痰、呼吸急促等症状,需评估呼吸道通畅性及痰液性质,确保气道清理畅通,防止呼吸道感染。
3液体与电解质平衡评估:患者可能因机械通气或药物干预而影响液体和电解质平衡,需密切监测尿量、电解质和体液平衡,避免并发症。
三、护理记录
(一)主要护理问题:
1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存在急性呼吸衰竭,表现为明显的低氧血症、呼吸急促、紫绀,需及时进行呼吸支持,护理人员需持续监测患者的血氧、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保证呼吸支持及时调整[2]。
2呼吸道堵塞及感染风险:由于患者合并急性肺炎,咳痰和呼吸道感染的风险较高,护理人员需定期吸痰,保持气道通畅,同时严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
3机械通气相关护理问题:患者需依赖机械通气维持呼吸功能,护理人员需关注机械通气设备的参数设定、通气效果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气压伤、呼吸机相关肺炎等。
(二)护理措施
1呼吸支持与氧疗管理:呼吸支持是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疗的核心,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血氧水平、血气指标、呼吸状态等实时调整氧疗方案。起初,患者使用无创正压通气(NIPPV),以缓解呼吸窘迫并提高氧合。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SpO2)、PaO2,若无明显改善或出现气道塌陷等不良反应时,应及时更换为机械通气,调整通气模式(如使用辅助控制通气模式ACV)。同时,护理人员要定期检查呼吸机的工作状态,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并通过呼吸道管理防止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3]。
2呼吸道护理与吸痰管理: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常伴有痰液积聚,尤其是感染性因素引起的肺炎,更加容易导致气道阻塞。护理人员需要定期为患者吸痰,尤其是在使用机械通气时,确保气道通畅,避免痰液引发肺部感染。吸痰操作需严格遵循无菌技术,避免交叉感染[4]。对于有较多痰液的患者,护士应根据痰液性质(如脓性或黏液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合理使用稀释痰液药物,如雾化吸入等。
3液体管理与电解质平衡: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同时,可能会出现液体潴留或缺失,特别是由于感染或药物使用,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尿量、体重变化及电解质水平,特别是钠、钾、氯等重要电解质的变化。根据患者的血气变化和液体平衡情况,适时调整液体补充方案,避免水负荷过多或过少导致的并发症。
4心理护理与安慰: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常因缺氧、呼吸困难感到恐惧和焦虑,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缓解其情绪不安,通过简单有效的沟通,安慰患者,帮助其理解治疗过程和呼吸支持的重要性,鼓励其配合治疗,此外,护理人员在此时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了解其内心的恐惧与不安,给予积极的情感支持。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病情及治疗方案,帮助患者理解呼吸支持治疗的必要性和效果,减少其对机械通气的恐惧,安抚患者情绪,鼓励其配合治疗,保持积极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5]。
(三)效果评价
经过综合护理干预,患者的呼吸功能逐渐恢复。通过无创正压通气及机械通气的辅助治疗,患者的血氧水平得到改善,动脉血气逐渐趋于正常,紫绀消失,呼吸急促和胸闷症状得到缓解,通过定期吸痰和气道管理,防止了呼吸道堵塞和感染,患者未出现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在心理护理下情绪稳定,顺利脱离危机,最终出院。
四、结束语
急性呼吸衰竭是一种生命危急的临床症状,及时有效的呼吸支持和细致的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通过实施综合性的护理措施,如合理的呼吸支持、有效的呼吸道护理、精准的液体管理以及心理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在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应持续优化护理方案,加强多学科协作,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全面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谭满妹.多频振动排痰仪联合综合护理在重症监护室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24,37(09):123-126.
[2]杨淇英,谢芸红.基于循证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模式在ECMO救治重症肺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24,14(04):104-106.
[3]肖娅.优化急诊护理路径在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名医,2023,(16):186-188.
[4]李欣.危重症专职护理对急性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3,40(03):289-290.
[5]王巧格.重症喂养流程下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伴呼吸衰竭患者营养状况和心肺功能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3,47(04):495-497.